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里滞雨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是谁家男儿流落在京城,无依无靠,独对寂寞的寒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青壮之年长抱着羁恨,梦中悲泣,只换得白发满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像一匹干瘦的马,以败草为食,冷雨萧萧,水沫漂浮在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贡院的旧帘遥看黯然,透过雨幕,听得见更声幽幽。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家山啊,远隔在千里之外,在那天边,那云脚的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封侯之愿,也许这梦中得酬。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7-108 2、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 今译:中国书店,2010:156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是谁家男儿流落在京城,无依无靠,独对寂寞的寒秋?

落莫:落魄潦倒。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青壮之年长抱着羁恨,梦中悲泣,只换得白发满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像一匹干瘦的马,以败草为食,冷雨萧萧,水沫漂浮在寒沟。

秣(mò):饲养。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贡院的旧帘遥看黯然,透过雨幕,听得见更声幽幽。

南宫:尚书省,此诗专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

崇义里离尚书省很远,无法目及,此乃隐喻有司昏庸。

湿景:雨影。

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这句意谓只听到敲更声从雨影中传来。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家山啊,远隔在千里之外,在那天边,那云脚的东头。

天东头:长吉家在洛阳福昌县,在长安之东。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封侯之愿,也许这梦中得酬。

客帐:他乡的住处。

这里指崇义里。

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7-108 2、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 今译:中国书店,2010:156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诗人李贺抱着满腔热忱来到长安,冀望通过“荫子得官”的途径,求得一官半职,实现其济民报国的人生抱负。

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奉礼郎官职卑微,受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冷遇和排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愤,时时袭来心头。

在萧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滞留馆舍,触景生情,凭借诗句抒发郁结于心头的忧愤。

诗的首句用“谁家子”唱发,“仿佛自问,极愤郁之致”(叶葱奇《李贺诗集注》)。

诗人来到长安,感受到秋意的萧瑟,更感受到“落莫”与“牢落”,壮年怀着羁居他乡的怨恨,梦见自己白发满头,暗自悲泣。

“瘦马”以下四句,从直接抒情转入即景描写,诗人所骑的瘦马,喂饲劣等草料,雨沫飘零在寒沟里;

遥望南宫,古帘下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

笔触细致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滞雨”的题意行笔,既能表现诗人贫困、飘零的景况,又能暗喻吏部官员的昏庸,着墨不多,而意境融沏。

最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一会儿想归回故乡。

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白云脚下,一会儿又想到投笔从戎,立功封侯。

诗人不甘心沉沦下僚,不满于现状,亟想摆脱困境,徘徊于进退、穷通之间。

  全诗基调极为低沉忧郁,结尾突然振起一笔,写出“客帐梦封侯”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自作宽慰之语。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7-108

秦王饮酒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酒,请来了酒星,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黄鹅跌舞千年觥。

一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酒杯祝寿歌颂。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嫔妃们心满意足,一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6-287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

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

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秦王”二句:写秦王威慑八方,他的剑光把天空都映照成碧色。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

”注释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

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

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

劫分大、中、小三种。

每一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坏劫,坏劫期间,有水、风、火三大灾。

劫灰飞尽时,古无遗迹,这样一来无古无今,所以称之为“古今平”。

王琦认为这里是借指“自朱泚、李怀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

据《北堂书钞》载:唐太极宫正殿前有铜龙,长二丈。

又有铜樽,容积四十斛。

大宴群臣时,将酒从龙腹装进,由龙口倒入樽中。

酒星:一名酒旗星。

《晋书·天文志》说天上下班酒旗星,主管宴饮。

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

枨枨:琵琶声。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雨脚:密集的雨点。

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

瑶殿:瑶是玉石。

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

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

一更:一作“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花楼玉凤:指歌女。

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

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

海绡:鲛绡纱。

《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

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

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黄鹅跌舞千年觥。

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

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

⒁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

这里指宫女。

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6-287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

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

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秦王”二句:写秦王威慑八方,他的剑光把天空都映照成碧色。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

