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 文翻注译赏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
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
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
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
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
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
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文翻注译赏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
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
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
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
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
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
”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
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
”《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文翻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
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
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
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
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参考资料: 1、 王步.《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115-116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文翻译赏
虞美人 文
江城子 文注赏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巫山:此暗指美人。
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酒新篘:新漉的酒。
,过滤酒。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试问”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
”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上片主要写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写出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
水向东流,云收雾敛,夕阳映柳,风吹帘动。
这意象纷呈又气脉连贯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令人美不胜收,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
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下片转入描写美人。
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吹散了凝结在词人心头的愁云。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句,似乎自己已沉醉于酒色美景,忘怀一切了。
用反问句,流露了他心头的苦闷。
词人固然度过了一个良辰美景,暂时忘掉了一切,但前不久在颍州因久雪百姓饥饿自己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吏胥催租,百姓无以为生,自己无力拯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际,酿成浓浓的愁云,积压于心头。
他只能借酒浇愁。
欢娱吹散春愁只是暂时的,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旷达的笔触,只能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昭君怨·送别 文翻注译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
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253 3、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64-65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253 3、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64-65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
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253 3、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64-65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文翻译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
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
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
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
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66 2、 王兆鹏.《宋词鉴赏》.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01:356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
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
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
多景楼:北固山后峰、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樽酒:举杯饮酒。
“樽”同“尊”。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
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
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琵琶语:指歌妓所弹琵琶能传达感情如言语。
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细捻轻拢:演奏琵琶指法。
捻指揉弦,拢指按弦。
语本白居易《琵琶行》。
醉脸春融:酒后醉意,泛上脸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斜照:将要落山的太阳照着。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66 2、 王兆鹏.《宋词鉴赏》.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01:356
满庭芳·归去来兮 文翻注译赏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
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
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
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
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
何以依恋如许多?
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
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
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
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
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9-200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岷峨(míné):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
强半:大半。
这年苏轼四十八岁,将近五十岁。
坐见:空过了。
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楚语吴歌:黄州一带语言。
黄州古代属楚国。
此言孩子已经会说当地话。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底事:何事。
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柔柯(kē):细枝,指柳条。
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9-200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
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
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
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
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
何以依恋如许多?
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岷峨(míné):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
强半:大半。
这年苏轼四十八岁,将近五十岁。
坐见:空过了。
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楚语吴歌:黄州一带语言。
黄州古代属楚国。
此言孩子已经会说当地话。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
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
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
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
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底事:何事。
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柔柯(kē):细枝,指柳条。
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9-200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轼作词,有意与“花间”以来只言闺情琐事的传统相异,而尽情地把自已作为高人雅士、作为天才诗人的整个面貌、胸怀与学问从作品中呈现出来。
一部东坡词集,抒情方式与技巧变化多端,因内容的需要而异。
其中有一类作品,纯任性情,不假雕饰,脱口而出,无穷清新,它们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创造发明,却专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然天成的结构取胜。
这首留别黄州父老的词即其一例。
上片开头三句,起势十分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乡情浓郁感人。
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已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这三句中,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让读者自去想象补充,这就是: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已吟唱“归去来兮”仅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
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
上片的后半,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这里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
楚语吴歌,铿然在耳;
鸡豚社酒,宛然在目。
黄州的语言风俗,黄州的父老乡亲对东坡先生敬之爱之的热烈场面,以及东坡临别依依的情怀,都在这一段真切细致的描写中展露出来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爽的可爱性格。
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一笔汤开,瞻望自已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
一个“闲”字,将上项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
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最后一个抒情层次,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
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已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
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东坡到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的眷顾,居民的亲近,加以由于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却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
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
一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
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实之情。
此篇的优良,就在“情真意切”这四个字上。
尤其是上下两片的后半,不但情致温厚,属辞雅逸,而且意象鲜明,宛转含蓄,是构成这个抒情佳篇的两个高潮。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