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学士讲书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卧病同淮阳。

宰邑旷武城。

弦歌愧言子。

清净谢伏生。

古人不可攀。

何以报恩荣。

时往岁易周。

聿来政无成。

曾是展予心。

招学讲羣经。

铄金既云刃。

凝土亦能铏。

望尔志尚隆。

远嗣竹箭声。

敢谓荀氏训。

且布兰陵情。

待罪岂久期。

礼乐俟贤明。

东阳溪中赠答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可怜谁家郎。

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

月就云中堕。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平原侯植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然颇有忧生之嗟。

朝游登凤阁,日暮集华沼。

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徙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

西顾太行山,北眺邯郸道。

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褭褭。

副君命饮宴,欢娱写怀抱。

良游匪昼夜,岂云晚与早。

众宾悉精妙,清辞洒兰藻。

哀音下回鹄,余哇彻清昊。

中山不知醉,饮德方觉饱。

愿以黄发期,养生念将老。

登江中孤屿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kuàng)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历览:遍览,游遍了。

旷周旋:久不游览。

旷,荒废,耽搁。

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怀新道转迥(jiǒng),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迥:迂回。

景:日光,指时间。

延:长。

乱流趋(qū)正绝,孤屿(yǔ)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

趋:疾行。

媚:优美悦人。

中川:江水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空水:天空和江水。

表灵物莫赏,蕴(yùn)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

表,明显。

灵,灵秀、神奇。

物:指世人。

蕴真:蕴藏的仙人。

真,真人、神仙。

想象昆山姿,缅(miǎn)邈(miǎo)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

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

缅邈:悠远。

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

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

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

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

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

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

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

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

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

“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

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

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

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

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

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

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

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

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

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393页

游赤石进帆海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初夏仍然清爽暖和,小草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水上的舟船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阴云和彩霞多次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遍观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何况是漂游游览。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波神使河流安静的流淌,水伯也不掀起波涛。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张帆行舟去采石华,扬帆起航去捡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大海无边无际,没有载物的空船超然漂行。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崇尚功是有愧于道的,适己所安,物欲是可以摆脱的。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将听从任公之言,弃功名利禄以全吾生。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4页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初夏。

犹:仍然。

清和:清爽和暖。

张平子《归田赋》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句,即本此而作。

亦未歇: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水宿(sù):生活在水中,即住宿舟船之上。

淹晨暮: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

阴霞:阴云和彩霞。

屡兴没:多次变换,即或雨或晴,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河图》:“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阴而赫然。

”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周览:遍观,即全都游览过了。

倦瀛蠕(yíng rú):对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

传说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包围,故东海也可泛称为瀛。

况乃:何况是。

陵:凌驾,漂游。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川后:波神。

曹植《洛神赋》:“川后静波。

”天吴:水伯。

《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日天吴,是水伯也。

”不发:不动作,不激荡,不掀起波涛。

《楚辞·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扬帆、挂席:都是张帆行舟的意思。

石华、海月:两种可食用的海味水产。

《临海水土物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又:“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

”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溟(míng)涨:泛指海洋。

《庄子》有“北溟”“南溟”之称,李弘范注曰:“广大窕冥,故以溟为名。

”谢承后《汉书》注曰:“陈茂常度涨海。

”是涨亦可指海。

无端倪(ní):无头无尾,无边无际。

虚舟:没有载物的空船。

超越:超然漂行。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仲连轻齐组: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

《史记·鲁仲连传》载:齐田单攻燕聊城不下,鲁仲连乃用计迫使燕将自杀,于是聊城被破。

齐君想封赏鲁仲连,而他不要封赏,逃隐于海上。

组,系冠帽或印章的丝带,借指官爵。

子牟眷(juàn)魏阙(quē):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吕氏春秋》载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

”这里借用来讽刺假隐士。

魏阙,富门外悬法之处,代指政界官场。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矜名:崇尚空名。

道不足: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适己:顺从自己的本性。

物可忽:万事万物(所有的功名利禄)都可以忘记。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附:依附,遵从。

