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陈钥主簿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不但心孤介,生形亦怪奇。

在为官长骂,没使邑人思。

魂远乡犹隔,名微世未知。

空存朋友谊,到此力何施。

病后访梅九绝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春信分明到草庐,呼儿沽酒买溪鱼。

从前弄月嘲风罪,即日金鸡已赦除。

新晴东园晚步二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一月秋阴一日晴,山禽相贺太丁宁。

不愁白发千茎雪,随喜黄庭一卷经。

晚雾薄情憎远岭,夕阳死命恋危亭。

孤吟道是无人觉,松竹喧傅菊细听。

南歌子(仲弥性席上)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曾到蕲州不,人人说使君。

使君才具合经纶。

小试边城、早晚上星辰。

佳节重阳近,清歌午夜新。

举杯相属莫辞频。

后日相思、我已是行人。

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

作者: 郑刚中 朝代: 宋代

凉至欲饮酒,此兴不可遮。

手提皤腹罂,倾之若流霞。

可但饮文字,搜寻到鱼虾。

忽焉见妙理,眼乱绵成花。

方知水底眠,杜老言不夸。

和刘建昌都下立春

作者: 姜特立 朝代: 宋代

岧峣天阙五云飞,日上觚棱晓影移。

合殿侍臣颁彩树,谁家纤手送青丝。

寒禁粉蕊香犹浅,暖入陈根绿尚迟。

从此江山春意劝,使君拚费几多诗。

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

作者: 朱翌 朝代: 宋代

六花几岁不来南,大似优昙欲遇难。

瓦响急倾鲛泪颗,袖宽先得柳花团。

莫忧荔子明年少,已是梅英向腊残。

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

作者: 潘牥 朝代: 宋代

瑞草如梅早占春,谁将龙凤付仙人。

烹来盏内花犹白,浇出胸中不语尘。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9-211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róng)蒿(hāo)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午盏:午茶。蓼茸:蓼菜嫩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9-211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róng)蒿(hāo)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午盏:午茶。蓼茸:蓼菜嫩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9-211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页
4142434445 共949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