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行行即长道。

道长息班草。

邂逅赏心人。

与我倾怀抱。

夷世信难值。

忧来伤人。

平生不可保。

阳华与春渥。

阴柯长秋槁。

心慨荣去速。

情苦忧来早。

日华难久居。

忧来伤人。

谆谆亦至老。

亲党近恤庇。

昵君不常好。

九族悲素霰。

三良怨黄鸟。

迩朱白即頳。

忧来伤人。

近缟洁必造。

水流理就湿。

火炎同归燥。

赏契少能谐。

断金断可宝。

千计莫适从。

万端信纷绕。

巢林宜择木。

结友使心晓。

心晓形迹畧。

畧迩谁能了。

相逢既若旧。

忧来伤人。

片言代纻缟。

答中书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中予备列。

子赞时庸。

偕直东署。

密勿游从。

彼美显价。

煌煌逸踪。

振迹鼎朝。

翰飞云龙。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这是谢灵运一首典型的山水诗。

山水诗大抵有两种写法。

作者以某一风景胜地为据点,静观周围山水景物,这是一种写法;

另一种,则是作者本人在旅途之中,边行路边观赏,所见之景物是不断变化的。

此诗即属于后者。

  谢灵运本身写过一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涧”。

后人或据今绍兴东南有斤竹岭,去浦阳江约十里,以为斤竹涧即在其附近;

近人余冠英先生在其所注《汉魏六朝诗选》中则以为此涧在今浙江乐清县东,而乐清是在永嘉附近的。

谢灵运在永嘉太守任上的时间是公元422至423年,而长住会稽(今绍兴市)则是公元428年(元嘉五年)以后的事。

由于地点的说法不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因之也较难判定。

好在这诗以写景为主,对写作时间不妨存疑。

  此诗共二十二句,可分为五节。

第一节“猿鸣”四句,写清晨动身出游时情景。

第二节“逶迤”四句,写沿山路前行而越岭过涧。

第三节“川渚”四句,点出溪行。

以上缴足诗题全部内容,概括而精炼。

第四节自“企石”以下凡六句,由景及情,联想到深山中幽居避世之人,心虽向往而无由达己之精愫。

最后“情用”四句为第五节,以抽象议论作结。

全诗结构严密,用词准确,是山水诗之正格。

这种凝炼精致的写法极见功力,其源悉来自汉赋。

窃以为大谢之山水诗乃以赋为诗的典型之作,此诗自是其代表作之一。

  开头“猿鸣”二句,从听觉写起。

既听到猿猴鸣叫,便知天已达曙,旅行者应该启程了。

但因所居在幽谷,四面为高山所蔽,不易为日照所及,故曙光并不明显。

三四句写动身上路,乃看到岩下云层密集,而花上犹有露珠流转,确是晨景。

第二节,“逶迤”,指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

“迢递”,指山遥路远,前面似无尽头。

“隈”者,山边之转弯处;

“隩”(音郁)者,水涯之曲折处。

“逶迤”句是说这是一条依山傍水的斜曲小径,诗人沿此路弯弯曲曲地行进。

小路走完,开始登山了,翻过一蛉,须再登一岭(二岭之间山脉中断,故曰“陉”;

“岘”,指小山峰),绵延不断。

“过涧”句,写越岭后涉涧前行;

“登栈”句,写涉涧后再走山间栈道。

牵衣涉水为“厉”,“厉急”,涉过急流。

“陵缅”,上升到高远处。

以上四句详细摹写了自己登山过涧的行程,以下“川渚”四句转入行于溪上的描述。

由于川中有渚,故溪路时直时曲。

由于溪路千回百转,曲折多变,行人不能预测前面究竟应怎样走,因而一面走一面悬揣,捉摸不定。

“苹萍”二句,写溪行所见。

大大小小的浮萍都浮贴在水的表层,看不出下面的溪水究竟有多深,仿佛萍下乃莫测的深潭。

而菰蒲则挺生于水上,从茎叶中间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根部插在水底泥中,所以显得水很清浅。

  值得研究的是第四节的六句。

“企石”句,是说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

“攀林”句,是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

“想见”二句,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二句的语意。

下面的“握兰”,暗用《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二句语意;

“折麻”,又用《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二句语意。

这里的“山阿人”,乃借喻避居山林与世隔绝的高人隐士,他们的高尚品质为诗人所敬慕,而他们所生活的自由天地则更为作者所向往。

可是这样的人只存在于诗人的理想或幻想之中,因此作者所向往和歆慕的那种超脱尘世的生活也就无从成为现实。

所以作者说,虽有“握兰”、“折麻”以赠知音的殷勤美意,却只能空空郁结在心中而无由展现出来。

基于这四句诗的涵义,可知上面的“企石”二句,并不是作者本人去“挹飞泉”和“摘叶卷”,而是写那位“被薜荔”而“带女萝”的“山阿人”当寻取生活资料时在深山中的具体行动——以泉水为饮,以嫩叶为食:这同样是诗人想像中的产物。

如果说“企石”二句只是写实,是诗人本身的行动,那么“挹飞泉”犹可说也;

“摘叶卷”又有什么意义呢?