任公言:指任公教导孔子的一段话,见《庄子·山木》篇,大意是直木先遭伐,甘泉先被喝,人太聪明、太惹眼,也容易首先遭到不测。

孔子认为有理,就逃到大泽之中隐居起来。

终然:自然老死,全命而终。

谢:辞去,避免。

天伐:与“终然”相对,指人为因素或外力影响而致损毁夭折。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4页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初夏仍然清爽暖和,小草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首夏:初夏。

犹:仍然。

清和:清爽和暖。

张平子《归田赋》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句,即本此而作。

亦未歇: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水上的舟船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阴云和彩霞多次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水宿(sù):生活在水中,即住宿舟船之上。

淹晨暮: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

阴霞:阴云和彩霞。

屡兴没:多次变换,即或雨或晴,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河图》:“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阴而赫然。

”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遍观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何况是漂游游览。

周览:遍观,即全都游览过了。

倦瀛蠕(yíng rú):对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

传说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包围,故东海也可泛称为瀛。

况乃:何况是。

陵:凌驾,漂游。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波神使河流安静的流淌,水伯也不掀起波涛。

川后:波神。

曹植《洛神赋》:“川后静波。

”天吴:水伯。

《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日天吴,是水伯也。

”不发:不动作,不激荡,不掀起波涛。

《楚辞·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张帆行舟去采石华,扬帆起航去捡海月。

扬帆、挂席:都是张帆行舟的意思。

石华、海月:两种可食用的海味水产。

《临海水土物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又:“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

”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大海无边无际,没有载物的空船超然漂行。

溟(míng)涨:泛指海洋。

《庄子》有“北溟”“南溟”之称,李弘范注曰:“广大窕冥,故以溟为名。

”谢承后《汉书》注曰:“陈茂常度涨海。

”是涨亦可指海。

无端倪(ní):无头无尾,无边无际。

虚舟:没有载物的空船。

超越:超然漂行。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仲连轻齐组: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

《史记·鲁仲连传》载:齐田单攻燕聊城不下,鲁仲连乃用计迫使燕将自杀,于是聊城被破。

齐君想封赏鲁仲连,而他不要封赏,逃隐于海上。

组,系冠帽或印章的丝带,借指官爵。

子牟眷(juàn)魏阙(quē):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吕氏春秋》载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

”这里借用来讽刺假隐士。

魏阙,富门外悬法之处,代指政界官场。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崇尚功是有愧于道的,适己所安,物欲是可以摆脱的。

矜名:崇尚空名。

道不足: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适己:顺从自己的本性。

物可忽:万事万物(所有的功名利禄)都可以忘记。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将听从任公之言,弃功名利禄以全吾生。

附:依附,遵从。

任公言:指任公教导孔子的一段话,见《庄子·山木》篇,大意是直木先遭伐,甘泉先被喝,人太聪明、太惹眼,也容易首先遭到不测。

孔子认为有理,就逃到大泽之中隐居起来。

终然:自然老死,全命而终。

谢:辞去,避免。

天伐:与“终然”相对,指人为因素或外力影响而致损毁夭折。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4页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这首诗分三个层次,由起句到“况乃陵穷发”为第一层,写倦游赤石,进而起帆海之想。

由“川后”句至“虚舟”句为第二层次,正写帆海情状与心态变化。

“仲连”句以下,为第三层次,即游生想,结出顺天适己,安养天年之旨。

心情的变化则是贯串全诗的主线。

  “首夏”二句遥应《游南亭》诗“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既点明此游节令,又显示了一种莫可如何而慰情聊胜无的复杂心情。

游南亭触景生情,由春夏迭代中,深哀盛年已去,衰疾在斯。

这里说,初夏了,天气总算还清爽煦和,芳草也未尝因骄阳的淫威而枯萎。

可见诗人似乎已从前诗的悲感中稍稍复苏。

尤可注意:“芳草犹未歇”,实反用《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则又于自幸自慰中,见出谢客这位“逐臣”的傲兀性格来。

但是这种欣慰并不能维持多久,在出郡数十里南游赤石中,日复一日地水行水宿,未免单调,而阴晴的变化,云霞的出没,也因屡见而失去了新鲜之感。

这滨海的周游,已使人厌厌生“倦”,更何况面临的是极北不毛之地,穷发更北的溟海呢。

有人认为“况乃临穷发”是写诗人豪情勃发,顿起泛海之想,然而“况乃”二字分明承“倦瀛壖”来,见出帆海之前,诗人的心情并不甚佳。

  然而当舟船沿港湾进入大海,奇景忽开,水面一平如镜,川后既令江水安流,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的朝阳谷神水伯天吴,虽然脾气暴虐,此时却也“静不发”,仿佛都在迎接诗人的来游。

