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

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

酥润凌波地。

雨后,漫天的愁云被风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刚刚沐浴梳洗般。

尽管街上车水马龙,来往着体态轻盈的佳人,却没有扬起半点尘埃,因为雨后的路面润泽酥软不起尘土。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我如今重游京华旧地,当日赏灯的情事依稀在心。

难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绪如流水般难以止息。

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

酥润凌波地。

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

凌波地:是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

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步履轻盈的女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

酥润凌波地。

雨后,漫天的愁云被风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刚刚沐浴梳洗般。

尽管街上车水马龙,来往着体态轻盈的佳人,却没有扬起半点尘埃,因为雨后的路面润泽酥软不起尘土。

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我如今重游京华旧地,当日赏灯的情事依稀在心。

难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绪如流水般难以止息。

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

凌波地:是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

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步履轻盈的女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

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此词写灯节之事,但词人并未由正面起笔描绘灯市盛况,而是以试灯夜的景象作陪衬,用怅惘的笔调抒发自己逢佳节而倍觉神伤的落寞情怀,虽只寥寥数语,却写得纡徐顿挫,舒卷自如,从而委婉地道出内心的万千感慨。

  上片“卷尽”两句,写试灯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

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况月色明净,比拟浑成,三字兼带出“雨后”之意。

这是写天上。

“暗尘”两句写地上,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日夜》)和韩愈“天街小雨润如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又有所变化、增益,切合都城灯夜雨后的光景。

《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又载姜白石诗云:“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乡满罗衣。

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形象地刻画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场面。

  上片并未用雨字、灯字、人字,读后便觉灯月交辉,地润绝尘,舞儿歌女,结队而至,赏灯士女,往来不断,显示出吴文英在语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鲜明特点,比如爱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于点代前人诗句等等。

  谭献说此词“起稍平”,这是由于上片只是客观地描述场景;

下片才是密切结合自己的回忆、联想,抒发感情,借此反映出不平静亦即“拗怒”的心理状态。

“辇路”两句,写词人故地重游,沉入回忆之中。

“重来”,说明词人对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识,从而引起联想,又以“仿佛”两字形容触景恋旧的心境。

赏灯那时自己春衫年少,意气风发,记得也是同样的夜晚,月色灯光,交相辉映,箫鼓舞队,绵连数里。

这一句隐隐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旧,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欢喜变为落寞。

  末尾三句,写往事如烟、柔情似水;

月与灯依旧在,伊人无觅处,自己一往情深的凄凉心事,无人倾诉。

“情如水”二句也显示出吴文英语言精警的特点。

  古人就有“思君如流水”的千古佳句,以水喻情,写出了情的纯洁珍贵和绵绵不绝。

赏灯不能消愁释怀,反而增添无限怅惘,只好踽踽而行,颓然而返,独上小楼,熏被而眠,遥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

最深的思念就是想象对方也在思念。

“春梦”句紧接上文,描绘深夜入睡以后,那悠扬的歌声乐声,绵绵不绝地萦绕荡漾在梦的涟漪中。

这里将“拗怒”的词意,融入流转悠然,委婉多情的笔调之中,形成惝恍迷离的朦胧意境,显得余音袅袅,韵味无穷,真可称得上是“咳唾珠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07-2008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

“翠眉”,青翠的山气。

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

“菊花”一句,以人拟菊。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

“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

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

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

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

“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

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

而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

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

这些与梦窗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霜叶飞·重九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断烟离绪。

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

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

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

记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

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

早白发、缘愁万缕。

惊飙从卷乌纱去。

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断烟离绪。

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

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

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

记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看着断断续续的云烟,离愁别绪之情油然而生,更令我情怀关切的,令人伤心的,是那一轮斜阳映射出来的一片残红,渐渐隐没于绛红的霜叶树林里。

我提来了半壶秋水,插上一束黄色的菊花以便将她奠祭。

在秋风秋雨之中,菊花依然旧香气喷溢,散发着阵阵幽香。

在这种时候,谁又能策马扬鞭,像空中飞翔的小鸟一样轻飞迅疾,又有谁有心去凭吊凄凉、荒败的古台遗迹?

记得我们曾经醉态朦胧,一起踏着歌声,去游览南屏。

当时我昏醉沉迷,将身边的小蛮和樊素忘记。

如今只有寒蝉呜咽,她的彩扇又在哪里?

