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

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伽花颜色绚丽甚是罕见,不由得让人爱上这初春时节。所以特作词两首,寄给袁公济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伽(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hàn)霜髯(rán)不自惊。更将翦(jiǎn)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雪颔霜髯:谓发白须白。 翦彩:形容花开繁茂。春荣:喻少年时期。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白发:指老年时期。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伽(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伽花颜色绚丽甚是罕见,不由得让人爱上这初春时节。所以特作词两首,寄给袁公济 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hàn)霜髯(rán)不自惊。更将翦(jiǎn)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雪颔霜髯:谓发白须白。 翦彩:形容花开繁茂。春荣:喻少年时期。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白发:指老年时期。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

“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词人当年已56岁,又久历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说是“衰容”,想来是极为吻合的。

彼此倾谈时,词人还发现,对方“语音犹自带吴依”。

结穴二句写“席上”的情事:“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这里化用杜甫写乱离中与亲人偶然重聚时深微感情的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来表现这次重逢时的迷惘心态,从而深化了与老友间的交谊。

  这首词真实地表露了词人当时“量移”后的心境。

“量移”,虽未能彻底平反昭雪,但已显现出宽赦之君恩。

所以,词人先以李白受谗自喻,后以杜甫乱中幸得生还相譬,其用事贴切,暗与自己实际遭遇相合。

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广阔的内容,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愤。

使人读之浮想联翩,为之凄然。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1-1122页 2、 熊朝东著,明月几时有: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第186页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

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

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

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

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丁永淮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8月:163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xiū)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

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

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照:看,望。

新妆: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

冷:淡淡色。

新:初次。

对:望。

羞:低垂。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

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

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不宜:不适应,意谓楼上也有凉意了。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丁永淮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8月:163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三年间我的梦魂时时飞向吴中故园路。我送只传信的黄犬,随你返回故土。若到松江呼唤小舟摆渡,切莫惊吓了鸥鸟白鹭。吴中四桥的河湾渡口,当年都是我常游的去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我曾像王维描绘《辋川图》那样,细细品味吴中暮春景物,也常常吟诵王右丞的诗句。定个还乡的归期天公已应许,身上春衫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黄耳:狗名。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犬名黄耳,陆机在洛阳时,曾将书信系在黄耳颈上,黄耳不但送到松江陆机家中,还带回了回信。这里用此典表示希望常通音信。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辋川图》:唐王维于蓝田清凉寺壁上曾画《辋川图》。小蛮:歌妓名。这里指苏轼侍妾朝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三年间我的梦魂时时飞向吴中故园路。我送只传信的黄犬,随你返回故土。若到松江呼唤小舟摆渡,切莫惊吓了鸥鸟白鹭。吴中四桥的河湾渡口,当年都是我常游的去处。黄耳:狗名。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犬名黄耳,陆机在洛阳时,曾将书信系在黄耳颈上,黄耳不但送到松江陆机家中,还带回了回信。这里用此典表示希望常通音信。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我曾像王维描绘《辋川图》那样,细细品味吴中暮春景物,也常常吟诵王右丞的诗句。定个还乡的归期天公已应许,身上春衫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辋川图》:唐王维于蓝田清凉寺壁上曾画《辋川图》。小蛮:歌妓名。这里指苏轼侍妾朝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临江仙·送王缄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

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

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的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间座上时胡须都结成冰了。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块:覆盖着的田畦。

苏:苏醒,这里指返青。

江南:代指黄州。

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

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脚:雨滴。

雪林:形容霰(xiàn)粒纷纷。

初下:刚刚下。

瓦疏珠: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上片,由远及近地写黄州田园风光。

“覆块青青麦未苏”,叙述田园景色,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

“江南云叶暗随车”,描绘了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

“临皋烟景世间无”,描写议论结合,特写“临皋烟景”、冬云密布而后发出赏心的赞叹:“世间无”,突出了黄州景色的奇丽。

上片三句,连缀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

开头由细“雨”-“半收”-“檐断线”,特写雨景变化。

紧接着由“雪床”-“初下”-“瓦疏珠”,特写雪景变化。

逼真传神,字字珠矶。

虽然点化运用了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句,但未露痕迹。

“归来冰颗乱粘须”,将雨雪人性化,进来了好一个白胡子的“老人”!

