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文翻注译赏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池东的酒宴上初次见到你,穿的是绣有双蝶的罗裙。
娇美的脸上只涂着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着芳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细细端详,你真是尽善尽美,人人都夸赞你细柳般的腰身。
你的到来,莫不是昨晚从巫山深处飘然而至?
因为你来的时候,衣服上还像带着浮动的白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双蝶”句: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
“朱粉”句:不在脸上涂抹脂粉。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池东的酒宴上初次见到你,穿的是绣有双蝶的罗裙。
娇美的脸上只涂着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着芳春。
“双蝶”句: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
“朱粉”句:不在脸上涂抹脂粉。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细细端详,你真是尽善尽美,人人都夸赞你细柳般的腰身。
你的到来,莫不是昨晚从巫山深处飘然而至?
因为你来的时候,衣服上还像带着浮动的白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此为酒筵中赠妓之作,首句写她所穿的裙子,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
“东池”两句,记相见之地(东池)、相见之因(宴),并且点明她“侑酒”的身份。
“朱粉”两句,接着写其人之面貌,而着重写其淡妆。
“闲花淡淡春”以一个确切的、具体的比喻,将她的神情、风度,勾画了出来。
上层社会的行乐场所,多数女子都作浓妆,一个淡妆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故此“闲花”虽只“淡淡春”,却大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张先显然受了张祜的启发,但“闲花淡淡春”一句,仍然很有创造性。
唐人称美女为春色,如元稹称越州妓刘采春为“鉴湖春色”。
此处“春”字,也是双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青门引·春思 文翻注译赏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出一丝丝的微寒。
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
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目睹残花落叶更令人伤情,不觉借酒消愁竟然大醉酩酊,这又是去年种下的旧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一阵阵轻冷的晚风,夹着城楼上画角凄厉的嘶鸣,把我吹醒。
夜幕降临,重门紧闭,更显得庭院中死一般的寂静。
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哪料到那溶溶的月光,把邻院中荡秋千的少女倩影送入我的眼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xuān)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庭轩:庭院,走廊。
清明:清明节。
残花中酒:悼惜花残春暮,饮酒过量。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楼头画角:楼头,指城上的戍楼。
画角,军用的号角,涂了彩色,故称画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xuān)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出一丝丝的微寒。
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
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目睹残花落叶更令人伤情,不觉借酒消愁竟然大醉酩酊,这又是去年种下的旧病。
庭轩:庭院,走廊。
清明:清明节。
残花中酒:悼惜花残春暮,饮酒过量。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一阵阵轻冷的晚风,夹着城楼上画角凄厉的嘶鸣,把我吹醒。
夜幕降临,重门紧闭,更显得庭院中死一般的寂静。
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哪料到那溶溶的月光,把邻院中荡秋千的少女倩影送入我的眼里。
楼头画角:楼头,指城上的戍楼。
画角,军用的号角,涂了彩色,故称画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此为春日怀人之作。
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
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
“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
“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
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
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
天暖之感为“乍”;
天冷之感为“轻”;
风雨之定为“方”。
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
“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
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
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象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
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恨。
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
前一年如此,这一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
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
“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
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
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
”(《蓼园词选》)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
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
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象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
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
黄蓼园对此句也甚为激赏:“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
”(《蓼园词选》)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词人抑郁的心灵。
“那堪”二字,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
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文翻译赏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
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
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
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苦恨:甚恨,深恨。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
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绊惹:牵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
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
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
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
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
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
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
“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
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
“酒醒”,有“愁醒”之意。
“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
“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
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
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
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
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
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
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
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
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综上,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
宋晁补之评张先曰:“子野韵高”,乃深透之语。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388页 .
