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文翻注译赏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向南飞。
我带着酒壶,邀集客人,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去饮酒。
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
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
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
人间多少春花秋月,终难逃危机。
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791 2、 武士明,许海杰编著.唐诗宋词全集:西苑出版社,2011.01:208 3、 张志英.唐诗宋词全鉴 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1日:260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miǎo)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yú)黄菊,堪(kān)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尘世:即人生。
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酬(chóu)佳节,须酩(mǐng)酊(dǐng),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huī)。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酩酊:大醉貌。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791 2、 武士明,许海杰编著.唐诗宋词全集:西苑出版社,2011.01:208 3、 张志英.唐诗宋词全鉴 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1日:260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miǎo)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yú)黄菊,堪(kān)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向南飞。
我带着酒壶,邀集客人,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去饮酒。
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
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尘世:即人生。
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酬(chóu)佳节,须酩(mǐng)酊(dǐng),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huī)。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
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
人间多少春花秋月,终难逃危机。
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酩酊:大醉貌。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791 2、 武士明,许海杰编著.唐诗宋词全集:西苑出版社,2011.01:208 3、 张志英.唐诗宋词全鉴 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1日:260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
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
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
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
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
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
现在来看此词。
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
“携壶结客何处?
”一问。
“空翠渺烟霏。
”一答。
答话不著一动词,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缈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
若用原诗“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
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
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
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
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今朝”)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
词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
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
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尽在于此。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
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
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
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古亘今,未尝有一息之间断。
”(朱熹《中庸或问》)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
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
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
朱词与杜诗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自慰,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
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
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
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下,作者重阳结伴登高,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
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黄菊,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
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
作者词中,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
朱熹此词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词的境界,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
此词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诗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
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
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可谓知言。
此词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新,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
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但几处贯注新意,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
比如读罢全词,再回味上阕“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黄菊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
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
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
宋词宋诗,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
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
朱熹此词,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丈山记 文翻译赏
鹧鸪天·暮雨朝云不自怜 文
偶题 文
劝学诗 / 偶成 文翻注译赏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
”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
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
”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
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
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
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读书要三到 文翻注译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读书。
。
。
。
。
。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凡读书。
。
。
。
。
。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凡读书。
。
。
。
。
。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司马光好学 文翻注译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
(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独下帷(wéi)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
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终夜:半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独下帷(wéi)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
(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
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终夜:半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