”注释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

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

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

劫分大、中、小三种。

每一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坏劫,坏劫期间,有水、风、火三大灾。

劫灰飞尽时,古无遗迹,这样一来无古无今,所以称之为“古今平”。

王琦认为这里是借指“自朱泚、李怀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酒,请来了酒星,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

据《北堂书钞》载:唐太极宫正殿前有铜龙,长二丈。

又有铜樽,容积四十斛。

大宴群臣时,将酒从龙腹装进,由龙口倒入樽中。

酒星:一名酒旗星。

《晋书·天文志》说天上下班酒旗星,主管宴饮。

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

枨枨:琵琶声。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雨脚:密集的雨点。

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一更。

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

瑶殿:瑶是玉石。

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

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

一更:一作“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花楼玉凤:指歌女。

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

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

海绡:鲛绡纱。

《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

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

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黄鹅跌舞千年觥。

一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酒杯祝寿歌颂。

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

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嫔妃们心满意足,一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

⒁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

这里指宫女。

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6-287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

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他的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

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

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

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重点放在饮酒上。

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

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

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

这首诗是借写秦王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

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

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严,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

这样的词语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更具有直观性。

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

“剑光照天天自碧”,运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称。

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

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

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

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

由于秦王勇武绝伦,威力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荡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的笔墨。

“龙头泻酒邀酒星”极言酒喝得多。

一个“泻”字,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

一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

“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

“洞庭雨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

“酒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

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满足。

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

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

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一更。

过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代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义丰富深刻,具有讽刺意味。

尽管天已大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驱使了。

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

“青琴醉眼泪泓泓”,诗歌以冷语作结,气氛为之一变,显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惋惜、哀怨、讥诮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余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06-1008

古悠悠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太阳天天落下西山,月亮夜夜升上高天。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古往今来哪儿有尽头,千年的时光随风飘散。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海中是沙粒慢慢变成岩石,如今的秦桥只见鱼儿吹沫戏玩。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时光像流水不断逝去,汉武帝的铜柱也随着岁月更移早已不在人间。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6-67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太阳天天落下西山,月亮夜夜升上高天。

白景:太阳。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白景,日也。

”碧华:皎洁的月亮。

迢迢:高貌。

晋陆机《拟西北有高楼》诗:“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

”这里指天空。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古往今来哪儿有尽头,千年的时光随风飘散。

今古: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千岁:千年,年代久远。

《荀子·非相》:“欲观千岁,则数今日;

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海中是沙粒慢慢变成岩石,如今的秦桥只见鱼儿吹沫戏玩。

“海沙”句:海里的沙变成了石头,意思是说年代久远,自然界变化巨大。

鱼沫:鱼所吐之水沫。

秦桥:相传秦始皇东游时所造的石桥。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初学记》:“《三齐记》曰:‘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筑城,造石桥,入海三十里。

’”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时光像流水不断逝去,汉武帝的铜柱也随着岁月更移早已不在人间。

空光:阳光。

宋王安石《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

”铜柱: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

”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6-67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李贺常常用他的诗歌去探究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写下了一曲曲带有哲理意味的咏叹调。

这首《古悠悠行》就是这样的作品。

  “今古何处尽?

千岁随风飘。

”这两句虽然很简短,但却是经过高度浓缩写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

这两句用粗线条勾画了一幅绵延无尽的时间和广袤无限的空间背景。

“千岁”句表面上虽然只是指时间,“千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像一阵风那样飘忽而过。

但是“千岁”又不仅仅是指时间,也指千岁之内的一切事物。

这千岁内的人、事、物,也和时间一样随风飘荡而逝,无影无踪了。

诗的前四句是说,日入西山,夜色深远,昼夜循环,今古如此,无有穷尽,本是大自然的规律;