我的爱妾又去了何地?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

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

早白发、缘愁万缕。

惊飙从卷乌纱去。

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如今又是重阳节,虽然应景传杯但是却毫无意绪,任凭尘埃落满素笺,随便让蠹虫蛀坏毛笔,未完成的词章经过许多年也懒得再将它续写上。

半轮素月的斜辉洒满东篱。

泠泠清清的寒夜,蟋蟀仿佛也在唉声叹气,悄声低语。

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只是因为愁绪万千,而任随狂风把帽子吹去,我独自一个人把茱萸细细观看,只能预定明年再登临那山峰的高处。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 第270-271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257-259页 .

断烟离绪。

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

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

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

记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看着断断续续的云烟,离愁别绪之情油然而生,更令我情怀关切的,令人伤心的,是那一轮斜阳映射出来的一片残红,渐渐隐没于绛红的霜叶树林里。

我提来了半壶秋水,插上一束黄色的菊花以便将她奠祭。

在秋风秋雨之中,菊花依然旧香气喷溢,散发着阵阵幽香。

在这种时候,谁又能策马扬鞭,像空中飞翔的小鸟一样轻飞迅疾,又有谁有心去凭吊凄凉、荒败的古台遗迹?

记得我们曾经醉态朦胧,一起踏着歌声,去游览南屏。

当时我昏醉沉迷,将身边的小蛮和樊素忘记。

如今只有寒蝉呜咽,她的彩扇又在哪里?

我的爱妾又去了何地?

荐黄花:插上菊花。

荐:插。

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玉勒:马络头。

指代马。

迅羽:这里形容骏马如疾飞鸟。

荒台:彭城(徐州)戏马台。

项羽阅兵于此,南朝宋武帝重阳日曾登此台。

南屏:南屏山在杭州西南三里,峰峦耸秀,环立若屏。

“南屏晚景”为西湖十景之一。

蛮素:指歌舞姬。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

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

早白发、缘愁万缕。

惊飙从卷乌纱去。

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如今又是重阳节,虽然应景传杯但是却毫无意绪,任凭尘埃落满素笺,随便让蠹虫蛀坏毛笔,未完成的词章经过许多年也懒得再将它续写上。

半轮素月的斜辉洒满东篱。

泠泠清清的寒夜,蟋蟀仿佛也在唉声叹气,悄声低语。

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只是因为愁绪万千,而任随狂风把帽子吹去,我独自一个人把茱萸细细观看,只能预定明年再登临那山峰的高处。

旧节: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传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

尘笺蠹(dù)管:信笺积尘,笛管生虫。

断阕:没写完的词。

小蟾:未圆之月。

东篱:用陶渊明重阳待酒东篱事。

残蛩语:指蟋蟀发出的悲啼。

乌纱:《旧唐书·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

”此用晋孟嘉登高落帽故事。

茱萸:古俗,重阳登高戴茱萸花。

翠微:山气青绿色,代指山。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 第270-271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257-259页 .

思佳客·癸卯除夜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自唱新词送岁华。

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

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自唱新词送岁华。

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十年:是计整数,并非确数,其实词人从公元1232年(宋理宗绍定五年)到苏州仓幕,至公元1243年(癸卯年)已有十一年了。

衣懒换,酒难赊。

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醉哗:一作“翠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声声慢·寿魏方泉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莺团橙径,鲈跃莼波,重来两过中秋。

酒市渔乡,西风胜似春柔。

宿春去年村墅,看黄云、还委西畴。

凤池去,信吴人有分,借与迟留。

(橙径 一作:怅径)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

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

围腰御仙花底,衬月中、金粟香浮。

夜宴久,揽秋云、平倚画楼。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剪一朵红花,载着春意。

精美的花和叶,带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头上。

斜阳迟迟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时刻。

窗下有人添上新油,点亮守岁的灯火,人们彻夜不眠,在笑语欢声中,共迎新春佳节。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暂的纤手曾亲自把黄桔切开。

那温柔的芳香朦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

我渴望在梦境中回到湖边,那湖水如镜,使人留连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径,不知处所。

可怜吴地白霜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发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剪一朵红花,载着春意。

精美的花和叶,带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头上。

斜阳迟迟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时刻。

窗下有人添上新油,点亮守岁的灯火,人们彻夜不眠,在笑语欢声中,共迎新春佳节。

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

钗股:花上的枝权。

残日:指除岁。

侵晓:指天亮。

新年莺语:杜甫诗:“莺入新年语。

”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暂的纤手曾亲自把黄桔切开。

那温柔的芳香朦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

我渴望在梦境中回到湖边,那湖水如镜,使人留连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径,不知处所。

可怜吴地白霜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发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

俎:砧板。

玉纤擘黄柑:玉纤,妇女手指;