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文翻注译赏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一座百尺高楼倚江矗立着,有位思妇正在楼上凭栏远眺。
只见春江之上弥漫着淡淡的雾气,点点白帆像穿梭一样往来不绝,但是怎么也见不到丈夫的座船归来,她感到无比失望和伤心。
她的丈夫还不如江潮守信用,春潮涨落均有定期,而他竟逾期不归,令人气愤啊!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片片落花随风飘舞,好像一群彩蝶相戏一般,说明又是一年过去;
在柳阴之下,雨后春波已涨到与两岸齐平,而丈夫却不知抓紧时间趁潮早归,可见他不懂妻子日夜思念的痛苦。
一个白天刚刚挨过去,跟着而来的就是一个凄凉之夜开始,日复一日,真是度日如年呢!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27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倚:表示楼的位置。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
归桡(ráo):犹归舟。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
唐戴叔伦《戏留顾十一明府》诗:“未可动归桡,前程风浪急。
”期信:遵守预先约定的时间。
后蜀顾夐《荷叶杯》词:“一去又乖期信,春尽。
满院长莓苔,手挼裙带独徘徊。
”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弄:戏弄,这里指相戏。
阴阴:形容柳阴幽暗的样子。
今宵:今夜。
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27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一座百尺高楼倚江矗立着,有位思妇正在楼上凭栏远眺。
只见春江之上弥漫着淡淡的雾气,点点白帆像穿梭一样往来不绝,但是怎么也见不到丈夫的座船归来,她感到无比失望和伤心。
她的丈夫还不如江潮守信用,春潮涨落均有定期,而他竟逾期不归,令人气愤啊!
倚:表示楼的位置。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
归桡(ráo):犹归舟。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
唐戴叔伦《戏留顾十一明府》诗:“未可动归桡,前程风浪急。
”期信:遵守预先约定的时间。
后蜀顾夐《荷叶杯》词:“一去又乖期信,春尽。
满院长莓苔,手挼裙带独徘徊。
”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片片落花随风飘舞,好像一群彩蝶相戏一般,说明又是一年过去;
在柳阴之下,雨后春波已涨到与两岸齐平,而丈夫却不知抓紧时间趁潮早归,可见他不懂妻子日夜思念的痛苦。
一个白天刚刚挨过去,跟着而来的就是一个凄凉之夜开始,日复一日,真是度日如年呢!
弄:戏弄,这里指相戏。
阴阴:形容柳阴幽暗的样子。
今宵:今夜。
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27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此词是一首以闺中人思念远人的口吻创作的闺怨词。
词写丈夫远出,逾期未归,妻子在家望眼欲穿。
上片叙事言情,下片因景及情。
此词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意境却与众不同;
结构上“无大起落”,却层次分明,在平易晓畅之中显现出浓郁蕴藉的情思,丰腴隽永的韵致,“味极隽永”。
全词语言工巧,情感表现得细腻而又生动,含蓄而又深沉。
上片叙事言情,写出女主人望远盼归时望眼欲穿的心中之怨。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
”起首两句写闺妇登高楼凭曲阑,思亲怀远凝目看,江上水雾弥漫,白帆点点,由远而近,却始终不见她所盼的那只归夫船。
看似平直,慢慢体味,颇多婉曲。
“楼倚春江”一方面交待了百尺高楼临江而建;
且因楼、江及人,把楼上凭栏人与春江中的“归桡”联系起来;
二是以“春江”之浩瀚溶满衬托倚楼人之孤单冷寂。
“春江”及下片又写到的繁花飞落,柳树成荫等,交待出时间是暮春——惜春之情甚也!
“百尺高”与“还未见”相呼应,传写出思妇从低到高,拾级而上,登高骋望,伤高怀远的急切情态与望而不见,思而不得的苦恼和哀怨。
一个“倚”字,就指示了位置。
“烟中”二字乃点染之笔,它一是春江景象的具体、形象的描绘,二是以这迷蒙的春江景象巧妙地烘托思妇的伤高怀远、惆怅哀怨的情怀。
“几时期信似江潮?
”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未归的人来了:你还不如江潮有信,什么时候你也能如江潮那样如期如约?