即使是千岁之久,在历史的发展中,亦如风飘之疾速,匆忽即逝。

诗人此种感系,曾在许多篇什中抒发,如“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

以仙人比凡人,足见年命之短促。

但日月递更、今古无尽的道理,联系实际,并不是人人都能悟得。

  这是前面四句蕴含的无比深厚的内容。

这当中有诗人在时间消逝时心灵颤震的音符,有悠远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背景。

“千岁随风飘”一句又带起了下面四句。

  诗的后四句,则进一步写大自然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求仙不老,终难实现。

君不见海沙虽细,经年变化,也可以长大为石。

诗人在《梦天》中曾写道:“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人间的沧海桑田之变,犹如千年走马,说的是变化迅速。

海沙成石说的是变化巨大。

日久天长,人间万物都会发生变迁。

秦王石桥,群鱼吹沫;

汉武铜柱,流光销磨,至今已不复存在。

这说明代更年远,必然发生陵谷之变,此为万物消长的常理。

看来“莫高如秦桥,而鱼沫可吹;

莫坚如铜柱,而流浪可消。

是知世间未有久而不化之事。

谁谓长生真可致乎?”(姚文燮《昌谷集注》)   此诗通篇富于哲理,充满理趣,不生枝蔓,纯乎理喻,这在李贺诗中是罕见的。

在结构笔法上,先写日月如梭,反复更替,流光迅速,无有终期,是为不变之道;

再写海沙变石,鱼沫吹桥,流光消柱,无法阻止,是为万变之理。

变与不变,对比写来,深化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李贺善解乐府遗法,“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

”(毛驰黄《诗辩坻》)这正是此诗的特点。

设色浓妙如“鱼沫吹桥”;

刻于撰语如“空光流浪”(形容时光);

浑于用意如“铜柱年消”;

而寓词旨于篇外者,则是诗中不言当朝惑于神仙之风,但句句对如此时弊隐含深刺。

诗人处于元和政治混乱之时,为防不测,不得不深自弢晦,或藏孤愤之思于片章短什,或设弦外之音,感讽诽怨,还应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6-67

猛虎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

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

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

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

壁上雷鸣。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生而大怒不平。

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敏。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泰山脚下,虎害复生,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

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5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长戈”二句:《史记》载,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

舂(chōng),冲也。

抨(pēng),弹也。

长弩:一作“强弩”。

抨:一作“烹”。

生狞(níng):凶猛;

凶恶。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举头”二句: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

掉,举也。

黄公:汉代术士。

《西京杂记》云:“东海黄公,能制蛟驭虎,及衰老,不能行其术。

”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

壁上雷鸣。

驺(zōu)虞(yú):传说中的义兽名。

《山海经》云:“驺虞,如虎,五色。

”《毛诗》注曰:“驺虞,义兽,白质黒文,不履生 草。

”牛哀:《淮南子》载,公牛哀,鲁人,疾七日,化为虎。

其兄启戸而入,牛哀抟而杀之。

牛哀:即猛虎。

尺刀:短刀。

雷鸣:宝刀啸吼也。

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泰山”二句:《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使子路问之,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不去也?

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

《万机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

”程:期限。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5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

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

“长戈”二句:《史记》载,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

舂(chōng),冲也。

抨(pēng),弹也。

长弩:一作“强弩”。

抨:一作“烹”。

生狞(níng):凶猛;

凶恶。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

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

“举头”二句: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

掉,举也。

黄公:汉代术士。

《西京杂记》云:“东海黄公,能制蛟驭虎,及衰老,不能行其术。

”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

壁上雷鸣。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生而大怒不平。

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敏。

驺(zōu)虞(yú):传说中的义兽名。

《山海经》云:“驺虞,如虎,五色。

”《毛诗》注曰:“驺虞,义兽,白质黒文,不履生 草。

”牛哀:《淮南子》载,公牛哀,鲁人,疾七日,化为虎。

其兄启戸而入,牛哀抟而杀之。

牛哀:即猛虎。

尺刀:短刀。

雷鸣:宝刀啸吼也。

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泰山脚下,虎害复生,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

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

“泰山”二句:《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使子路问之,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不去也?