于是他高张云帆,泛舟海上,随意掇取那形如龟足的石华,那其大如镜白色正圆的海月。

而当他抬头回望时,溟海无涯,心情也竟如坐下的轻舟而起凌虚凭空之想。

  出涯涘而观大海,诗人之所感,必也与《庄子·秋水》中那位河伯一样,涵容无尽的海波,真使他心胸开张,一扫积日累月的烦酲。

于是他即游生想,远追往古,进而悟彻了人生的至理:海上曾有过形形色色的隐者,有助齐却燕,功成辞赏而退的鲁仲连;

也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的公子年(见《庄子·让王》)。

形踪虽似,而其趣迥异。

后者只是矜伐虚名的假隐士,与庄子所说的“无以得殉名”(《秋水》)格格不入,有亏大道。

而似鲁仲连所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才深合漆园傲吏物我两忘,适己顺天,“返其真”的至理。

两者相较,诗人似乎对自己既往自负任气蹙蹙于一己得失的生活有所警省,他愿意铭记《庄子·山木》中太公任(任公)教训孔子的一段话:“直木先伐,甘泉先竭”。

露才扬己,必遭天伐,唯有“削迹损势”,澡雪精神,中充而外谦,才能养生全年——这正与渊深无底,广浩无涯,却一平如镜的大海一样。

诗至此,情景理完全契合无际。

  方东树《昭昧詹言》曾指出,谢客博洽而尤熟于《庄》,此诗不仅取义于《庄子》,而且在构想上也有得于《秋水篇》。

诗以赤石为宾,帆海为主,以“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与“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两联作转折顿束,遂在层曲的写景抒情中表达了出涯涘而睹汪洋所引起的精神升华,情与理与典实均能合若符契,足见谢诗结构之精。

  此诗的情理又都在自然精美的写景记游中自然地体现。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海产珍奇,而俯拾皆是,可见诗人扬帆于暖风静海中盈满心胸的恬适之感,于是下文请从任公适己顺天之想也就水到渠成了。

鲍照评谢诗云“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正是指的这种中充实而溢于外,风华流丽而不伤于巧的语言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2-644页

登永嘉绿嶂山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38-40 2、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1-23 3、 俞樟华 盖翠杰选评.池塘春草:岳麓书社,2002年01月:30-31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裹粮:准备好食物。

仗轻策:拿起轻便的手杖。

怀迟:犹逶迤,迂回曲折貌。

幽室:石室,山洞。

此指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行源:溯流而上,向溪流的源头前进。

径:小路。

距陆:到上岸处。

情未毕:意谓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澹潋(dànliàn):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

结:凝结。

团栾(luán):犹檀栾。

竹秀美貌,这里指代竹。

润霜质:谓竹性耐寒,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涧(jiàn)委:涧水弯曲。

水屡迷:谓因为涧流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

林迥(jiǒng):丛林深远。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眷(juàn):眷顾,细细观看。

顾:回顾,回头看。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奄昏曙(shǔ):谓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

蔽翳(bì yì):指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

周悉:完全熟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蛊(gǔ)上:指《易经·蛊卦》上九。

句用《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意,意谓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

履二:指《易经·履卦》九二。

此句用《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说明在永嘉太守任上优游的乐趣。

贞吉: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幽人:指隐者,诗人自称。

坦步:安然地步行。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颐(yí)阿:应诺与呵责,指善良与罪恶。

或谓颐阿即伊我,你我之间,借指不事王侯的隐士和凡夫俗子。

何端:有何区别。

这句意谓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寄抱一: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玄理。

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

一,指道。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恬如:恬静和智慧。

缮(shàn)性:即涵养本性之意。

以上二句概括《庄子·缮性》篇的主要思想,说明自己已经得到本性的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38-40 2、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1-23 3、 俞樟华 盖翠杰选评.池塘春草:岳麓书社,2002年01月:30-31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

