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时齐分司洛下,有东山之期)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凤翔属明代,羽翼文葳蕤。

昆仑进琪树,飞舞下瑶池。

振仪自西眷,东夏复分釐。

国典唯平法,伊人方在斯。

荒宁桁杨肃,芳辉兰玉滋。

明质鹜高景,飘飖服缨绥。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云司。

况复空岩侧,苍苍幽桂期。

岁寒坐流霰,山川犹别离。

浩思凭尊酒,氛氲独含辞。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旦随三鸟去,羽节凌霞光。

暮与双凫宿,云车下紫阳。

天坛临月近,洞水出山长。

海峤年年别,丘陵徒自伤。

相和歌辞。从军有苦乐行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劳者且勿歌,我欲送君觞。

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

仆本居陇上,陇水断人肠。

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

时逢汉帝出,谏猎至长杨。

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

一旦承嘉惠,轻命重恩光。

秉笔参帷帟,从军至朔方。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断绝海云去,出没胡沙长。

参差引雁翼,隐辚腾军装。

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

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

山河起目前,睚眦死路傍。

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

昔还赋馀资,......更多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凤翔属明代,羽翼文葳蕤。

昆仑进琪树,飞舞下瑶池。

振仪自西眷,东夏复分釐。

国典唯平法,伊人方在斯。

荒宁桁杨肃,芳辉兰玉滋。

明质鹜高景,飘飖服缨绥。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云司。

况复空岩侧,苍苍幽桂期。

岁寒坐流霰,山川犹别离。

浩思凭尊酒,氛氲独含辞。

春晚赋得余花落 得起字。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留春春竟去,春去花如此。

蝶舞绕应稀,鸟惊飞讵已。

衰红辞故萼,繁绿扶雕蕊。

自委不胜愁,庭风那更起。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苍崖抱寒泉,沦照洞金碧。

潜鳞孕明晦,山灵閟幽赜。

前峰何其诡,万变穷日夕。

松老风易悲,山秋云更白。

故人邑中吏,五里仙雾隔。

美质简琼瑶,英声铿金石。

烦君竟相问,问我此何适。

我因赞时理,书寄西飞翮。

哲匠熙百工,日月被光泽。

大国本多士,荆岑无遗璧。

高网弥八纮,皇图明四辟。

群材既兼畅,顾我在草泽。

贵无身外名,贱有区中役。

忽忽百龄内,殷殷千虑迫。

人生已如寄,在寄复为客。

旧国不得归,风尘满阡陌。

登天坛夜见海日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

仙人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

八鸾五凤纷在御,王母欲上朝元君。

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

竦身别我期丹宫,空山处处遗清风。

九州下视杳未旦,一半浮生皆梦中。

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羡门子。

塞下曲·其一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

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蕃(fán)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

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

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

“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

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

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

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

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

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

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游子吟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女子不光彩是由于她夫婿的轻视,客人感到羞愧是由于主人轻贱他。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我的遭遇和这些人一样,只好低头徘徊,和尊高的人见面感到羞愧。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您不是青铜的镜子,为什么只是看表面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不要因为我衣服上有尘土就不以为我的心像白练那样纯洁高尚。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当您的人生处在荣华富贵的高峰时,也不要对地位低的人感到厌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您请看太阳升落,时光飞驰,和弦上的箭一去不返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羞:不光彩,不体面。

薄:轻视,刻薄。

耻:感到羞愧。

贱:轻贱,不重视。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众流:指前文的“羞女”和“耻客”。

低回:也作“低徊”或“低廻”,徘徊。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练:白色的丝绢,比喻人心清白高洁。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白日驰:本文指时光飞快,暗示人生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并不是永恒的。

白日,太阳,阳光。

《南史 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女子不光彩是由于她夫婿的轻视,客人感到羞愧是由于主人轻贱他。

羞:不光彩,不体面。

薄:轻视,刻薄。

耻:感到羞愧。

贱:轻贱,不重视。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我的遭遇和这些人一样,只好低头徘徊,和尊高的人见面感到羞愧。

众流:指前文的“羞女”和“耻客”。

低回:也作“低徊”或“低廻”,徘徊。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您不是青铜的镜子,为什么只是看表面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不要因为我衣服上有尘土就不以为我的心像白练那样纯洁高尚。

练:白色的丝绢,比喻人心清白高洁。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当您的人生处在荣华富贵的高峰时,也不要对地位低的人感到厌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您请看太阳升落,时光飞驰,和弦上的箭一去不返有什么区别呢?

白日驰:本文指时光飞快,暗示人生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并不是永恒的。

白日,太阳,阳光。

《南史 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18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16页 . 3、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309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18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16页 . 3、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309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18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16页 . 3、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309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

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

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

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

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1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