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三首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萦回:徘徊荡漾。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萦回:徘徊荡漾。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南乡子·落日照楼船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的小令,分上下两阕,共四句。

每句都有一个直指或暗示时间的词,建立了这首词时间流动的架构:黄昏——前夜——后夜——清晨,在这段时间内,空间相应变换,景物和人物感情相应变换等,浓浓的离情别绪经过逐步变换,最后化为一片清澄,为这首小令的特色。

  首句写景,观景的眼界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

以“落日”起笔,既点明黄昏的时间,又烘托气氛,重点落在“楼船”,点出别离主题。

后句紧接前句,“澄江”照应“船”,“稳过”照应“楼”,“一片天”照应“落日”,过渡和呼应极为妥贴、平稳。

“一片天”既可是落日之实在背景,又可是江天,落日映照水中,波光粼粼,则上下相映,已成一体。

“稳过”的“稳”建立了“楼船”和“江天”的关系,也流露了作者对待离别的情绪基调,则由“落日”和“江天”所构成的一片美景不会因人物的情绪波动而破坏。

  次句由景及情,点出别离的主角——使君和客。

在两方的情意之间,重点在使君的“留”,“依然”使时间向过去延伸,则又交织入使君和客许多言辞之外的因缘,也就是“留意”之所以值得“珍重”。

所留之意虽依然,但已不得不别,“一川”即前句的“澄江一片天”,而“别”接应“稳过”,空间距离已悄悄推开,时间也悄悄转换,“落日”转成了“风月”,时间已由黄昏过渡到前夜。

  转入下阕,着眼点由使君转为客。

上阕的“留意”经“别”的过渡转为“离绪”,留别至别离,视角已转。

以夜半的子时划界,夜可分前后,则“风月”当“前夜”,“永夜清霜”当后夜,景象已判然不同。

“危弦”点“楼”,“幕毡”点“船”,都照应上阕,用字仍不虚设。

时移情移,空间亦暗移。

  永夜是夜到深处,深处即转,即所谓黎明前的黑暗。

末句立即开朗,先用“明日”点出“清晨”,后用“晴空”点出时间正在向正午进发。

“明日回头江树远”是空间的进一步推移,“回头”是客的心理动作,是“离绪”的发展,但“江树远”已显出一片明朗和生机。

“怀贤”点出使君和客的友谊基础为共同的志意相投,也在不自觉中流露出词作者作为忧国忧民大哲学家的身份。

结句将人的视线上引于晴空,既照应首句的落日,又将感情向大境界升华。

“雁字连”,是在一片清澄中显出的自然界景象,雁南飞,又将北归,人之离别,正处于自然界的物候大循环之中。

  上、下阕所描写的时间是从黄昏到清晨,但这一小段时空变换是一段更大时空变换的转折点,使君和客的相会由种种因素所造成,使君和客的相别也由种种因素所造成,一别以后即属不可知,也许永远不能再相会,这就使词作所描述的小段时空变换有了特殊的意义。

词作中时空虽步步变换,但上阕点出“留”,下阕点出“连”,已自然接续成“留连”二字,则人物的感情非“别”所能致。

整首小令虽描写黄昏到清晨,但由“明日”一词可知下阕所写全属设想情景,而全词的时间中心点只是“风月从今别一川”的“今”,使君和客二人的感情通过“今”而相合,则一刹那已凝住永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鹧鸪天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已分江湖寄此生。

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

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忆秦娥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梅花发。

寒梢挂着瑶台月。

瑶台月。

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鸣咽。

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

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纳湖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船斋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丽泽堂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书楼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藏书楼上头,读......更多
纳湖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小山:即淮南小山。霭:笼罩。唐陈标《秦王卷衣》:“秦王宫阙霭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 咏归桥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船斋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丽泽堂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楚辞·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此。”杜:杜若,香草名。《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猗猗:美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书楼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蒙轩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石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 。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月榭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淙琤谷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听雨舫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欹眠:斜倚或斜靠着睡觉。欹,通“倚”。 梅堤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桂棹:用桂木制成的桨。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舟。二者皆美称。南朝梁任窻《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鲁般即鲁班。 南阜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好事近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水调歌头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西江月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

好处金章不换。

九曲棹歌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更多

题榴花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12345 共6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