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

《万机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

”程:期限。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5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1-163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

“踏天”句:石工登上峰顶开采砚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云一样。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佣(yōng)刓(wán):均匀地削磨。

抱水:注满水。

唇:指砚唇,盛水处。

苌(cháng)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

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纱帷(wéi):纱帐。

这里指书房。

沤(òu):浸泡。

沾水磨墨的意思。

松麝(shè):磨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

薰(xūn):香气。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腻:润。

薄:淡。

重:浓。

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

匀:均匀稳定。

数寸:指砚台上的墨。

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圆毫:指毛笔。

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

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

宽顽:笨头笨脑。

一作“宽硕”。

何足云:不值得称道。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1-163

白虎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

烧书灭国无暇日, 铸剑佩玦惟将军。

玉坛设醮思冲天,一世二世当万年。

烧丹未得不死药,拏舟海上寻神仙。

鲸鱼张鬣海波沸, 耕人半作征人鬼。

雄豪气猛如焰烟,无人为决天河水。

谁最苦兮谁最苦,报人义士深相许。

渐离击筑荆卿歌, 荆卿把酒燕丹语。

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

天授秦封祚未移,衮龙衣点荆卿血。

朱旗卓地白虎死, 汉皇知是真天子。

巫山高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碧绿簇聚的巫山群峰高插云天。

长江翻波浪,神女长裙拖带着云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楚王思念梦中神女,飕飕起凉风,天亮后只见风吹细雨,苔藓处处生。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神女瑶姬一去千年杳无踪影,丁香丛中筇竹林里不时传出老猿的啼声。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古祠接近月宫,蟾蜍桂树,高险阴冷,山间的椒子儿坠落,把云朵染红。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2页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丛丛:群峰簇聚的样子。

大江:指长江。

神:指巫山神女。

翻澜(fān lán) :波澜翻卷。

曳(yè)烟:指神女在烟云中飞行,长裙拖带着云彩。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楚魂寻梦:指楚襄王(一说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见宋玉《神女赋》。

颸(sī)然:凉飕飕。

苔钱:苔藓,圆如铜钱,故称。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瑶姬:巫山神女名。

相传为赤帝之女,死后葬于巫山之南,楚怀王梦见与其相遇,自称是巫山之女。

见《襄阳耆旧传》。

丁香:即紫丁香。

筇(qióng)竹:又名邛竹,古邛国(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所产之竹,节长心实。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古祠:指巫山神女祠,在巫山的对面。

近月:极言山峰上的古祠位置高险。

蟾桂:指传说中的月宫里的蟾蜍和桂树。

椒:花椒,灌木,子实紫红,开黄绿色小花。

坠红:此处椒花实指花椒的子实,故曰“坠红”。

湿云:湿度大的云。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2页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全诗是从描写巫山景色着笔,循着巫山神女的典故展开诗思的。

  诗的首三句,“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将巫山十二峰的奇特景观,表现得十分精当,一下子就摄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大家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神曳烟”三字,极妙。

这三字,形象描绘巫山闻空滚缥缈、渐移缓行的烟云,它与波澜翻滚、水势迅猛的“大江”,形成动态上的强烈比差;

同时,大江、云烟的动态,又与静谖的陡峭山壁,丛碧树木,构成鲜明对比,使全诗的开端显得色彩和谐,层次感强、动静配合,富有诗情画意。

如此优美的环境,接容易感发超人们的奇思遐想。

“神曳烟”里的“神”字,轻笔一点,便逗引出下文巫山神女构典故来。

至此,诗情便从景色描写很自然地转入到优美的传说故事中去。

  “楚魂寻梦风颸然”以下四句,专写楚王梦寻瑶姬事,诗里的“楚魂寻梦”,即指此事。

李贺翻用这则典故,不说巫山神女会见楚王,反过来说楚王的灵魂在飒飒的凉风里去寻求梦中的瑶姬,但是,瑶姬一去已隔千年,巫山之阳再也找不到她的形迹,剩下来的只有在晓凤飞雨里生长的苔藓,丁香翠竹丛中传来的老猿的悲啼声。

