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岑参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唉,可怜!

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

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

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4-45页 2、 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1:第46页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复:是再三再四。

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饮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是说离得很近。

但难得去拜访。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

畴:谁。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大明:即指日月。

韬:韬晦。

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君子:指朝廷官员。

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

《诗经·召南》:“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这句是说朝官虽有车马,但上朝退朝,来往泥泞,也只能勉强摆出一副官架子。

语含讥讽。

按白居易《雨雪放朝》诗:“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途。

”可见唐代原有因大雨大雪而放假的办法,但这一年雨下了六十多天,当然不能老放朝。

小人:指平民和仆役。

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溜:水流漂急。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

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4-45页 2、 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1:第46页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复:是再三再四。

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饮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寸步:是说离得很近。

但难得去拜访。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唉,可怜!

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

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

畴:谁。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大明:即指日月。

韬:韬晦。

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君子:指朝廷官员。

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

《诗经·召南》:“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这句是说朝官虽有车马,但上朝退朝,来往泥泞,也只能勉强摆出一副官架子。

语含讥讽。

按白居易《雨雪放朝》诗:“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途。

”可见唐代原有因大雨大雪而放假的办法,但这一年雨下了六十多天,当然不能老放朝。

小人:指平民和仆役。

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溜:水流漂急。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

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4-45页 2、 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1:第46页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这首《九日寄岑参》,属于寄赠之作,相当于一封诗歌体的书信。

这一类诗作,应酬性色彩较浓,内容往往比较空泛。

然而,这首寄赠诗却大不相同。

杜甫的这首诗寄赠岑参,一方面表达重阳节不能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与惋惜,一方面对于天灾给苍生带来的苦难抱有一定的关怀和同情。

诗中既有寄赠之作的一般特点,对友人表示怀念和问候,又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即因大雨成灾对苍生稼穑表示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较长,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出门复入门”,到“难为一相就”,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第二段,从“吁嗟乎苍生”,到“小人困驰骤”,由大雨而联想到这场雨给苍生百姓带来灾害。

看起来,这一段似与岑参或杜岑友谊没有直接联系,像是节外生枝。

但细想还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这倒不仅仅在于都是说大雨,而是他们都是诗人,民间的疾苦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所以下一段内容,又回到作为诗人的岑参上来。

  第三段,从“维南有崇山”到全诗的收尾,归结到岑参的诗歌创作活动。

从诗歌本身来说,这里既写出了杜甫与岑参这两大诗人之间的友谊,也表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然而,过去有的诗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而是诗中喻指当时的朝政。

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无论有无寄托,杜甫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则是没有疑问的。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1页 2、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503页

禹庙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嘘青壁 一作:生虚壁)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嘘青壁 一作:生虚壁)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参考资料: 1、 谢枋得 .千家诗诠注祥析 插图本 .昆明市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45页 . 2、 刘存沛 .李白 杜甫 白居易诗 .昆明市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207页 .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四川省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桔柚: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嘘青壁 一作:生虚壁)青壁:空旷的墙壁。

嘘青壁一作生虚壁。

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

白沙:白色沙砾。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

三巴: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

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参考资料: 1、 谢枋得 .千家诗诠注祥析 插图本 .昆明市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45页 . 2、 刘存沛 .李白 杜甫 白居易诗 .昆明市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207页 .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

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四川省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

桔柚: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嘘青壁 一作:生虚壁)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

青壁:空旷的墙壁。

嘘青壁一作生虚壁。

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

白沙:白色沙砾。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

三巴: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

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参考资料: 1、 谢枋得 .千家诗诠注祥析 插图本 .昆明市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45页 . 2、 刘存沛 .李白 杜甫 白居易诗 .昆明市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207页 .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嘘青壁 一作:生虚壁)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特地前去观览大禹古庙。

首联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

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

颔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庙宇内部的景色。

大禹庙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   无人照管,故而房舍残破,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又冷清。

庭院的橘子树和柚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致使树枝低垂,好像要被压垮似的。

古庙的墙壁上残留着龙和蛇的图像,依稀可辨。

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

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

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借景抒情,点破本诗的题旨。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

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

山是“空”的,可见荒凉;