谢灵运虽以游山玩水名噪一时,却未必攀摘初生的嫩树叶来果腹充饥。

所以应该把这两句看成倒装句式,它们同样是“想见”的宾语。

所谓“若在眼”,并不仅是“山阿人”以薜萝为衣而已,还包括了“企石”、“攀林”等等活动。

这样,诗境才更活,诗人丰富的想像才体现得更为生动。

  最末四句,就沿途所见景物及所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略抒己见,结束全篇。

“用”,因,由于。

意思说:人的感情是由于观赏景物而得到美的享受的,至于深山密林中是否有“山鬼”那样的幽人,则蒙昧难知。

不过就眼前所见而言,已足遗忘身外之虑;

只要对大自然有一点领悟,便可把内心的忧闷排遣出去了。

四句议论虽近玄言,也还是一波三折,以回旋之笔出之,并非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说。

  前人评谢灵运诗,多讥其写山水景物之后每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

这一首也不例外。

但如果设身处地为诗人着想,用这样的手法来写诗原是符合人的思维逻辑的。

人们总是在接受大量感性事物之后才上升到理性思维加以整理分析,把所见所闻清出一个头绪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或就自己的身世发出感慨。

后人写山水诗亦大都如此,如韩愈的《山石》便是最明显的一例。

这并非由谢灵运作俑,而是出自人们思维逻辑的必然。

不过谢诗在结尾处所发的议论,往往雷同无新意,是其病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64-666页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60-61 2、 黄世中著.山水清音——永嘉山水诗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09:45-46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遄(chuán)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

《晏子春秋·外篇》:“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予遄台,梁丘据造焉。

”可见齐景公对遄台情有独钟。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厌:厌倦。

紫宫:帝王宫殿。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

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

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日: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欢悰(cóng):欢乐。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通:通达,舒畅。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大宝:指王位。

典出《周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日位。

”况乃:何况是。

守畿(jī)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

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羁(jī)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孰云慰:谁能安慰。

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

观海藉(jiè)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

《孔子家语》:“孔子曰: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洪波:大波。

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

极:边际,尽头。

大壑(hè):指海洋。

语出《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采菱(líng)歌:采菱人唱的歌。

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

《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正是描写这一情景的。

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颦(pín)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故《庄子·天运篇》说西子病心而颦,美惊乡人,引得东施效颦。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

碧沙渚(zhǔ):为碧水浸绿的沙滩。

游衍(yǎn):与“邀游”义近。

《诗·大雅·板》:“吴天日旦,及尔游衍。

”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正如《水经注》所描绘的那样:“赧壁霞举,红云秀天。

”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60-61 2、 黄世中著.山水清音——永嘉山水诗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09:45-46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

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长歌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倐烁夕星流。

昱奕朝露团。

粲粲乌有停。

泫泫岂暂安。

徂龄速飞电。

颓节骛惊湍。

览物起悲绪。

顾已识忧端。

朽貌改鲜色。

悴容变柔颜。

变改茍催促。

容色乌盘桓。

亹亹衰期迫。

靡靡壮志阑。

既惭臧孙慨。

先愧杨子叹。

寸阴果有逝。

尺素竟无观。

幸赊道念戚。

且取长歌欢。

鞠歌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德不孤兮必有邻。

唱和之契冥相因。

譬如虬虎兮来风云。

亦如形声影响陈。

心欢赏兮岁易沦。

隐玉藏彩畴识真。

叔牙显。

夷吾亲。

郢既殁。

匠寝斤。

览古籍。

信伊人。

永言知己感良辰。

赠安成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时文前代。

徽猷系从。

于迈吾子。

诞俊华宗。

明发迪吉。

因心体聪。

微言是赏。

斯文以崇。

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昔闻兰金。

载美典经。

曾是朋从。

契合性情。

我违志槩。

显藏无成。

畴鉴予心。

托之吾生。

斋中读书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昔余游京华。

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

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

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

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

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

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

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

达生幸可托。

12345 共1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