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文翻注译赏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文翻注译赏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
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
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浣溪沙·荷花 文翻注译赏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
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
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
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
本欲在淡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然而实际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浪淘沙·探春 文翻译赏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探春:早春郊游。
暗:色浓。
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槛(jiàn):花池的围栏。
群芳:各种花草。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绮(qǐ)陌: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
敛:聚集、不扬起。
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雪霁(jì):雪止天晴。
东君:司春之神。
用意:着意,留心。
辞:推辞。
辛:劳苦。
绽:花蕾开放。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
“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
“试探春情”,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唯妙唯肖地传达出来了。
“墙头红杏暗如倾”,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
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绿得如油漫出来了。
让人们首先领略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词)的探春神韵。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而栅栏外早己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
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
“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
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那是一条“尽日细尘吹绮陌,迷却梦游归路”(清代纳兰性德《念奴娇》词),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尘之路。
似有一点“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唐代沈佺期《洛阳道》诗)的韵味。
“雪霁前村”,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春”景。
雪止天晴后的前村,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与此相映的红楼与红杏,可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回答上片埋伏的景情回环的一妙笔。
“东君用意不辞辛”,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幻境。
指挥春日运动之神啊,你是那样的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又是那样的不辞劳苦迎来春心。
唐代成彦雄《柳枝词》早已代探春者倾吐,“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笔锋一转,宕开情丝,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绮陌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还有你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
最后两句“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画龙点睛,把苏轼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
最后两笔妙不可言,毛泽东之词《卜算子·咏梅》与该词异曲同工,令人回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西江月·送别 文翻注赏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
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
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孟綮《本事诗·情感第一》载陈朝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诗:“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都不敢,方验作人难。
”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
“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傅斡《注坡词》注云:“公伴杭日作诗,后下狱,令供诗帐。
此言湖山公案,亦谓诗也。
禅家以言语为公案。
”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傅斡注:“禅家有下语之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
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
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
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
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长寿乐·南昌生日 文翻译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
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
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
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
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
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
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
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郑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
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
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
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
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应候:应和节令。
六叶阶蓂[míng]初秀:阶前蓂荚初生六叶。
传说此草月初日生一叶。
已生六叶知为初六。
爱景:冬日之光。
《初学记·岁时部上·冬四》:“杜预注《左传》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景:日。
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大树。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郭璞注:“扶桑,木也。
”漏残银箭:指天将向晓。
漏残,漏壶中的水将要滴尽。
银箭,用在漏壶中刻有度数的标尺。
杓[biāo]回摇斗:意谓斗柄东回,春天来到。
杓:北斗第五、六、七颗星的名称。
又称斗柄、杓星。
高闳[hóng]:高门,显赫的门庭。
剖:出生。
归:出嫁。
昼锦:原意谓贵显还乡。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这里或指韩琦所建昼锦堂。
《宋史·韩肖胄传》:“琦守相,作昼锦堂,治作荣归堂,肖胄又作荣事堂,三世守乡郡,人以为荣。
”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
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
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
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紫禁: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故称皇宫为紫禁。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彩瑶光,收华紫禁。
”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一一”句:意谓都是高官。
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
”棠棣[dì]连阴:意谓兄弟福荫相继不断。
棠棣:指兄弟。
棠阴:《诗·召南·甘棠》谓周时召伯巡行南国,曾在甘棠树阴下听讼断案,后人思之,不忍伐其树。
阴:同“荫”。
虎符:铜铸的虎形兵符,背有铭文。
作为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分为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授予统兵将帅或地方官吏。
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详见《史记·信陵君传》。
熊轼:古代高级高员所乘车,车前横轼作伏熊形。
后用以指公卿和地方长官。
详见《后汉书·舆服志上》。
夹河分守:意谓寿主有二子皆为郡守。
《汉书·杜周传》:“始周为庭史,有一马。
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
”青云咫尺:青云:指高位。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咫尺:犹“一步之遥”。
朝暮句:朝暮,犹早晚。
承明:即承明庐,汉代皇帝侍臣入值之所,此处言寿主二子不久将成为皇帝身边的高官。
兰羞玉酎[zhòu]:指香美的食品。
玉酎:指复酿的醇美之酒。
松椿[chūn]比寿:祝寿之辞。
详见《诗·小雅·天保》。
《诗序》谓《天保》篇:“下报上也。
”意谓群臣为君主祝福,诗中有“如松柏之茂”等祝词。
又《庄子·逍遥游》有以大椿比岁之句。
此处均有所取意。
松椿:古人认为最长寿的两种树。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郑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