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此诗首联倒装。

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

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

“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

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

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

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

“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

“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

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

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

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

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

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

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

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

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

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

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

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7-558

柏学士茅屋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

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

学士,即柏学士。

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

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白马:见《后汉书》卷27:张湛常骑白马。

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

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

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

此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

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

此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

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

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

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

开,开卷,指读书。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国古代在隋唐以前的书,主要是竹简和帛书。

到了杜甫所在的时期,一般是手写的卷轴纸书。

由于行格疏阔,字体又大,每卷字数并不太多。

《史记》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书》平均每卷六千余字。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团作为“圆”字解,也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虽团岂是珠”,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蟾蜍亏复团”等。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

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

学士,即柏学士。

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

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白马:见《后汉书》卷27:张湛常骑白马。

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

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

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

此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

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

此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

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

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

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

开,开卷,指读书。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国古代在隋唐以前的书,主要是竹简和帛书。

到了杜甫所在的时期,一般是手写的卷轴纸书。

由于行格疏阔,字体又大,每卷字数并不太多。

《史记》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书》平均每卷六千余字。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团作为“圆”字解,也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虽团岂是珠”,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蟾蜍亏复团”等。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鹤注:依旧次,编在大歴二年。

盖寄诗在先而题屋在后也。

顾宸注:公过学士茅屋,羡其立品之高,读书之勤,故题其茅屋如此。

按诗言读书以取富贵,于学士尚不相似。

黄氏谓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鳌《杜诗详注》:学士茅居旧有藏书,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

下截承上。

杜诗近体有两段分截之格,有两层遥顶之格。

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聨;

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两截体。

今用遥顶,亦变化法耳。

又中间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诗体也。

  黄生曰:旧疑此诗不似对学士语。

今考《寄柏学士诗》及《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始知其说,一则云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学士,亦奔波,叹彼幽居,载典籍,萧然暴露依山阿。

一则云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

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

是学士乃柏大之叔父。

柏大之山居,即学士之茅屋,学士奔波之所载,即柏大山居之所精。

二诗语意互见。

此诗则合而言之,勉其子弟。

而本其父兄以为劝言勤苦以取富贵尔。

叔父业有前效,则年少积学之功,安可少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望岳三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更多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 2、 仇兆鳌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2004年 . 3、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歘(xū)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邦家:国家。祀典:祭祀的仪礼。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有虞(yú):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洎(jì):到,及。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行迈:远行。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渴日:尽日,终日。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漾舟:泛舟。清光:清亮的光辉。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祝融:指祝融山。峯(fēng)峯次低昴(mǎo):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紫盖:指紫盖山。嶫(yè):高耸。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羣仙:群仙,众仙。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牵迫:很紧迫。修途:长途。未暇:没有时间顾及。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府主:指州郡长官。曷(hé)以:怎么能。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衰俗:衰败的世俗。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 2、 仇兆鳌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2004年 . 3、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xū)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邦家:国家。祀典:祭祀的仪礼。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有虞(yú):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洎(jì):到,及。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行迈:远行。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渴日:尽日,终日。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漾舟:泛舟。清光:清亮的光辉。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祝融:指祝融山。峯(fēng)峯次低昴(mǎo):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紫盖:指紫盖山。嶫(yè):高耸。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羣仙:群仙,众仙。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牵迫:很紧迫。修途:长途。未暇:没有时间顾及。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府主:指州郡长官。曷(hé)以:怎么能。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衰俗:衰败的世俗。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 2、 仇兆鳌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2004年 . 3、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第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第二首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第三首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总结   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 2、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0-321 . 3、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 4、 蔡永凡 .杜甫诗评析集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 :75 .

