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

”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

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

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8

戏赠友人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郑尚书新开涪江二首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岸凿青山破,江开白浪寒。

日沉源出海,春至草生滩。

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

从今疏决后,任雨滞峰峦。

不侵南亩务,已拔北江流。

涪水方移岸,浔阳有到舟。

潭澄初捣药,波动乍垂钩。

山可疏三里,从知历亿秋。

黎阳寄姚合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魏都城里曾游熟,才子斋中止泊多。

去日绿杨垂紫陌, 归时白草夹黄河。

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

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

宿山寺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高耸的群峰寒气逼人,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疏疏的树木漏下几点星光,月亮迎着行云匆匆前行。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高山绝顶来人稀少,苍松在林中犹如鹤立鸡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1 .

众岫(xiù)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众岫:群山。

岫:峰峦。

精庐:这里指佛寺。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流星透疏木: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走月逆行云: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1 .

题诗后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读,诵。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知音: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朋友。

赏:欣赏。

得:此处指想出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吟:读,诵。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知音: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朋友。

赏:欣赏。

得:此处指想出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

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全身心投入,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题李凝幽居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462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2-353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3-144 .

闲居少(shǎo)邻并,草径入荒园。

少:不多。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池边:一作“池中”。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462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2-353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3-144 .

闲居少(shǎo)邻并,草径入荒园。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少:不多。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池边:一作“池中”。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462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2-353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3-144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

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

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

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参考资料: 1、 施绍文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61-962 .

口号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绝句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

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

过京索先生坟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京索先生三尺坟,秋风漠漠吐寒云。

从来有恨君多哭,今日何人更哭君。

12345 共3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