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东林寺题愿公院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古寺沈沈僧未眠,支颐将客说闲缘。

一溪月色非尘世, 满洞松声似雨天。

檐底水涵抄律烛,窗间风引煮茶烟。

无由住得吟相伴,心系青云十五年。

闲居即事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形觉清羸道觉肥,竹门前径静相宜。

一壶村酒无求处, 数朵庭花见落时。

章句偶为前辈许,话言多被俗人疑。

一枝仙桂如攀得,只此山前是老期。

乱后书事寄(一作呈)同志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九土如今尽用兵,短戈长戟困书生。

思量在世头堪白,画度归山计未成。

皇泽正沾新将士,侯门不是旧公卿。

到头诗卷须藏却,各向渔樵混姓名。

旅舍(一作馆)遇雨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

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

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

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

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

辞座主侍郎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一饭尚怀感,况攀高桂枝。

此恩无报处,故国远归时。

只恐兵戈隔,再趋门馆迟。

茅堂拜亲后,特地泪双垂。

送人游吴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 一作:水巷)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 一作:水巷)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

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 一作:水巷)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

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

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

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

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

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

“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

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

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

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

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

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

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

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

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

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

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

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

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

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

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

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题弟侄书堂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

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gē)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风。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

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

乐,音乐。

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寸功。

惰:懈怠。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

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gē)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风。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

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

乐,音乐。

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寸功。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惰:懈怠。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

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

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

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1、 李军.论“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J].铁道师院学报,1999-06-15

小松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两种野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两种野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

——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

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

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再经胡城县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性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县宰:县令。

朱绂(fú):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

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生灵:生民。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性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

县宰:县令。

朱绂(fú):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

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生灵:生民。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

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

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

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

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

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

“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

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

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

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

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

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

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12345 共3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