擘黄柑,剖分水果。

擘(bāi):分开,同“掰”。

幽素:幽美纯洁的心地。

镜中路:湖水如镜。

吴霜:指白发。

李贺《还自会吟》:“吴霜点归发。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

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迹异乡的游子,心情之难堪,正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这首词上片极为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从而反衬自己的凄苦。

  先写立春。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红情”、“绿意”指红花、绿叶。

赵彦昭《奉和对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诗:“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花信,指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立春,人们剪好红花绿叶,作成春幡,插鬓戴发,以应时令。

春风吹钗股,象是吹开了满头花朵。

“花信上钗股”,着一“上”字,运笔细腻,可与温飞卿词“玉钗头上风”(《菩萨蛮》)媲美,似比辛稼轩词“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更显风流。

  再写除夕守岁。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夕阳亦像人一样,对即将逝去的一年恋恋不舍,不肯轻易落山,同时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给人新的希望。

这两句已有除旧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

“放”用字尤其贴切,显示出梦窗炼字的功夫。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终于,除夕之夜降临,守岁的人们彻夜不眠,剪烛夜话,笑声不绝,在莺啼声中迎来了新春的清晨。

“新年莺语”,援用杜甫“莺入新年语”(《伤春》)诗意。

  以上的一切,欢欢喜喜,均为客居他乡者的耳闻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

周围的热闹与欢乐更加反衬出作者的寂寞和哀伤,而且使这份寂寞的哀伤更让人难以承受。

这位客居、有家难归的人,失去了与亲人团圆之乐,真是“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无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不能不唤起下片对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

陈洵评此词云:“前阕极写人家守岁之乐,全为换头三句追摄远神。

”(《海绡说词》)   换头云:“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席。

词人仿佛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纤纤玉手为自己破开黄橙,那幽香似乎还萦绕在周围。

回忆及此,当然别是一番滋味。

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衬处境之可悲,人之欢乐反衬己之愁苦,此处又以昔之温馨反衬今之凄苦。

  对往事的追忆、神往,终于走进了梦境。

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递,过去的美好回忆,连梦中也难以追寻了:“归梦湖边,还迷境中路。

”湖水如镜,梦影朦胧,难觅归路。

往事散如轻烟,徒增无穷怅惘而已。

  往事如烟,而今,与谁相对呢?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吴霜,用李贺《还自会稽歌》字面:“吴霜点归鬓。

”此时是春风吹融了冰雪,可是永远不能销去飞上鬓角的寒霜,已经够可悲的了;

更何况,落梅如雨,斑斑白发与点点白梅相对,这岂不令人凄绝!

杜甫咏梅诗意:“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与此词意趣相一致。

  梦窗此词委曲含蓄,欲藏还露,颇得清真风神,而其抒情笔触又了然可寻。

吴梅论梦窗词云:“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

细心吟绎,觉味美于方回,引人入胜,既不病其晦涩,亦不见其堆垛。

”(《词学通论》)自是研讨有得之言。

真情实感是艺术的生命。

有真情流贯其间,则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与风格,都有其动人之处。

此词后半,愈来愈奇。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词中少见,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可与比照。

歇拍处,情意的痛切,设想的妙巧,堪与东坡咏榴花词“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虞美人》)前后相映生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

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

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昼闲度。

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

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

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

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

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我采摘花朵,漫步在古园小径,浓密的青竹使我感到有些清冷。

少女们曾在溪头斗草踏青,那里的沙土地上还留有清晰的小脚印。

我忽然感到自己有些可怜,如今已经是苍苍两鬓,又是一度寒食来临,我却孤零零一个人,在这云山深处辗转飘零。

昼闲度。

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

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

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白天无聊我出外漫步闲行。

不知为何老天爷也这样吝啬春天的芳景,方才只是轻阴,不久就变成细雨 。

阴暗的天色中,只见浓郁的绿荫遮掩着长亭。

我思乡的梦魂随着那些柳絮翻飞迷 。

栏杆上摇曳着多情的花影,门口又传来宛啭动听的莺声。

它们仿佛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在安慰挽留我片刻留停。

于是我又停留下来,仔细听着。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279-280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256-257页 .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

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

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古苑:即废园。

翠微路:指山间苍翠的小路。

斗草溪根:在小溪边斗草嬉戏。

莲步:指女子脚印。

昼闲度。

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

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

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白因甚:为什么。

悭(qiān)春:吝惜春光。

悭,此作刻薄解。

凝伫:有所思虑或期待,久立不动。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279-280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256-257页 .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