悲陈陶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史叛军。

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

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群胡:指安史叛军。

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

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

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

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

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

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

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公安县怀古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

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终于战功显赫,飞黄腾达,天下闻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我系船在这前面的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发出思古之幽情。

参考资料: 1、 荆州地委宣传部.历代诗人咏荆州:荆州地委宣传部,1982:89-90 2、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8:295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吕蒙营:东吴大将军吕蒙曾驻军公安一带,与蜀军对峙。

吴大帝封吕蒙为孱陵候,吕蒙营即蒙所屯兵处,在公安县北二十五里。

刘备城:三国蜀先主刘备曾为汉左将军荆州牧,镇油江口(故址在公安县西),即居此城,时人号为“左公”,故名其城为公安。

这两句是:诗人到一马平川、江深水阔的公安县,回忆律枣,臆叹不已。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与云平:风浪高与云齐。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洒落:不受拘束。

这句说刘备待关羽、张飞谊同兄弟,得孔明欢如鱼水,君臣契合,臣在君前不感到拘束。

飞腾战伐名:说吕蒙是当时声播四方的良将。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维舟:系舟。

是说在江边系舟嘹望,即景生情,忆古抚今,只有含情长叹。

参考资料: 1、 荆州地委宣传部.历代诗人咏荆州:荆州地委宣传部,1982:89-90 2、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8:295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

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

吕蒙营:东吴大将军吕蒙曾驻军公安一带,与蜀军对峙。

吴大帝封吕蒙为孱陵候,吕蒙营即蒙所屯兵处,在公安县北二十五里。

刘备城:三国蜀先主刘备曾为汉左将军荆州牧,镇油江口(故址在公安县西),即居此城,时人号为“左公”,故名其城为公安。

这两句是:诗人到一马平川、江深水阔的公安县,回忆律枣,臆叹不已。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

与云平:风浪高与云齐。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终于战功显赫,飞黄腾达,天下闻名。

洒落:不受拘束。

这句说刘备待关羽、张飞谊同兄弟,得孔明欢如鱼水,君臣契合,臣在君前不感到拘束。

飞腾战伐名:说吕蒙是当时声播四方的良将。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我系船在这前面的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发出思古之幽情。

维舟:系舟。

是说在江边系舟嘹望,即景生情,忆古抚今,只有含情长叹。

参考资料: 1、 荆州地委宣传部.历代诗人咏荆州:荆州地委宣传部,1982:89-90 2、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8:295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诗为怀古而作,所以首先提出与公安县有历史关系的两个古人——吕蒙和刘备。

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合破曹操。

战争结束,“周瑜为南郡(汉置,郡治江陵,吴移治公安)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满刺州数郡。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刘备“借剃州”不还,孙权便要用武力夺取,任其事者为吕蒙。

吕蒙趁蜀将关羽伐魏之机,奇袭南郡。

事后,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也治公安。

这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早就过去了。

如今只剩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

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

这是首联,是写“古”。

  下面接着写景:“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这副颔联,上句写时,下句写地。

这时正是冬天,夜长昼短,才见旭日东升,忽又夕阳西下,好象有人催着似的。

“催”字用得好,极见作者炼字功夫。

诗人这时正坐在江边的小船上,面对风急天高、波涛汹涌的景色,不禁感慨系之。

“与云平”,极言浪高。

杜诗《秋兴八首》之一有句云:“江间波浪兼天涌”。

清人钱谦益笺注:“江间汹涌,则上接风云。

”这也可以作为“波浪与云平”的注脚。

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的:上句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

首联说的是“古”,此联说的是“怀”,说古处接“景”(寒天、风浪),说怀处接“情”:所以尾联写出了“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两句。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思古之幽情”。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非同等闲。

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决策。

刘备临终时,托诸葛亮以后事。

其次是“讽今之隐情”。

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就是像吕蒙那样的名将,可惜他们不遇明主。

唐代宗宠信鱼朝恩、程元振,李、郭同受其害。

所以他们虽然都有“飞腾战伐”之名,仍然不能取得全国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诗人引以为恨的。

由吊古伤今而托古讽今,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可以想见的。

参考资料: 1、 长江日报编辑部.楚天诗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09:87-89

