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宫怨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献刘济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

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

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

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忽闻此夜携琴宿,遂叹常时尘吏喧。

庭木已衰空月亮, 城砧自急对霜繁。

犹持副节留军府,未荐高词直掖垣。

谁问南飞长绕树,官微同在谢公门。

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忽闻此夜携琴宿,遂叹常时尘吏喧。

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

犹持副节留军府,未荐高词直掖垣。

谁问南飞长绕树,官微同在谢公门。

上洛桥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

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

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

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

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

然后写心中情。

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

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

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

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

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

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登长城(一题作塞下曲)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鹧鸪词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别愁已万绪,离曲方三奏。

远宦一辞乡,南天异风候。

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

落日望寒涛,公门闭清昼。

何用慰相思,裁书寄关右。

别愁已万绪,离曲方三奏。

远宦一辞乡,南天异风候。

风候:风物气候。

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

秦城:指长安。

岁芳:指春花。

越国:诸暨一带春秋时属越国。

落日望寒涛,公门闭清昼。

公门:衙门。

闭清昼:白天闭门。

谓政务清闲。

何用慰相思,裁书寄关右。

裁书:写信。

关右:即关西。

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辽阳使还军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

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春行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侍臣朝谒罢,戚里自相过。

落日青丝骑,春风白纻歌。

恩承三殿近,猎向五陵多。

归路南桥望,垂杨拂细波。

12345 共1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