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

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昼闲度。

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

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

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此词是作者客居龟溪村,寒食节游览一废园时所见所感而作。

词的上片写游园。

开头三句点题,写废园风景。

“幽”、“古”、“冷”三字,将废园的特征尽现。

“斗草”二句见景生情,自伤身世。

“自怜”三句,抒游园之感。

下片写归思离愁和对废园的顾恋。

“绿暗”两句,写“归梦”萦怀,不说柳絮引发归思离愁,却说归梦追逐柳絮,围绕着柳阴绿暗的长亭飘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凄清冷寂。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分析:“此首游园之感,文字极疏隽,而沉痛异常。

起记游园,次记园中所见。

“有情”三句,收合‘游’字,化无情为有情,语挚情浓。

全词写景清丽有致,抒情婉转清畅。

  从词题看,此词是吴文英作客龟溪,在寒食节春游时所写。

龟溪在浙江德清县,古名孔愉泽,即余不溪之上流。

而废园,是当地一个荒芜冷落的地方,本已被词人遗忘,但词人却在这繁华衰歇之地度过了寒食节。

废园地也曾有过繁华兴盛的时候,身处其中,自然会生出今昔盛衰之感,由此作者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二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词人黯然的思乡之情就是在四周清幽的环境描写中逐步流露出来的。

  词的开篇即写废园之景。

词人进入园中,但见野花自在地散发着幽香,引他伸手去采摘;

丛竹掩映的小径,由于人迹罕至而长满青苔,显得那样清冷凄寂。

这样的景色,不用明言,即是一个废园之景,梦窗未用“废”字而写出荒废之景,是其高明之处。

  词人漫步来到龟溪之畔,四顾无人,但是沙滩上却留着女子的脚印(小莲步),还有许多弃掷在地的花草,春来废园亦不是无人光顾,散落的花草和女子脚印这充满人间气息的景象引起人的诸多遐想。

也使作者意识到由于是寒食节,当地女子曾来这儿踏青斗草。

寒食节踏青斗草是当时习俗。

眼前所见,引起作者一系列的遐思。

自己远别亲人,客居他乡,逢此节日,不能不触动愁绪,由此又引出下面“自怜”三句词意。

  “自怜”三句含有三层意思。

作者此次重来德清,已是晚年,所以有两鬓斑白、韶华不复之叹,此其一也;

逢此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有光阴似箭之叹,此其二也;

反躬自审,身在他乡,徒增两地相思之叹和飘零之苦,此其三也。

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真可谓百感交集了。

  换头继续写词人在园中之所见所感。

“昼闲度”三字写出词人一人身处废园,内心无限的孤寂和无聊。

这是由于春天气候多变,忽然间小阴成雨,因此埋怨天公不作美,为何如此吝惜春光,使人不能尽情游赏。

无聊之余,思乡之念倍增,正如唐代无名氏《杂诗》所道:“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这也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罢。

此处虽然是写天气阴雨无常,但却上接“云山深处”,下开“归梦”,贯穿思乡之情,亦非闲笔。

雨丝风片,引出归梦,接着以想象加深词意。

归期无定,一片乡情只能寄托梦中,但幽思飘渺,犹如随风轻飏的花絮;

自己的归梦也仿佛悠然飘荡在绿荫满地的长亭路上。

一个“趁”字极言归梦之切。

  寒食节是在异乡的龟溪废园中度过的,废园景色虽“废”,但词人却备感亲切,因为是废园陪伴诗人度过了这个节日。

结尾,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如杜甫《春望》诗所云“感时花溅油泪,恨别鸟惊心”,即是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在词人眼里,那阑干边扶疏的花影,小门畔宛转的莺啼,却仿佛满含情思,其中不仅有对思乡游子的安慰,还有殷勤的挽留;

使得词人伫立凝思,久久不忍离去。

这样的结局,别开生面,不仅将题意交代清楚,同时又点出园虽废而仍能在游子心头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也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279-280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256-257页 . 3、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2010页 .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

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 合订注释本:巴蜀书社,1992:489 2、 陶尔夫,刘敬圻著.吴梦窗词传 吴文英: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85 3、 上彊村民选编.宋词三百首注评:凤凰出版社,2005:240 4、 (清)上疆村民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珍藏版 宋词三百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56 5、 刘卉宇编著.宋词菁华典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281

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

当时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

“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

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

”“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

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

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

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

“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离别的情景,以西风井边梧桐落叶的萧瑟景色渲染悲凉气氛。

  词人与情人在拂晓告别,看见湖水上的红莲都凋谢了,瑟瑟的西风吹得梧桐叶纷纷掉落。

词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劳燕分飞,花自飘零人自悲的凄惨景象。

“水花红减”描写了西湖水面上娇艳的荷花凋败的景象,词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暗含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最后一句写景,却不仅仅是写景,景中见情,将词人悲切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西风”句是指西风吹拂梧桐,树叶瑟瑟抖动,如同悲秋,暗寓词人对飘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参考资料: 1、 上彊村民选编;