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

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

这首诗即是其一。

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

”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

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

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

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

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

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

“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

“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

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

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

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

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

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

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

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

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

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

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

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

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

“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

“寒姿”指水,“霜质”谓竹。

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

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

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

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

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

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

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

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

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

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

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

“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

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

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

“蛊上”,谓蛊卦上九。

《周易·蛊》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履二”,谓履卦九二。

《周易·履》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

“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发情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

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

“颐阿”,应答之声;

“何端”,即何由。

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

“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

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

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

《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

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

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

二者“交相养”、相互促成,人性中就产生了“和理”(指至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

这个方法,就是“缮性”。

缮是“治”的意思,治性,亦即养性之意。

灵运在这里说,在此自然的环抱中,他感到自己已经达到了“恬知交相养”的境界,从此可以去讲究养生之道了。

  这首诗虽然多了一个语言晦涩乏味的“玄言尾巴”,但它不仅模山范水方面极为生动、清新,而且对于游历的过程、时间,地点、心情,都交待得明白清晰,表现出一种登涉之趣。

因此,读者读这首诗,仍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诗人攀岩泛流,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从而获得与大自然交感会通的审美上的愉悦。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6-648页

岁暮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七里濑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羁(jī)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

积:聚集。

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逝湍(tuān):急流不停的江水。

湍,急流。

徒旅:游客。

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

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

日落:日光下射。

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

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

纷,纷纷,众多。

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

悼:感伤。

迁斥:被贬滴、斥逐。

存期:期望,想要。

存,想。

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秉:掌握,把持。

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

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

岂屑(xiè):哪顾,不管。

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

诮(qiào):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

“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

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

想属(zhǔ):联想。

任公:任国公子。

《庄子·外物篇》中写道:任国的一位公子做了一个大钓钩和大绳子,用五十头牛当作钓饵,到东海去钓鱼。

钓了一年才钓得一条极大的鱼。

他把这鱼切开做成肉干,从淛河以北到苍梧以东的人都可以吃得很饱。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

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

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

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

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

“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

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

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

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

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

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

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

这中间也有跳跃。

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

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

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

”可见当训水流急貌。

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

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

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

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

“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

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

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

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

“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

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

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

”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

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

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

“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

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

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

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

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

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邻里相送至方山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哀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

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抵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

只,敬也。

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

憩(qì气):休息。

瓯越:指水嘉郡。

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

及:乘。

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

就:靠近。

皎皎(jiǎo狡):光洁的样子。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

盈:满。

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积疴(ē):多年患病。

疴,病。

谢:绝。

虑:思虑、谋求。

寡欲:少欲。

阙:同“缺”。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资:借。

此:指永嘉郡。

幽栖:隐退屏居。

岂伊:岂惟。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

音尘:音信,消息。

寂蔑:寂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魏晋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弥:更加。

辍(chuò绰):停止。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遂:于是。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积:聚,累积。

峡:两山夹水处。

俄:突然间。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垅:丘垄。

沓(tà踏):多而重复。

辙(zhé哲):车轮压出的痕迹。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蔽:遮盖。

冬夏共霜雪:庐山由于襟江带湖,地势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凉。

据古书记载,过去在林木茂盛的峡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残雪,有“时见山翁来取雪”的句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

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这诗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明代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古诗归》,录有谢灵运这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只有六句:   积峡或复启,平涂俄已闭。

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他们对这诗很是欣赏。

钟云:“六句质奥,是一短记。

”谭云:“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

”可是谢灵运的游览诗,绝没有这样寥寥数语的;

《古诗归》所录,实是残缺不全的一个片断。

至少,根据《文选》李善注等古籍记载,这诗前面还有六句: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而且,按谢诗的一般习惯,在《古诗归》所录六句的后面,很可能还有许多句,只是不见记载罢了。

总之,钟、谭二人拿残诗当完篇来评论,近乎盲人摸象。

他们因此受到后人反复讥刺,这事情也变成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有名的笑话。

  可是,撇开学问不谈,人们是否注意到:这诗究竟是残缺的好,还是比较完整的好?

至少,《古诗归》所录六句,作为一首诗看,除开头有些突兀,总体上是不错的,诗意集中,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如果加上另外六句,就显得拖沓、累赘,节奏平缓无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06-607页

12345 共1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