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思 文
题韦云叟草堂 文
崇圣寺斌公房 文
新年 文翻注译
嗟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嗟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叹息着这年老的身体怎么能像年一样循环更新呢。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在石门旁思索了很久要不要隐退,看见铜镜里年老的容貌忍不住再三窥视。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花又开了,路旁移来了新的树,我心里知道这是故国的春天来了。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谁能来扫平心中的不满呢?
反正不是佛教的。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嗟(jiē)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嗟:叹息。
龙钟身:年老的身体。
龙钟,年迈。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谁能……北宗人:当时国家正遭受战火,此句表现自己身为佛教中人对战争的无能为力。
北宗:佛教禅宗的一派,以神秀为代表。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嗟(jiē)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叹息着这年老的身体怎么能像年一样循环更新呢。
嗟:叹息。
龙钟身:年老的身体。
龙钟,年迈。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在石门旁思索了很久要不要隐退,看见铜镜里年老的容貌忍不住再三窥视。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花又开了,路旁移来了新的树,我心里知道这是故国的春天来了。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谁能来扫平心中的不满呢?
反正不是佛教的。
谁能……北宗人:当时国家正遭受战火,此句表现自己身为佛教中人对战争的无能为力。
北宗:佛教禅宗的一派,以神秀为代表。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剑客 / 述剑 文翻注译赏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唐诗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77页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把示君:拿给您看。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唐诗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77页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
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把示君:拿给您看。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唐诗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77页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诗思奇僻。
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
诗题一作《述剑》。
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
“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
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
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
”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
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
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
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
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宿山寺 文翻注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高耸的群峰寒气逼人,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疏疏的树木漏下几点星光,月亮迎着行云匆匆前行。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高山绝顶来人稀少,苍松在林中犹如鹤立鸡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1 .
众岫(xiù)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众岫:群山。
岫:峰峦。
精庐:这里指佛寺。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流星透疏木: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走月逆行云: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1 .
暮过山村 文翻赏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几里远就能听到凄寒的水声,山区人家居住分散没有近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从旷野上传来声声鸣叫,昏惨的落日惊恐过路的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一弯新月未得照彻漫漫长夜,边关的烽火并没有越过三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远处几棵萧条的桑柘树外面,袅袅炊烟渐觉与人相近相亲。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9-580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
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
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
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
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
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
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
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
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边烽,指边境的烽火。
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
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
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
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
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65-966页
送无可上人 文翻译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参考资料: 1、 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圭(guī)峰:山峰名。
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
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
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参考资料: 1、 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寄朱锡珪 文赏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
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
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
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
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文中“钓”、“烧”、“吞”、“厄”等字足以看出其字句上下工夫。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句 文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见《事文类聚》)。
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见《杨升庵集》)。
古岸崩将尽,平沙长未休。
(见《吟窗杂录》)。
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
(见《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