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俭德仁诸族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俭德仁诸族,阴功格上清。

焚香扫地夜朝真。

看取名花浮玉、鉴齐精。

宝篆融融满,□流细细倾。

双亲俱寿八千龄。

却捧紫皇飞诏、上蓬瀛。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明珠盈斗,黄金作屋,占了湘中秋色。

金风玉露不胜情,看天上、人间今夕。

枝头一点,琴心三叠,算有诗名消得。

野堂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

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

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

追想当年的中原的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

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

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

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

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

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

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

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2-194

长淮(huái)望断,关塞莽(mǎng)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àn)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dài)天数,非人力,洙(zhū)泗(sì)上,弦歌地,亦膻(shān)腥(xīng)。

隔水毡(zhān)乡,落日牛羊下,区(ōu)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jiā)鼓悲鸣。

遣人惊。

长淮:指淮河。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

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

谓边备松驰。

莽然,草木茂盛貌。

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

黯,精神颓丧貌。

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殆:似乎是。

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

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

膻,腥臊气。

毡乡:指金国。

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

区脱纵横:土堡很多。

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

名王:此指故方将帅。

宵猎:夜间打猎。

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d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suì),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wù),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bǎo)霓(ní)旌(jīng)。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yīng)。

有泪如倾。

埃蠹:尘掩虫蛀。

零:尽。

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

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

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

烽燧,即烽烟。

“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

驰鹜:奔走忙碌,往来不绝。

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

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

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填膺:塞满胸怀。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2-194

长淮(huái)望断,关塞莽(mǎng)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àn)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dài)天数,非人力,洙(zhū)泗(sì)上,弦歌地,亦膻(shān)腥(xīng)。

隔水毡(zhān)乡,落日牛羊下,区(ōu)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jiā)鼓悲鸣。

遣人惊。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

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

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

追想当年的中原的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

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

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

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长淮:指淮河。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

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

谓边备松驰。

莽然,草木茂盛貌。

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

黯,精神颓丧貌。

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殆:似乎是。

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

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

膻,腥臊气。

毡乡:指金国。

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

区脱纵横:土堡很多。

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

名王:此指故方将帅。

宵猎:夜间打猎。

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d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suì),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wù),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bǎo)霓(ní)旌(jīng)。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yīng)。

有泪如倾。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

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

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

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

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埃蠹:尘掩虫蛀。

零:尽。

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

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

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

烽燧,即烽烟。

“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

驰鹜:奔走忙碌,往来不绝。

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

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

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填膺:塞满胸怀。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2-194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

“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

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

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

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

”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

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

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

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

谁实为之?

天耶?

人耶?

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

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

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

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

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

“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

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

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

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

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

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

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

汴京渺远,何时光复!

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

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

“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

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

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

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

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

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

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

”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

“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

“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

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皆可印证。

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

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

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

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

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

“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

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

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

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

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

宴会的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

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

一阕之内,波澜迭起。

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

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

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

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

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

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

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

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

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

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27-1428

念奴娇·过洞庭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 同:着;

玉界 一作:玉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 一作:沧冥;

岭表 一作:岭海)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 同:着;

玉界 一作:玉鉴)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

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 一作:沧冥;

岭表  一作:岭海)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象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参考资料: 1、 陶尔夫著 .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07:153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è)。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 同:着;

玉界 一作:玉鉴)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 一作:沧冥;

岭表  一作:岭海)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参考资料: 1、 陶尔夫著 .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07:153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è)。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 同:着;

玉界 一作:玉鉴)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

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 一作:沧冥;

岭表  一作:岭海)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象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参考资料: 1、 陶尔夫著 .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07:153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 同:着;

玉界 一作:玉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 一作:沧冥;

岭表 一作:岭海)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

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

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

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

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

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

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

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

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

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

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

“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

“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

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

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

“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

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

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

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西江,西来的长江。

挹,汲取。

“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万象”,天地间的万物。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

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舷,船边。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

“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

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

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

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

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

《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

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

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

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

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

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

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

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

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

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

”(《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他被谗言落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

  一、二句是说,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

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

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

  三四句的“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真似仙境。

  五到七句进一步描述在月光下的湖面,上下辉映一片晶莹,天上人间如同共处在一个玲垅剔透的琉璃世界中。

“表里俱澄澈”,这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

最后二句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

这里大概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   词的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开头三句是他的内心独白。

“岭海经年”的岭海一作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

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

“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省无愧于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态。

  下阕的“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可以互为呼应,意思是他襟怀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

因此四五句他略带几分萧瑟而不无骄傲地说:虽然现在头发少了,衣衫单薄,但在这冰凉的夜晚,他仍然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

  接下来三句更是气魄雄伟,他要汲取长江的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

真豪情万丈!