诗的结尾二句,申足上文诗意。

神女不在,古祠尚存。

诗云“椒花坠红”,这是因为长吉从未到过蜀地,出于艺术想象,所以误将紫赤色的花椒果实当作花朵,写出“坠红”的诗歌意象。

山里湿气重,似乎云也是湿的,故云“湿云”。

两旬意谓古祠近月,寒气侵逼,空寂无人,不时有椒花坠落在古祠旁。

用空寂的意境收束全篇,有力地突现了“楚魂寻梦”的空幻,暗示了全诗的题旨。

  揣摩其艺术特色,有三点:一是着力于揭示矛盾,求变求新。

作者的这种艺术追求突出地表现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

例如开头三句,使山与水相比照:峰峦高耸,岿然不动;

江水绵延,翻滚不已。

一者静,一者动;

一者高,一者远;

一者秀丽,一者混沌。

于对比中生发出气势来,显得雄高远,开阖动荡。

  二是重音叠字用得巧妙,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如开头的“碧丛丛”。

中间的“瑶姬一去一千年”,两个“一”字,一虚一实,似乎彼此不相干,其实联系紧密,具有非凡的表现力。

“一去”有“去不复返”的意思,而“一千年”则暗示逝者的无情和时间的无情。

多情的“楚王”望眼欲穿,却始终不见神女的身影,这就有效地浓化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三是出奇制胜,用暖色调表现悲凉的景况,很成功。

末句“椒花坠红湿云间”,红不仅是暖色,且多用以渲染喜庆场面。

这里把它和动词“坠”字、形容词“湿”字相缀连,惨红的颜色和凋残的态势令人触目伤怀,就象堕楼的绿珠引起后人广泛的同情、惋惜和哀伤那样,所有美好的、充满生命力的事物被毁弃,更加剧人们的伤感心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66-568页 2、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765页

神弦曲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

画弦素管声浅繁, 花裙綷gw步秋尘。

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

百年老鸮成木魅, 笑声碧火巢中起。

罗浮山父与葛篇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箱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葛布轻柔,织得像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像六月的雨中吹来凉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当罗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千年石床上响起了鬼工吝啬的哭声。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

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

欲剪箱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真想裁剪一幅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吴娥不用担心说剪刀不够锋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6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3-95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依依:轻柔披拂貌。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处形容葛布柔软。

江雨空:形容葛布就像江上的细雨细密透明。

兰台:战国时楚国台名。

故址传说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

《文选·宋玉〈风赋〉序》:“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李周翰注:“ 兰台 ,台名。

”此处泛指南方。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博罗老仙:指罗浮山父。

时:另一版本作“持”。

千岁:千年,年代久远。

《荀子·非相》:“欲观千岁,则数今日;

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石床:山洞里平滑如床的大石,古人称作石床,这里代指织布的机床。

鬼工:古人把工艺精巧品为鬼工,此处则指手艺精湛的织工。

据《格古要论》说:“尝有戒指内嵌玛瑙,其面碾成十二生肖,纹细如发,谓之鬼工。

”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蛇毒浓凝:一作“毒蛇浓吁”。

浓凝:深深地喘气。

不食:不吃。

《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

”衔沙立:形容天热,鱼儿不愿觅食,在沙中含沙直立。

欲剪箱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箱:一作“湘”。

箱(湘)中一尺天:形容葛布莹白,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

吴娥:吴地(江苏浙江一带)的美女。

明何景明《白纻歌》之四:“吴娥白纻为舞衣,镂花缀叶纷葳蕤。

”莫道:休说,不要说。

吴刀:吴地(江苏浙江一带)生产的剪刀。

南朝宋鲍照《代白纻舞歌辞》:“吴刀楚制为佩袆,纤罗雾縠垂羽衣。

”涩:不滑爽。

指刀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6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3-95

黄家洞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1617181920 共2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