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文翻注译赏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
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1-222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78-179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水调:曲调名。
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
景,日光。
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后期:以后的约会。
记省:记志省识。
记:思念。
省(xǐng):省悟。
沙上并禽(qín)池上暝(míng),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暝:天黑,暮色笼罩。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弄,摆弄。
落红:落花。
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1-222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78-179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
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水调:曲调名。
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
景,日光。
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后期:以后的约会。
记省:记志省识。
记:思念。
省(xǐng):省悟。
沙上并禽(qín)池上暝(míng),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暝:天黑,暮色笼罩。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弄,摆弄。
落红:落花。
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1-222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78-179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
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张先所创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誉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
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这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的闲愁。
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了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来。
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
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
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
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
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
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
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
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
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有句云:“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
”张反用小杜诗句,以“晚”对“晓”,主要在于写实。
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
而张先词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往事后期空记省”句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
从词意含蓄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妙之处。
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语绾合得更紧密些。
“后期”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往事过了时,这就不得不感慨系之,故用了个“空”字;
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
所谓“往事”,可以是甜蜜幸福的,也可以是辛酸哀怨的。
前者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后者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
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却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正如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
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
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
可是作者却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竟像是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似含而不露,真是极尽婉约之能事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
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
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
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
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
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
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
”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
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
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
“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
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
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
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
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
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
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
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接下去词人写他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
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不是迁就词谱的规定,而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就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
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
“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加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
二则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已经散场了吧;
三则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亦即惜春;
忆往,甚且包括了怀人)的一片深情。
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径上了。
作者这末一句所蕴涵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
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了;
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府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在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
这正是用这末一句衬出了作者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现出的一星晶莹艳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90-393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文翻注译赏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
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
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
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
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
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
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第26页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参差:高低不齐。
霁(jì)山:雨后山色。
溶漾(róng yàng):水波荡漾的样子。
画桡(ráo):船桨,这里指画船。
迟:缓缓。
鉴:镜子。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
此处借指歌女。
浅声:轻婉歌声。
双唱:双双唱起。
深色:加深颜色。
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
障面:遮面。
斜晖(huī):偏西的阳光。
翠:指绿荷。
阴:阴凉。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第26页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
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
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
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
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参差:高低不齐。
霁(jì)山:雨后山色。
溶漾(róng yàng):水波荡漾的样子。
画桡(ráo):船桨,这里指画船。
迟:缓缓。
鉴:镜子。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
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
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
此处借指歌女。
浅声:轻婉歌声。
双唱:双双唱起。
深色:加深颜色。
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
障面:遮面。
斜晖(huī):偏西的阳光。
翠:指绿荷。
阴:阴凉。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第26页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
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
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
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
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
“水天溶漾画桡迟。
”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
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
画桡,指画船。
迟,谓缓行。
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
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
“人影鉴中移。
”人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
“桃叶浅声双唱”与“杏红深色轻衣”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
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