咏春笋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上番:乃川语。

《猗觉寮杂记》:杜诗:“会须上番看成竹。

”元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

”俱用上番字,则上番不独为竹也。

韩退之《笋》诗:“且叹高无数,庸知上几番。

”又作平声押。

斩新、上番,皆唐人方言。

独孤及待:“旧日霜毛一番新。

”亦读去声。

杨慎《丹铅录》番作筤引《易》苍筤竹为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

上番:乃川语。

《猗觉寮杂记》:杜诗:“会须上番看成竹。

”元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

”俱用上番字,则上番不独为竹也。

韩退之《笋》诗:“且叹高无数,庸知上几番。

”又作平声押。

斩新、上番,皆唐人方言。

独孤及待:“旧日霜毛一番新。

”亦读去声。

杨慎《丹铅录》番作筤引《易》苍筤竹为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爱护竹子的心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漫成一绝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沙头:沙滩边;

沙洲边。

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拳:屈曲貌。

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静:一作“起”。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沙头:沙滩边;

沙洲边。

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拳:屈曲貌。

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静:一作“起”。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或许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

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

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

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

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

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

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

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

“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90-591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更多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

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

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照夜白:马名。

龙池:在唐宫内。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支遁:东晋名僧,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

”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

“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照夜白:马名。

龙池:在唐宫内。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

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

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支遁:东晋名僧,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

”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

“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画的“九马图”后所作的题画诗。

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善画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多才艺,善书画,鞍马擅名。

”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说:“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干)为之最。

”(汤垕《画鉴》引)所以开端四句,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得名三十载”,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

将军,因为曹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以“将军”代曹霸以显尊金。

乘黄,马名,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山海经》,本诗特借以形容马的神奇骏健。

  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

“曾貌先帝照夜白”,貌,描画;

先帝,指玄宗;

照夜白,玄宗坐骑名。

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感动龙池里的龙,连日挟带风雷飞舞,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二句,写玄宗喜爱曹霸的马画,命婕妤传达诏书,才人手捧“内府殷红玛瑙盘”,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图。

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玛瑙盘极为名贵,足见恩宠之重。

“ 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恩赐以后,声名大振,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连达官贵戚也以求得曹霸画作而感到光荣。

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

诗人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

前六句,先写二马,“今之新图有二马”,一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一为郭家狮子花,即九花虬,是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御马。

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缟素,是画绢。

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飞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高超。

“其余七匹”以下四句,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都是与众不同的良马。

“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

“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

“马官”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

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九马匹匹神骏,昂首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喜爱。

这二句诗,深得马的神趣,杨伦评之为“警句”(《杜诗镜铨》),谁是苦心爱马的人呢?

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写道:“后有韦讽前支遁。

”,以支遁衬托,是突现收藏九马图的韦讽。

这句诗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格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

本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

  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到底。

前四句写玄宗巡幸骊山的盛况。

新丰宫,即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

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

“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

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

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衰”。

“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驾。

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见并献上宝物,引导他西行,穆王由此归天,(《穆天子传》)。

“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

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

”“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陵前的萧条。

龙媒,骏马,语出《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

”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

唐玄宗喜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

  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

“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

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

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线索,绾带全篇,正如陆时雍所论:“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

”(《唐诗镜》)全诗感慨深沉,波澜迭起,转笔陡健,脉络细密,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情韵极尽沉郁顿挫,实为古今长篇题画诗中的杰作。

在章法上错综绝妙。

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

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

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

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

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

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

”此言极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倦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

