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山中寄池州李常侍 文
读诸家诗 文
送人游吴 文翻赏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 一作:水巷)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 一作:水巷)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
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 一作:水巷)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
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
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
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
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
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
“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
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
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
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
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
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
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
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
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
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
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
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
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
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
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
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题弟侄书堂 文翻注译赏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
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gē)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风。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
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
乐,音乐。
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寸功。
惰:懈怠。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
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gē)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风。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
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
乐,音乐。
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寸功。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惰:懈怠。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
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
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
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1、 李军.论“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J].铁道师院学报,1999-06-15
泾溪 文翻注译赏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2]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2]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
(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
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
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
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
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
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
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
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
”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
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
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
《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
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
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
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
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
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
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
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
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
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
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
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
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
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
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
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
”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
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
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
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
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
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
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
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
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
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
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
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
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
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
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
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
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
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
水如此,人如此;
古如此,今如此。
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
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
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
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
”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
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
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夕 文
蚕妇 文翻注译赏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底事:为什么。
苎麻: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可供纺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底事:为什么。
苎麻: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可供纺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这首诗是以养蚕妇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控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文翻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
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
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
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
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参考资料: 1、 叶伯泉.丽雪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14页 2、 程景新 ,邹同庆,关淑惠.咏雪古诗百首:海燕出版社,1990年:第86页
题所居村舍 文
溪兴 文翻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在一条僻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钓者。
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 走进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饮到烂醉,倒下而睡;
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他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