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妇 / 时世行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桑树柘树全废毁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然征税叫青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时常外出挖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随即四处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4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3-854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麻苎(zhù):即苎麻。

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征苗:征收农业税。

后:一作“尽”。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和:带着,连。

旋:同“现”。

斫:砍。

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征徭:赋税和徭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4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3-854

春宫怨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婵娟:形容形态美好。

若为容:又叫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碎:鸟鸣声细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婵娟:形容形态美好。

若为容:又叫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碎:鸟鸣声细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

“婵娟”,是说容貌美好。

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

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

上句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

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

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

“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

宫女说:“既然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

”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

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

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

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

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

风是“暖”的;

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不已,洋溢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

“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

“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

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

“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

这两句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

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

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

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

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

关:牵连,涉及。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

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大抵是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

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

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

“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

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

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

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

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

“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

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

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

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

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

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6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闲居书事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

鬓白只应秋炼句, 眼昏多为夜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秋夕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世间多少能诗客,谁是无愁得睡人。

自我夜来霜月下,到头吟魄始终身。

八骏图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

只今恃骏凭毛色,绿耳骅骝赚杀人。

赠友人罢举赴辟命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连天一水浸吴东,十幅帆飞二月风。

好景采抛诗句里, 别愁驱入酒杯中。

渔依岸柳眠圆影,鸟傍岩花戏暖红。

不是桂枝终不得,自缘年少好从戎。

赠休粮僧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自言因病学休粮,本意非求不死方。

徒有至人传道术, 更无斋客到禅房。

雨中林鸟归巢晚,霜后岩猿拾橡忙。

争似吾师无一事,稳披云衲坐藤床。

泾溪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2]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2]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

(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

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

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

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

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

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

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

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

”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

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

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

《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

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

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

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

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

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

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

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

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

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

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

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

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

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

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

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

”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

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

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

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

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

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

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

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

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

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

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

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

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

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

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

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

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

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

水如此,人如此;

古如此,今如此。

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

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

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

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

”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

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

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蚕妇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底事:为什么。

苎麻: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可供纺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底事:为什么。

苎麻: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可供纺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这首诗是以养蚕妇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控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3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