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腻红匀脸衬檀唇。

晚妆新。

暗伤春。

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

连理带头双□□,留待与、个中人。

淡烟笼月绣帘阴。

画堂深。

夜沈沈、谁道□□,□系得人心。

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腻红匀脸衬檀唇。

晚妆新,暗伤春。

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

连理带头双口口,留待与,个中人。

油腻红粉均匀地抹在脸上衬托着香唇,晚上的新妆刚打扮成,便暗暗去献春心。

用手指搓转花枝,哪个能理解她为什么皱着眉头?

绣有连理植物图的衣带,头缓着双口口,等待留给心上人。

淡烟笼月绣帘阴。

画堂深,夜沉沉。

谁道口口,口系得人心。

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淡色的烟雾笼翠着月色,使得绣帘阴暗起来,只见殿堂进层很深,夜色也很深。

哪个说口口,口系入心上人的心中?

自从那一天绿窗暗暗地会面后,就烦恼起来。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7-19

腻红匀脸衬檀唇。

晚妆新,暗伤春。

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

连理带头双口口,留待与,个中人。

檀唇:檀香脂涂的嘴唇。

会:理解。

两眉颦(pín):皱眉。

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或两树枝条相连,俗称吉祥之兆,比喻恩爱夫妻或象征坚贞爱情。

连理带:绣有连理植物的衣带。

头双口口(口口疑为“飞燕”之脱漏):头上缀有双飞燕图案。

留待与:等待留给。

淡烟笼月绣帘阴。

画堂深,夜沉沉。

谁道口口,口系得人心。

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画堂:古代宫中彩绘的殿堂。

口口:疑为“连理”之脱漏。

口:疑为“能”之脱漏。

绿窗:绿色的窗子,这里指女子居室。

憔悴:烦恼,困顿,黄瘦。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7-19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

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

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参考资料: 1、 王秋生 .《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 .合肥 :黄山书社 ,2004 :496 . 2、 曾凡礼 .《苏东坡词选释》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73 . 3、 梁洪俊 .《八年级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115 . 4、 沙灵娜 .《宋词三百首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125-126 .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长淮:淮河。

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

”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

苏辙《鲜于子骏谏议哀辞》:“登嵩高兮扪天,涉清颖兮波澜。

”咽:读“yè”。

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

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

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

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

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

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三五:十五日。

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

”盈盈:美好的样子。

二八:十六日。

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 参考资料: 1、 王秋生 .《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 .合肥 :黄山书社 ,2004 :496 . 2、 曾凡礼 .《苏东坡词选释》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73 . 3、 梁洪俊 .《八年级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115 . 4、 沙灵娜 .《宋词三百首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125-126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15-116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0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

稍:犹“渐”。

决决,水流貌。

冰谷:尚有薄冰的溪谷。

青青:指新生的野草。

烧痕:旧草为野火所烧,唯余痕迹。

烧,指野火。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

数亩荒园:指女王城东禅庄院。

温:稍微加热。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15-116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0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

“江柳已摇村”的“摇”字很形象,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

  颔联进一步描写春景。

关于决决,卢纶《山店》有“决决溪泉到处闻”之句。

关于冰谷,柳宗元《晋问》:“雪山冰谷之积,观者胆掉。

”谷中尚有冰,说明是早春。

早春溪流甚细,故冠以“稍闻”二字,用词精确。

青青,新生野草的颜色。

后句说青青新草覆盖了旧有烧痕。

冠以“尽放”二字,更显得春意盎然。

  颈联写潘、古、郭三人为他饯行。

“数亩荒园”,点明了饯行的地点。

“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三人对苏轼的深厚情谊。

而这个地方正是他一年前赴黄州所经之地,此时友人的情谊,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

因此,尾联转以回忆作结。

  前一年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催人泪下。

其一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的皪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又被“东风”吹落殆尽。

其二说:“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

而又为“东风”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更令人愁苦。

所谓“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指此。

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他此时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止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汪师韩评价说:“含蕴无穷。

”(《苏诗选评笺释》)   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末二句因饯别而联想到前一年无人“把酒慰深幽”。

表面上看,全诗“于题不甚顾”(冯班语,见《纪批瀛奎律髓》),实际是紧扣题意。

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

写友人之情,情意深厚。

全诗一气贯注,看似信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7-408 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15-116

减字木兰花·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细的手里。

朦胧的月亮月光淡淡,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人的衣袖。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柔和清淡的风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耸的发髻垂到两只耳朵下了。

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人肌肤透出的红。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 .《东坡乐府编年笺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86页

荔枝叹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相宠加 一作: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更多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

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

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01-103页 .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置:驿站。

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鹘(hú):鸷鸟名。

即隼(sǔn)。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破颜:变为笑脸。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永元:东汉和帝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

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

其敕太官,勿复受献。

’由是遂省焉。

”交州:交州,古地名。

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

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

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

《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

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涪(fú),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举觞:举杯饮酒。

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

表示祭奠。

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赤子:人民。

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

疮痏(chuāngwěi):祸害。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上瑞:最大的吉兆。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前丁后蔡:指宋朝丁清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囊继任此职,督造贡茶。

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

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

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

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01-103页 .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相宠加 一作: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诗分三段,每段八句。

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

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

“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

“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

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在运输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

这一点,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已作了描写,苏诗中“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句就是从杜牧诗中化出。

但杜牧诗精警,苏诗用赋体,坐实了说,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

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

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

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

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总结第一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发议论,“无人”句就汉事发议论,互为交叉,错合参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总束,承前启后。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

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

由古时戕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

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

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

诗指责奸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

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

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

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

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

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

  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等的赞誉。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 第458-458页 . 2、 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01-103页 .

南歌子·再用前韵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

不知钟鼓报天明。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

求田问舍笑豪英。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西江月·送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

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

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孟綮《本事诗·情感第一》载陈朝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诗:“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都不敢,方验作人难。

”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

“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傅斡《注坡词》注云:“公伴杭日作诗,后下狱,令供诗帐。

此言湖山公案,亦谓诗也。

禅家以言语为公案。

”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傅斡注:“禅家有下语之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

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

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

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

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占春芳·红杏了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

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

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

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

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

”韦庄《天仙子》词:“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

以颜色似之,故名。

“只忧”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

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

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

《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

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

’因此又忤旨,放出。

”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

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

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

”韦庄《天仙子》词:“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

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

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

以颜色似之,故名。

“只忧”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

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

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

《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

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

’因此又忤旨,放出。

”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

“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

“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

以红衬白,个性鲜明。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

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

但他并未贬低兰麝。

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

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

“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

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

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

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

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

”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

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

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

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

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

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

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

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29-230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四方:指各处;

天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这是一首送行诗。

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 何处低头不见我?

”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

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

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劝尔一杯菩萨泉,四方同此水中天。

”寓含禅意。

《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

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

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1112131415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