最后大概他喝够了酒,浑然忘却了天地物我,他扣打着船舷对天狂啸,简直不知道今晚是什么夜晚了。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

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总的说: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

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胆皆冰雪”。

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

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之中,其气势之恢宏,让人心胸登时为之开朗。

  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

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

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可以并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

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

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

参考资料: 1、 江天主.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新世界出版社,1998:652 2、 宋安群.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知识出版社,2007:448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问讯:问候。

湖:指三塔湖。

重来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游旧地。

过湖船:驶过湖面的船。

杨柳丝丝:形容杨柳新枝柔嫩如丝。

拂面:轻轻地掠过面孔。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

寒光亭:亭名。

在江苏省溧阳县西三塔寺内。

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参考资料: 1、 江天主.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新世界出版社,1998:652 2、 宋安群.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知识出版社,2007:448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

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问讯:问候。

湖:指三塔湖。

重来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游旧地。

过湖船:驶过湖面的船。

杨柳丝丝:形容杨柳新枝柔嫩如丝。

拂面:轻轻地掠过面孔。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

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

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

寒光亭:亭名。

在江苏省溧阳县西三塔寺内。

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参考资料: 1、 江天主.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新世界出版社,1998:652 2、 宋安群.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知识出版社,2007:448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

“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

“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

“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

“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

“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

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

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

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

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

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

“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

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

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

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

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

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

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

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

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

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825-827

忆秦娥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天一角。

南枝向我情如昨。

情如昨。

水寒烟淡,雾轻云薄。

吹花嚼蕊愁无托。

年华冉冉惊离索。

惊离索。

倩春留住,莫教摇落。

鹧鸪天·上元启醮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子夜封章扣紫清。

五霞光里佩环声。

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

金童双引到通明。

三湘五管同民乐,万岁千秋与帝龄。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雪洗:洗刷。

这里用“雪”字,疑与冬天用兵有关。

风约楚云留:说自己为风云所阻,羁留后方,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加前方工作,故云楚云。

悲壮:指悲壮的胜利战绩。

吹角:奏军乐,这里象征胜利的凯歌。

风景:用《世说新语》载周“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语意,指宋南渡。

燃犀处:晋温峤平乱还镇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

怪物指金兵。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香囊:《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兰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地,遂止。

”乘风去:《南史·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胸怀大志,曾对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于采石矶,这是一次关系到南宋朝廷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朝野振奋,国人欢呼,张孝祥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本词。

  上片叙事。

起首“雪洗虏尘静”充满胜利的痛快与喜悦,为全篇的情绪定调。

采石之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释解宋人痛失家国之恨,所以词人笔调轻快而充满了豪情,同时他为自己因受风云之阻未能奔赴前线而十分遣憾。

“何人”二句,写他兴高采烈地命人吹奏军乐,欢庆胜利,然后用一系列的典故抒写怀抱。

“湖海”三句,说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心,渴望恢复中原,目睹山河之异,亟欲一展平生抱负。

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想到曾在采石矶战胜金军,就如当年温峤燃烛照妖一样使金兵现出原形,心中就十分高兴。

  下片抒情。

开头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

虞和他们一样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

而现在物换斗移,时过境迁,他们的功业,已成历史陈迹,空余古战场供人凭吊。

  当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复,词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战场,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回应上片“风约楚云留”,以激昂奋发的情绪振起全篇,使全词结束在慷慨悲壮的激情之中。

  全词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融入词中,自然贴切,舒卷自如。

词人壮怀激烈,忧国情深,是一首洋溢着胜利喜悦抒发爱国激情的壮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洞庭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汹汹欲崩空。

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筋,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12345 共3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