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参考资料: 1、 王小玲.“郎中”自在东风中——赏析张先《一丛花令》[D].甘肃:甘肃省陇西县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文峰分校.2013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12年11月:222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xù)蒙蒙。嘶(sī)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伤高:登高的感概。怀远:对远方征人的思念。穷:穷尽,了结。千丝:指杨柳的长条。东陌:东边的道路。此指分别处。嘶骑:嘶叫的马声。 双鸳(yuān)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lóng)。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小桡:小桨;指代小船。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栊:窗。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之一:“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参考资料: 1、 王小玲.“郎中”自在东风中——赏析张先《一丛花令》[D].甘肃:甘肃省陇西县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文峰分校.2013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12年11月:222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xù)蒙蒙。嘶(sī)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伤高:登高的感概。怀远:对远方征人的思念。穷:穷尽,了结。千丝:指杨柳的长条。东陌:东边的道路。此指分别处。嘶骑:嘶叫的马声。 双鸳(yuān)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lóng)。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小桡:小桨;指代小船。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栊:窗。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之一:“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参考资料: 1、 王小玲.“郎中”自在东风中——赏析张先《一丛花令》[D].甘肃:甘肃省陇西县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文峰分校.2013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12年11月:222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宋范公《过庭录》说:“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永叔是文坛巨擘欧阳修的字,张先的词能让欧阳修极口称赞,足见其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词的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感情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离愁”,承上“伤高怀远”。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飞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尘土飞扬之中,此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此时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此时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1月:88-90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上片   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

“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

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

  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

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

“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

“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

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

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

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

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

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

  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

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

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

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

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

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雅丽非凡,且巾长袂薄,随风飘举,为美人勾出了一幅飘飘欲仙的姿态。

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

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

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

“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

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

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

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下片   下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接下来一句为“金凤响双槽”。

“金凤”代指琵琶。

本出乐史《杨太真外传》:“妃子琵琶逻逤檀,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

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

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

”故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云:“半面犹遮凤尾槽。

”“槽”是琵琶上架弦的格子,“响双槽”,表明是两把琵琶同时弹奏。

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

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

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

  “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

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

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

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

“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

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

“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

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

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

  “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

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

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

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词境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香子(般涉调)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舞雪歌云。

闲淡妆匀。

蓝溪水、深染轻裙。

酒香醺脸,粉色生春。

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

断钟残角,又送黄昏。

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木兰花(般涉调)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人意共怜花月满。

花好月圆人又散。

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草树争春红影乱。

一唱鸡声千万怨。

任教迟日更添长,能得几时抬眼看。

惜琼花·汀苹白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汀苹白。

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汀苹白。

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

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

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

“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

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

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

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

“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

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

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

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

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

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

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

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

转瞬之间,情景陡变。

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

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

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

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

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

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

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

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

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

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

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

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

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

“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

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

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

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

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着舞动自己纤细的腰肢。

不像那灞陵边上的柳树,因为人们折柳送别而残丝乱絮地被人抛弃在东西岸边。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几片眉毛一样的小叶因春寒而皱巴巴的。

不要唱《阳关曲》了,还没唱它就因为别离而断肠了。

告诉春天休要细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条都展现出与恋人分别的哀怨。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 :60 2、 竺金藏,马东遥.分调绝妙好词 蝶恋花:东方出版社, 2001:17 3、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51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绿杨:绿柳。

宫腰:即楚腰,纤腰。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残丝:折断的柳枝。

乱絮:散乱的柳絮。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

唐、宋时的送别歌曲。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以此诗入乐,作为送别之曲。

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分付:付托。

条条:指柳条。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 :60 2、 竺金藏,马东遥.分调绝妙好词 蝶恋花:东方出版社, 2001:17 3、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51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

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着舞动自己纤细的腰肢。

不像那灞陵边上的柳树,因为人们折柳送别而残丝乱絮地被人抛弃在东西岸边。

绿杨:绿柳。

宫腰:即楚腰,纤腰。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残丝:折断的柳枝。

乱絮:散乱的柳絮。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几片眉毛一样的小叶因春寒而皱巴巴的。

不要唱《阳关曲》了,还没唱它就因为别离而断肠了。

告诉春天休要细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条都展现出与恋人分别的哀怨。

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

唐、宋时的送别歌曲。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以此诗入乐,作为送别之曲。

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分付:付托。

条条:指柳条。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 :60 2、 竺金藏,马东遥.分调绝妙好词 蝶恋花:东方出版社, 2001:17 3、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51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上片写从外间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从此它就脱离了横遭攀折飘零之苦,言下之意颇为自得。

杨柳垂条轻盈袅娜,诗词中常与美人纤腰互为比喻。

此处“学舞宫腰”就将杨柳拟人化,开篇便宛然有一个歌女兼舞女的形象。

“学舞”云云,可见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犹短”的形容而然。

这样,移柳之事似乎暗示着一个小歌女脱离风尘,进了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变:“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灞陵自汉唐以来均为折柳送别之地,“残丝乱絮”抛置之多,不言自明。

这二句暗示歌女脱离为人随意作践的境地,有了一个好心的主人扶持。

  下片词意忽生转折。

“寒不展”的叶儿,是皱眉的样子,看得出是情绪低落。

以杨柳嫩叶比美人之眉,仍是继续前面的拟人,连下句依旧是描述那年少歌女的样貌。

“莫唱《阳关》”,这一句点出离愁别绪,因为《阳关》乃是送别曲,而自然是与上文中的好心人离别了。

主人将外出,故伊人依依难舍。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可见“真个肠先断”中的“肠”与“眉”均是借喻柳。

末二句则是更清楚地说明了肠断的缘由,兼寄词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了唐人雍陶《题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的名句,似乎那柳丝也不是柳丝,条条尽是离人怨苦之具象了。

  此词将人柳合一,若粘若脱,畅而不拘,收放随心,末句点明题意,尤贵于深有寄托。

将柳叶、柳枝比作纤腰、美目、愁肠,这在词人之前便已有之,然而妙于运用,以此造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人物,展示出一段曲折哀婉的特殊情事,则是独创。

词先写佳人于坊间饱受折磨,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但仍有不美满者。

词人将此种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比兴境界中来表现,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参考资料: 1、 姜钧.宋词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2012:29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 :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104

玉树后庭花(上元·般涉调)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华灯火树红相斗。

往来如昼。

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

落梅秾李还依旧。

宝钗沽酒。

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后。

菩萨蛮(中吕调)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玉人又是匆匆去。

马蹄何处垂杨路。

残日倚楼时。

断魂郎未知。

阑干移倚遍。

薄幸教人怨。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

碧牡丹(晏同叔出姬)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步帐摇红绮。

晓月堕,沈烟砌。

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

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

芭蕉寒,雨声碎。

镜华翳。

闲照孤鸾戏。

思量去时容易。

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

天仙子(别渝州·仙吕调)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醉笑相逢能几度。

为报江头春且住。

主人今日是行人,红袖舞。

清歌女。

凭仗东风教点取。

三月柳枝柔似缕。

落絮尽飞还恋树。

有情宁不忆西园,莺解语。

花无数。

应讶使君何处去。

12345 共2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