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传其辞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南朝陈时,江南盛歌之,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桃叶歌》题解。
词上句以“桃叶浅声”写所唱,此“桃叶”即《桃叶歌》,非指人而言。
歌声轻婉,故曰“浅声”,女伴同唱,故曰“双唱”。
此句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
“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深。
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
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著,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
这时正当暑天,故著轻衣。
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
分得翠阴归。
”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
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
小荷障面之姿态,很美;
分得翠阴之感受,虽为错觉,但更美。
此词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文翻注译赏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
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
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
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
欢声笑语,隐约可闻。
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
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
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
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
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
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
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
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
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
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
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2 2、 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93-94
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文赏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
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
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
径莎平,池水渺。
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
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
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
欢难偶,春过了。
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
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
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
径莎平,池水渺。
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
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
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
欢难偶,春过了。
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起首一句,点出主人公的居处所。
“时闻有”,承上句,乃由于高墙缭绕、院宇深邃的缘故,而接下句则为人春眼之中的缘故。
这时而一闻的莺啼把人唤醒了。
“绣被掩余寒”,可见被未折叠,而“画阁明新晓”,天已大亮了。
“朱槛连空阔”句承“画阁”而写居处环境,与“缭墙重院”相应,虽富丽然而寂寥,其境过清。
“飞絮知多少”暗点时令为暮春。
这样,春晓、恬睡、闻鸟,与“飞絮知多少”之景相连,就构成一个现成思路,间接表现出浓厚的惜春情绪。
“径莎平”句以下续写暮春景象,路上长满野草,池面渐广,风平浪静时,时有花影倒映。
“日长风静”与“闲”字表现出落寞萧索的气氛。
这几句暗示出词中人小园芳径之上徘徊不定,百无聊赖的独特情绪。
过片承上启下。
“尘香拂马”,要去城南的玉仙现,一路上愁红惨绿,偏又不期然而然地,“逢谢女,城南道”。
两人早已互相慕名的,而百闻不如一见,于是“一见慕悦”。
她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秀艳过施粉”,虽只微微一笑,便有无限妩媚而其衣色鲜艳夺目,日暖衣薄,更显示出其身段之窈窕,就连她随身佩带之玉饰,雕琢成双蝉样,也格外玲珑可爱。
这里以工笔重彩,画出一个天生丽人,从中流露出一见倾心的愉悦。
然而紧接六字“欢难偶,春过了”,是说有无穷后时之悔。
从“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二句看,二人可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用笔变化,有相得益彰之妙。
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春过了”三字兼挽上片,惜春之情与相见恨晚之悔打成一片,情景莫辩。
关于此词的本事,《绿宿新话》卷上有一段引语,与此词词意大致相符:“张子野往玉仙观,中路逢谢媚卿,初未相识,但两相闻名。
子野才韵既高,谢亦秀色出世,一见慕悦,目色相接。
张领其意,缓辔久之而去。
因作《谢池春慢》以叙一时之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木兰花(和孙公素别安陆·般涉调) 文
相思令·苹满溪 文赏
苹满溪。
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
风凄凄。
重倚朱门听马嘶。
寒鸥相对飞 。
苹满溪。
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
风凄凄。
重倚朱门听马嘶。
寒鸥相对飞 。
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
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
词中选取满溪之苹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
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此词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送别词中别具一格。
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
“苹满溪。
柳绕堤。
”青苹满溪,其含意无异于芳草萋萋,亦是关别情。
垂柳绕堤,则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远。
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蕴包孕很丰富,语言却极简练,只六个字。
“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点明送行之事,也点明全词的词旨。
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终于别去之处。
无限凄惘,见于言外,因为水西一别,行人已经渐行渐远,则送者不得不返。
歇拍即写送者归来所见景象:“回时陇月低。
”陇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则天将拂晓。
可见,送行之时是拂晓之前。
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
“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
方才顺此路送行,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
“陇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
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
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
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
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凄迷怅惘之中,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
这两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声情吻合词情之妙。
这两句共六字,字字皆阴平,构成凄凉之调,读来愈觉其凄楚。
“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 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
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
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
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
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行人为男性。
温庭筠《河传》词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可与此词参看。
抒情主人公送行归家,闻路上马嘶声,犹倚门倾耳而听。
一个“听”字,写出其心动神驰之状,而一个“重”字,则其念兹兹之情亦可想。
骑马去者必为情郎,则“倚朱门”者自是怨女。
对此作者偏不于明处交代,只从“听马嘶”一幕曲折透出。
此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是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
全词用平声,其音低抑,如诉如泣,而且句句押韵,韵脚既极密,声情便紧促。
特别是过片二句,全用阴平声,尤见低抑。
低抑的韵脚、字声与急密的韵位构成一部声情悱恻的凄调,与词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木兰花(般涉调) 文
惜琼花·汀苹白 文赏
汀苹白。
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汀苹白。
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
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
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
“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
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
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
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
“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
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
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
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
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
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
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
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
转瞬之间,情景陡变。
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
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
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
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
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
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
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
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
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
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
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
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
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
“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
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
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
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