紧承前面,从叙事言情转而直抒胸臆。
此句既扣上“春江”,即景取喻,又暗用唐代李益的乐府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诗意。
诘问之语,进一步刻画思妇的心理活动,写出失望尚未绝望思妇痴情、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
在对远行人的埋怨声中,似乎也隐隐含着“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自哀自怨。
下片因景及情,以景物衬托出女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痛苦心情。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
”过片两句写暮春的对偶句是思妇望中的眼前之景:落花在风中片片飞舞,蝴蝶在飞红中翩翩相戏;
溪边细柳荫浓浓,柔条拂水渌溶溶,雨后新波涨满春江,江水与桥平——春去也。
“水平桥”与上片的“春江”“江潮”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弄”“平”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用拟人手法把景物写活了。
在思妇眼前,庭院池塘,小桥流水,春风杨柳,飞花舞蝶,自然界充满生机,和谐惬意。
然而在这一美景前,孑然独处的她,触景伤情,反而增添了无穷的哀怨。
看飞花舞蝶亲昵作态,叹人不如物之感生,见杨柳青青之色,则想起曾与丈夫分手时春日重聚的约定,春将去,人不见,引起无限的怨情,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之感!
“日长才过又今宵。
”日复一日地登高凝望,又到斜阳西下暮色昏暝时,主人公不由得发出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漫长的白天刚刚挨过去,寂寞难耐的夜晚又将开始——登高望春春将去,高楼望远远念情。
人未归,怨难平。
结句的一声喟叹,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文翻译赏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
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3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
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3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
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
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
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
从这句词的出处来说,它取意于淮南小山《招隐士》与王维《山中送别》句意,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三、四两句“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个“绿”字为桥梁,从“芳草年年绿”到“绿似去时袍”,由望景过渡到怀人,感今过渡到思昔。
抒情女主人公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勾起回忆,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
离别之际的这一细节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之中,是时时都会重现眼前的一幅令人黯然魂销的画面;
此时,因望见芳草绿、想到“去时袍”,当初的这幅画面又分明似在眼前了。
此时此事,此情此景,真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
从这两句词,即可以想见词中人当年别郎时的留恋,也可以想见其此时“忆郎”时的惆怅。
牛希济《生查子》词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可与这两句词参读,不同的是:张先词就居者立言;
牛词则拟居者口吻以嘱咐行者。
两者俱谓见绿草而不忘着绿之人,其运思之同异正未易区别。
换头“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两句,紧承上片的三、四两句。
词笔不离衣袍,而又翻出新意。
同样是写那件绿色的衣袍,但上两句是回忆去时的袍色,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袍色。
前者把一片相思时间上拉回到过去,后者则把万缕柔情空间上载送到远方。
同时,这两句又与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两字遥相呼应,也是从时间落想,暗示别离之长久。
正因别离已久,才会产生衣袍已旧、怕那去时耀眼的绿色已经暗淡无光的推测。
又从袍之旧、色之褪,触发青春难驻、朱颜易改之感。
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两句,把词意再推进一步。
词中人之所惋惜、恐惧的是一个意义更深广、带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一次别离的痛苦。
离别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终有归来之日,日后相逢之乐还可以补偿此时相思之苦;
至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而居者与行者都会分离中老去,这却是无可挽回、无可补偿的,正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这两句词,则对照眼前“芳草年年绿”之景,怨叹人之不如花草。
花落了,明年还会开;
草枯了,明年还会绿;
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
镜中的春容只会年年减色,不会岁岁更新。
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头吟》)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张先特别擅长于攫取具有特色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此词则始终围绕颜色运思,并用以穿针引线,贯穿全篇。
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
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
上片因“忆郎”而“上层楼”,因“上层楼”而见“楼前芳草”,因芳草之“绿”而回忆郎袍之“绿”,再因去时之“袍”而想到风飘之“袖”。
首句与次句的两个“楼”字,紧相扣合;
次句与第三句的两个“绿”字,上下钩连;
第四句的“袖”字固与第三句的“袍”字相应,句中的“回头”两字也暗与第三句的“去时”两字相承,针线绵密,过渡无痕。
下片虽另起新意,却与上片藕断丝连。
因三、四两句回忆起去时之袍,过片两句就进一步想象此时之袍;
过片两句的上、下句间,则是因衣袍之“旧”而致慨于“颜色非长久”。
接下来的两句,更因袍色之不长久而想到“镜中春”也不长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绿”句,而有感于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
通篇脉络井然,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77-379 2、 陈敦贵.成功的绿色描写——介绍张先的《菩萨蛮》[J].语文学刊,1988,10.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文赏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上片 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
“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
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
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
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
“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
“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
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
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
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
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
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
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
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
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
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
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
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雅丽非凡,且巾长袂薄,随风飘举,为美人勾出了一幅飘飘欲仙的姿态。
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
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
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
“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
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