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

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

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

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

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

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

“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

据《尚书。

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

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

滕文公》)。

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

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

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

内篇》卷四)。

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

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

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

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

古谓:“云从龙”。

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

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

……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

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

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

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

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

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

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

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

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

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

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

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

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

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归雁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无赖:《汉·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注:“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石角:《仇池记》:石角外向。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垂杨:《三辅黄图》:长杨宫中有垂杨数亩。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薄暮:《淮南子》:“薄暮而求之。”注:“薄,迫也。”王嗣奭曰:大抵高人贵介,所好不无浓淡暄寂之殊,如陶学士以取雪烹茶为清事,而党太尉以销金帐下浅斟低唱为乐事,然不知其为伐性之斧斤也。“风尘岂驻颜”,所以箴之者至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无赖:《汉·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注:“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石角:《仇池记》:石角外向。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垂杨:《三辅黄图》:长杨宫中有垂杨数亩。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薄暮:《淮南子》:“薄暮而求之。”注:“薄,迫也。”王嗣奭曰:大抵高人贵介,所好不无浓淡暄寂之殊,如陶学士以取雪烹茶为清事,而党太尉以销金帐下浅斟低唱为乐事,然不知其为伐性之斧斤也。“风尘岂驻颜”,所以箴之者至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帝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72-273 2、 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157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诛求:强制征收、剥夺。恸哭:失声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72-273 2、 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157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诛求:强制征收、剥夺。恸哭:失声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72-273 2、 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157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在暴风骤雨之后,描绘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 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平板。   在艺术上,这首也很有特色:首先,境界开阔。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其次,借景抒情。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72-273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08-509 3、 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157 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212

登兖州城楼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4 . 2、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1-2 .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

《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

隋孙万寿诗:“趋庭尊教义。

”蔡梦弼曰:公父闲尝为兖州司马,公时省侍,故有“趋庭”句。

初:初次。

《晋书·庾亮传》:“乘秋夜往,共登南楼。

”此借用其字。

张镜《观象赋》:“尔乃纵目远览,傍通四维。

”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海岱:东海、泰山。

古诗:“浮云蔽白日。

”海岱青徐,与兖州接壤。

《禹贡》:“海岱惟青州。

”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

青徐:青州、徐州。

鲍照诗:“平野起秋尘。

”《海赋》:“西薄青徐。

”《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记得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

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

”《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

”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

馀:残馀。

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

”徐摛诗:“列楹登鲁殿。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共王所立。

”《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古意:伤古的意绪。

《史记·龟策传》:“所从来久矣。

”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

”踌躇:犹豫。

沈约诗:“临眺殊复奇。

”《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

”薛君曰:“踌躇,踯躅也。

”《玉篇》:“犹豫也。

”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

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千古。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4 . 2、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1-2 .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

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

《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

隋孙万寿诗:“趋庭尊教义。

”蔡梦弼曰:公父闲尝为兖州司马,公时省侍,故有“趋庭”句。

初:初次。

《晋书·庾亮传》:“乘秋夜往,共登南楼。

”此借用其字。

张镜《观象赋》:“尔乃纵目远览,傍通四维。

”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海岱:东海、泰山。

古诗:“浮云蔽白日。

”海岱青徐,与兖州接壤。

《禹贡》:“海岱惟青州。

”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

青徐:青州、徐州。

鲍照诗:“平野起秋尘。

”《海赋》:“西薄青徐。

”《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记得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

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

”《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

”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

馀:残馀。

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

”徐摛诗:“列楹登鲁殿。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共王所立。

”《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古意:伤古的意绪。

《史记·龟策传》:“所从来久矣。

”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

”踌躇:犹豫。

沈约诗:“临眺殊复奇。

”《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

”薛君曰:“踌躇,踯躅也。

”《玉篇》:“犹豫也。

”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

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千古。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4 . 2、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1-2 .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

“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

“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

“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颔联写“纵目”所见形势。

“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

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

“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

“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

不但壮观,且传神。

  颈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

“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

“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

“在”指尚在。

“荒城”指曲阜。

“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

“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

“从来”意为向来如此。

“古意”承颈联“秦碑”来。

“多”说明深广。

它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

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

“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

“踌躇”,徘徊。

“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

前人解释:“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

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

(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

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

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

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

  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

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

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 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

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

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

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

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4 . 2、 周啸天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239-240 .

送裴二虬尉永嘉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

绝句三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驱竖子摘苍耳(即卷耳)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

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

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1112131415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