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

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

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

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

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

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

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

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

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

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曲江对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

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

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其艺术之美主要在于:   一、绘景动静结合。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

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

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

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俞陛云说此二句隐“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之慨叹,颇有见地。

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势。

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

“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

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

王彦辅《尘史》言:“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

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

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

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

诗言志,信矣。

”(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

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

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

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水荇牵风翠带长”,此句脱胎于杜审言的“绾雾清条弱,牵风紫蔓长”,敷色浓艳,姿态飘逸。

本是风吹水荇,诗人却反道“水荇牵风”,赋景以人格化动作,似乎这“水荇”也难耐乏人问津的寂寞,欲招揽清风一缕与之共话沧桑。

以“雨”“风”来烘托“林花”“水荇”,景更丰富了,意境也更深了一层。

  二、抒情含蓄深婉。

  诗题是“曲江对雨”,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题中“雨”字;

后两联是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

颈联讲当年玄宗皇帝,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

到此时,驰道依存,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无人焚香,戒备森严。

杜少陵曾有诗云“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然而兴衰无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让人凭悼。

  尾联再折一层,写诗人之狂想。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诗人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

遥想昔日承天门赐宴,列教坊之歌妓,翠袖承花,朱弦按曲,觥筹交错,为乐未央,那才是盛世华章人生尽欢。

(《旧唐书》载:“开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以上五品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

”)“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

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肃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杜甫不得新君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

此联抒情极其惨痛。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这不能不令人伤感。

“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

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

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

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

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柏学士茅屋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

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

学士,即柏学士。

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

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白马:见《后汉书》卷27:张湛常骑白马。

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

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

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

此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

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

此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

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

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

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

开,开卷,指读书。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国古代在隋唐以前的书,主要是竹简和帛书。

到了杜甫所在的时期,一般是手写的卷轴纸书。

由于行格疏阔,字体又大,每卷字数并不太多。

《史记》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书》平均每卷六千余字。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团作为“圆”字解,也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虽团岂是珠”,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蟾蜍亏复团”等。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

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

学士,即柏学士。

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

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白马:见《后汉书》卷27:张湛常骑白马。

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

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

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

此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

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

此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

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

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

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

开,开卷,指读书。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国古代在隋唐以前的书,主要是竹简和帛书。

到了杜甫所在的时期,一般是手写的卷轴纸书。

由于行格疏阔,字体又大,每卷字数并不太多。

《史记》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书》平均每卷六千余字。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团作为“圆”字解,也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虽团岂是珠”,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蟾蜍亏复团”等。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鹤注:依旧次,编在大歴二年。

盖寄诗在先而题屋在后也。

顾宸注:公过学士茅屋,羡其立品之高,读书之勤,故题其茅屋如此。

按诗言读书以取富贵,于学士尚不相似。

黄氏谓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鳌《杜诗详注》:学士茅居旧有藏书,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

下截承上。

杜诗近体有两段分截之格,有两层遥顶之格。

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聨;

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两截体。

今用遥顶,亦变化法耳。

又中间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诗体也。

  黄生曰:旧疑此诗不似对学士语。

今考《寄柏学士诗》及《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始知其说,一则云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学士,亦奔波,叹彼幽居,载典籍,萧然暴露依山阿。

一则云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

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

是学士乃柏大之叔父。

柏大之山居,即学士之茅屋,学士奔波之所载,即柏大山居之所精。

二诗语意互见。

此诗则合而言之,勉其子弟。

而本其父兄以为劝言勤苦以取富贵尔。

叔父业有前效,则年少积学之功,安可少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李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客:旅居他乡。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习俗难居也。

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羶:则臭味弗投。

草食曰羶,牛羊之属。

水族曰腥,鱼鳖之属。

对,对头,敌手。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

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

久服可延寿益颜。

”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

《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客:旅居他乡。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习俗难居也。

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羶:则臭味弗投。

草食曰羶,牛羊之属。

水族曰腥,鱼鳖之属。

对,对头,敌手。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

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

久服可延寿益颜。

”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

《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所作。

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

第一段八句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

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赠李,表明欲遂偕隐之志。

公元744年,李白受诏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谮言,帝赐金放还。

李白讬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

”是年,李白从高天师授箓,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

因此说“脱身事幽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梅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

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蜀主:指刘备。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伏腊:伏天腊月。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蜀主:指刘备。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伏腊:伏天腊月。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