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

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

时间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

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

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

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

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

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

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

“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

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

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

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

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

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

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

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

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一百五日夜对月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寒食节的夜晚,我没有家人伴在身边,怀念起亲人,热泪如金波一样流出来。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我与妻子团聚之时却不知在何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汉班彪《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zhuó)却:砍掉。一作“折尽”。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清光:清亮的光辉。此指月光。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仳(pǐ)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二离去。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有女仳离,啜其泣矣。仳离,别离也。”红蕊:红花。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女:即牛郎与织女。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云“: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则渡河而会”。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唐沈佺期《牛女》诗:“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寒食节的夜晚,我没有家人伴在身边,怀念起亲人,热泪如金波一样流出来。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汉班彪《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斫(zhuó)却:砍掉。一作“折尽”。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清光:清亮的光辉。此指月光。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仳(pǐ)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二离去。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有女仳离,啜其泣矣。仳离,别离也。”红蕊:红花。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我与妻子团聚之时却不知在何日。牛女:即牛郎与织女。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云“: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则渡河而会”。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唐沈佺期《牛女》诗:“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此诗首联写到“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诗人写这首诗时仍然被困在沦陷的长安,而妻儿却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处说“无家”实际上是指没有家人在身边,也不知家人生死的意思。诗中首句“寒食”二字与题目中的“一百五日”相互照应。第二句“有泪如金波”。“有泪”同上文的“无家”相对,表现出亲人离散的悲哀。“金波”指的是月光撒入水中犹如金波。在这一句中,杜甫实际上是借“金波”来说自己的泪水。月光入水而金光闪烁,自己此时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止。这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无声控诉。   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写的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能与之相聚时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儿团聚的期望。   颈联“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清人仇兆鳌认为此处“青娥”应为“青蛾”。但联系前面所提到的“月波”“月中桂”,后面的 “牛女”“渡河”等词句可知作者处处在围绕“月”展开联想,叙写心怀,该句中的“青娥”也应是指与月有密切关系的嫦娥,暗指妻子,而不是“青蛾” 。再者,从句意来说,“想像颦青娥 ” 的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则无法与诗意相符。这句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借自己想象妻子思念自己而忧伤不已的样子来表达夫妇分隔两地的愁苦之情。   尾联“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两句是借用牛郎织女七夕相聚的神话故事来反衬自己与妻子不能相聚的悲苦。   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用神话故事和想象将自己在寒食之夜对月思人的悲伤情怀书写的淋漓尽致。诗的结尾感叹牛郎织女尚能相聚,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亲人天各一方的苦难。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切入点的选择十分精当,即“顺时应月”。标题为“一百五日夜对月”便独具匠心。唐人诗中往往称“寒食”而不称“一百五日”。此处杜甫题为“一百五日”意在突出自己离开家人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寒食近清明,该是怀亲思祖之时,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于诗人而言,当时心处于伤感之期,离家之痛,流泪自悲乃为必然,因而诗首联是面临寒食自己却是有家如无家,令人难堪,潸然泪下,似月光之洒落挥下。既点了题,又引入了离愁思念,为下几句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艺术想象的运用奇特又浪漫。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吴刚伐桂表明自己的思念,用青娥长恨想象妻子的愁颜,用牛郎织女相会反衬自己的悲苦。诗人的想象始终与“月”挂钩,既要有美好的想象,又要与自己思念的闺中人联系起来。第三联想象尤为奇特而浪漫,此联分两个层次,一曰景,即诗人想象的境界中,一片丹桂花尽情绽放,呈现了满园春色的美丽情景,为下一句作伏笔;二曰想象中的闺中人,即在花色弥漫中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闺中人的思念遥远地乡亲人的愁容。诗中神话故事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闺中人一份更深的爱,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是巧妙的开脱与宽慰。杜甫毕竟在社会中得到沉浮磨练的诗人,不能因为被拘伏而自虐于悲愁之中,应在心理上找寻一种解脱,不让怨闷自服而伤己。末联两句说,诗人抬头望月,又见到了牛郎织女二星,他们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见,而仅是一次短暂重逢的机会,想来他们之间的悲伤离情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自己没有天河之隔,拘于长安也是短暂的羁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相比之下,自己的确应该莞尔一笑感到一些宽慰。这就是诗人的巧妙开怀解脱。前人吴瞻泰说:“结用牛女,彼此双绾,用秋期倒应寒食,布局之整,线索之细,真所谓隐隐隆隆,蛛丝马迹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的运用同样为人所称道。律诗中一般是颔联成对而首联随意,首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就被称做“偷春格”,杜甫的这首诗首联是对句,颔联本应是对句却并非对句。这样的谋篇打破常规,别具一格。   杜甫的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正是通过神话故事,运用浪漫想象和多种艺术手法将自己在寒食节之夜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它同《月夜》一样,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206
1112131415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