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
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下片 下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接下来一句为“金凤响双槽”。
“金凤”代指琵琶。
本出乐史《杨太真外传》:“妃子琵琶逻逤檀,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
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
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
”故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云:“半面犹遮凤尾槽。
”“槽”是琵琶上架弦的格子,“响双槽”,表明是两把琵琶同时弹奏。
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
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
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
“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
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
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
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
“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
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
“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
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
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
“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
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
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
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词境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醉垂鞭(赠琵琶娘,年十二) 文
醉眠亭 文
山亭宴慢/山亭宴 文
宴亭永昼喧箫鼓。
倚青空、画阑红柱。
玉莹紫微人,蔼和气、春融日煦。
故宫池馆更楼台,约风月、今宵何处。
湖水动鲜衣,竞拾翠、湖边路。
落花荡漾愁空树。
晓山静、数声杜宇。
天意送芳菲,正黯淡、疏烟逗雨。
新欢宁似旧欢长,此会散、几时还聚。
试为挹飞云,问解寄、相思否。
千秋岁·数声鶗鴂 文翻注译赏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数声杜鹃的鸣啼,又报告烂漫春光将要凋谢。
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
怎奈何雨虽轻柔风却猛烈,正赶上这梅子发青的暮春时节。
看那永丰坊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撒飞絮如飘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
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
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
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21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77 .
数声鶗(tí)鴂(jué),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鶗鴂:即子规、杜鹃。
《离骚》:"恐鶗鴂之未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
”芳菲:花草,亦指春时光景。
永丰柳:唐时洛阳永丰坊西南角荒园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赋《杨柳枝词》"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以喻家妓小蛮。
后传入乐府,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喻孤寂无靠的女子。
花飞雪:指柳絮。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把:持,握。
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
亦泛指短弦、小弦。
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21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77 .
数声鶗(tí)鴂(jué),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数声杜鹃的鸣啼,又报告烂漫春光将要凋谢。
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
怎奈何雨虽轻柔风却猛烈,正赶上这梅子发青的暮春时节。
看那永丰坊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撒飞絮如飘雪。
鶗鴂:即子规、杜鹃。
《离骚》:"恐鶗鴂之未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
”芳菲:花草,亦指春时光景。
永丰柳:唐时洛阳永丰坊西南角荒园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赋《杨柳枝词》"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以喻家妓小蛮。
后传入乐府,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喻孤寂无靠的女子。
花飞雪:指柳絮。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
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
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
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把:持,握。
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
亦泛指短弦、小弦。
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21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77 .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这首《千秋岁》写的是悲欢离合之情,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片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暗示美好爱情横遭阻抑的沉痛之情。
起句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诏告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
源出《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从“又”字看,他们相爱已经不止一年了,可是由于遭到阻力,这伤情却和春天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故有“惜春更把残红折”之举动。
所谓“残红”,象征着被破坏而犹坚贞的爱情。
一个“折”字更能表达出对于经过风雨摧残的爱情的无比珍惜。
紧接着“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是上片最为重要的两句:表面上是写时令,写景物,但用的是语意双关,说的是爱情遭受破坏。
“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是正常的,而梅子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便是灾难了。
青春初恋遭此打击,情何以堪!
经过这场灾难,美好的春光便又鶗鴂声中归去。
被冷落的受害者这时也和柳树一样,一任爱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
换头“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两句来得很突然。
幺弦,琵琶第四弦。
弦幺怨极,就必然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
这种极怨的气势下,受害者接着表示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
这两句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而含意却不完全一样,此处强调的是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
这爱情是怎样的呢?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丝”“思”,谐音双关。
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这是全词“警策”之语。
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这首词韵高而情深,含蓄又发越,可以说,兼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妙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