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

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

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

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此诗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进而赞颂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

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

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公安县怀古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

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终于战功显赫,飞黄腾达,天下闻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我系船在这前面的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发出思古之幽情。

参考资料: 1、 荆州地委宣传部.历代诗人咏荆州:荆州地委宣传部,1982:89-90 2、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8:295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吕蒙营:东吴大将军吕蒙曾驻军公安一带,与蜀军对峙。

吴大帝封吕蒙为孱陵候,吕蒙营即蒙所屯兵处,在公安县北二十五里。

刘备城:三国蜀先主刘备曾为汉左将军荆州牧,镇油江口(故址在公安县西),即居此城,时人号为“左公”,故名其城为公安。

这两句是:诗人到一马平川、江深水阔的公安县,回忆律枣,臆叹不已。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与云平:风浪高与云齐。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洒落:不受拘束。

这句说刘备待关羽、张飞谊同兄弟,得孔明欢如鱼水,君臣契合,臣在君前不感到拘束。

飞腾战伐名:说吕蒙是当时声播四方的良将。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维舟:系舟。

是说在江边系舟嘹望,即景生情,忆古抚今,只有含情长叹。

参考资料: 1、 荆州地委宣传部.历代诗人咏荆州:荆州地委宣传部,1982:89-90 2、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8:295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

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

吕蒙营:东吴大将军吕蒙曾驻军公安一带,与蜀军对峙。

吴大帝封吕蒙为孱陵候,吕蒙营即蒙所屯兵处,在公安县北二十五里。

刘备城:三国蜀先主刘备曾为汉左将军荆州牧,镇油江口(故址在公安县西),即居此城,时人号为“左公”,故名其城为公安。

这两句是:诗人到一马平川、江深水阔的公安县,回忆律枣,臆叹不已。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

与云平:风浪高与云齐。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终于战功显赫,飞黄腾达,天下闻名。

洒落:不受拘束。

这句说刘备待关羽、张飞谊同兄弟,得孔明欢如鱼水,君臣契合,臣在君前不感到拘束。

飞腾战伐名:说吕蒙是当时声播四方的良将。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我系船在这前面的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发出思古之幽情。

维舟:系舟。

是说在江边系舟嘹望,即景生情,忆古抚今,只有含情长叹。

参考资料: 1、 荆州地委宣传部.历代诗人咏荆州:荆州地委宣传部,1982:89-90 2、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8:295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诗为怀古而作,所以首先提出与公安县有历史关系的两个古人——吕蒙和刘备。

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合破曹操。

战争结束,“周瑜为南郡(汉置,郡治江陵,吴移治公安)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满刺州数郡。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刘备“借剃州”不还,孙权便要用武力夺取,任其事者为吕蒙。

吕蒙趁蜀将关羽伐魏之机,奇袭南郡。

事后,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也治公安。

这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早就过去了。

如今只剩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

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

这是首联,是写“古”。

  下面接着写景:“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这副颔联,上句写时,下句写地。

这时正是冬天,夜长昼短,才见旭日东升,忽又夕阳西下,好象有人催着似的。

“催”字用得好,极见作者炼字功夫。

诗人这时正坐在江边的小船上,面对风急天高、波涛汹涌的景色,不禁感慨系之。

“与云平”,极言浪高。

杜诗《秋兴八首》之一有句云:“江间波浪兼天涌”。

清人钱谦益笺注:“江间汹涌,则上接风云。

”这也可以作为“波浪与云平”的注脚。

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的:上句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

首联说的是“古”,此联说的是“怀”,说古处接“景”(寒天、风浪),说怀处接“情”:所以尾联写出了“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两句。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思古之幽情”。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非同等闲。

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决策。

刘备临终时,托诸葛亮以后事。

其次是“讽今之隐情”。

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就是像吕蒙那样的名将,可惜他们不遇明主。

唐代宗宠信鱼朝恩、程元振,李、郭同受其害。

所以他们虽然都有“飞腾战伐”之名,仍然不能取得全国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诗人引以为恨的。

由吊古伤今而托古讽今,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可以想见的。

参考资料: 1、 长江日报编辑部.楚天诗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09:87-89

倦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

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

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

时间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

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

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

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

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

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

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

“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

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

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

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

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

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

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

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

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1112131415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