李森等编译.精译赏析宋词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7-619 2、 林岚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64 3、 程帆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342-343

鹧鸪天·化度寺作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

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红衣:莲花。

倚阑:凭靠在栏杆上。

殷云:浓云。

闲:闲置。

乡梦窄,水天宽。

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

愁黛:愁眉。

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

阊(chāng)门:苏州西门。

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 第2296-297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 第266-267页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

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

“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

引起无限思念。

“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

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

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

“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

”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

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

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

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

“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

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

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

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

“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

“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

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

“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

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

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

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

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

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

“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

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

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

“归讯”传到哪里呢?

“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

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

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

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

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049-2050页

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春风殆荡,莺语啁啾,翠柳如烟,水波潋滟,远山如黛。

室内帘幔重重,挡住了窗外的春光,仍透着寒意,令人感到压抑。

袖中虽然笼着燃着香料的手炉,还是希望春风能将手炉吹得旺些。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春花催发,引起了旧日的相思情。

如今孤身一人,闲极无聊得难捱这早春的清昼。

唯有以酒销愁,来冲淡那春的引诱,情的煎熬。

将醉未醉,闺中人玉损香销,有如梅花,甚或更加清瘦。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7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286 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481页 3、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349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远岫(xiù):远山。

岫,峰峦。

谢胱《郡内高斋闲望》诗:“窗中列远岫。

”寒压:写闺中人对室内重帘叠幔的压抑的感受。

拕(tuō):同“拖”。

“绣”指室外春光。

袖炉香:即炉香拂袖,此代指闺中人。

倩:同“请”。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花讯:二十四番花信风。

古人认为花期有信,应风而开。

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闲昼:指极至无聊的时光。

春澹(dàn):春之淡薄,这是闺中人思春的心里感受。

情浓:指闺中人的内心情感。

中(zhòng)酒:因酒醉而身体不爽,犹病酒。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7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286 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481页 3、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349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发端“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二句,以丽语勾出春暖花开的美景。

“春语”句为近景,着“烟隔断”三字,点明下面所写“晴波远岫”是远景,开头所绘之春景,有柳之翠,莺之黄,山之青,水之绿,色彩鲜明清丽;

有峰峦之静谧,水波之动荡,翠柳之摇曳,黄莺之歌唱,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交织、远近交融的立体画面。

这画面充满蓬勃的生机,为下文起着反衬的作用。

  “袖炉香”三句,写闺中人在薰香的室内,敬请春风的吹拂,“吹透”二字,刻画出闺中人要驱走重帘叠幔所造成的寒气与重压之情何等强烈。

这里没有春天来临的欢愉与轻松,由此将“闺怨”正面作了暗示。

  过片紧承“倩东风”,“花讯催时候”写闺中人盼望春天的迅速到来。

“旧相思、偏供闲昼”一句,以直抒胸臆手法写出“闺怨”之情。

“旧相思”与上片的“寒压”相呼应,可见“寒压”之感绝非客观的重帘叠幔所致,而是有内在的原因。

因此,就更感到永昼漫漫,百无聊赖了。

“春澹情浓半中酒”一句,继写闺中人的所为所感。

正因“春澹情浓”这种感情的反差,造成的内心矛盾,也只好以酒消愁了。

然而酩酊之后更引起身体不适。

最后道“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以闺中人玉损香销,如清瘦的梅花作结,从而将“闺怨”之情一笔托出。

  此首小令在艺术颇具特色:一、含蓄委婉以景托情,反复渲染,揭示主旨。

开章描绘春景之美,用以反衬闺怨之情,后以帘幔塞压从正面衬托闺怨,进而以“倩东风,与吹透”表达闺情之渴望;

下阕又以闲昼相思,情浓病酒来揭示“闺怨”,最后以玉容消损如清瘦梅花的比喻将闺怨写足。

二、善于炼字。

词语声调铿锵,色彩鲜明,景物描写富有主体感。

如“春语莺迷翠柳”一句,写翠柳飘拂,黄莺婉转,不仅有声有色,动静交织,而且加上一个“迷”字,将黄莺拟人化了,有力地表达了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它起了诗眼的作用。

又如“晴波远岫”二个词的修饰语为“晴”“远”二字,于是就将晴空如洗,水波荡漾,峰峦起伏,山青如黛的美好境界勾出。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349

12345 共4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