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苏轼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会的写作技巧。

  全词通俗、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谐趣。

将景色美与人性美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这与苏轼旷达胸襟有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有客舟从哪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

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

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

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

”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

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己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气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

  诗意解析   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

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

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

大孤山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立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

苏轼说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

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

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

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

”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

“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

“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

“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

“搀”(chàn),刺,插入,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

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韵律变化   “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

笔者欣赏过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的摹本,幽以“江帆楼阁”为题,但画面上以江岸楼阁和树石为主体,那几只帆船是很小的,所以我猜想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大概也只有一叶小舟吧。

然而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竟占据了诗的中心。

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

棹(zhào),船桨。

“客舟”两句说,这只客船从哪里来?

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

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

“沙”,指沙岸。

“软”,柔软,细弱。

低昂,犹俯仰。

“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

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

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

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

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有所感受却从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

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

这种动态多么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

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

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

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

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

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

在这一段诗中,我们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

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

  动态诗境   画面上的景物己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

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

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

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

峨峨,高耸貌。

烟鬟,女子发髻。

晓镜,早晨照的明镜。

贾(gǔ)客,商人。

小姑,即小孤山。

彭郎,即澎浪矶。

欧阳修《归田录》卷2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

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

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

看,她们在早晨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

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

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

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

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

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

“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

清人纪昀赞扬此诗“绰有兴致”,却贬斥“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纪评苏诗》卷17)。

这位纪老夫子貌似高雅,但这几句话已暴露出他偏狭、保守、酸腐的审美趣味。

提倡性灵说的袁枚评:“‘小姑嫁彭郎’,东坡谐语也。

然坐实说,亦趣。

”(《随园诗话》卷16)主张诗歌要有“细肌密理”的翁方纲说:“‘小姑’即上‘与船低昂’之山也,不就俚语寻路打诨,何以出场乎?

况又极现成,极自然,缭绕萦回,神光离合,假而疑真,所以复而愈妙也。

”(《石洲诗话》卷3)袁氏肯定“小姑嫁彭郎”句的谐趣,翁氏对此句之妙作了美妙的赏析,笔者十分赞同。

  语言节奏   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

诗题中虽无“歌”、“行”这类字眼,但我感到他是用七言歌行体来写这首题画诗的。

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

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

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

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

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清人方东树称赞此诗:“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点绛唇·红杏飘香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杏花开了,芳香弥漫,柳树绿了,垂丝飘飘如缕,其轻如烟。

我心中的情人就住在水边的红房子里,她打开窗帘希望能看到我,外面却是一片黄昏雨景。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晚风吹来,烛光摇动。

我相思满怀,愁卧在床。

想念但又归不去,她现住在何处呢?

外面芳草萋萋,我已经找不到回去的小路了。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82-184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39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烟翠:青蒙蒙的云雾。

缕:线。

形容一条一条下垂的柳枝。

朱户:红色的门窗,多指女子居住的房屋。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烛影摇风:灯烛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被风摇晃的样子。

伤春绪:因春天将要归去而引起忧伤、苦闷的情怀。

凤楼:指女子居住的小楼。

芳草:散发出香气的草。

也指春天刚出土的青草。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82-184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39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杏花开了,芳香弥漫,柳树绿了,垂丝飘飘如缕,其轻如烟。

我心中的情人就住在水边的红房子里,她打开窗帘希望能看到我,外面却是一片黄昏雨景。

烟翠:青蒙蒙的云雾。

缕:线。

形容一条一条下垂的柳枝。

朱户:红色的门窗,多指女子居住的房屋。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晚风吹来,烛光摇动。

我相思满怀,愁卧在床。

想念但又归不去,她现住在何处呢?

外面芳草萋萋,我已经找不到回去的小路了。

烛影摇风:灯烛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被风摇晃的样子。

伤春绪:因春天将要归去而引起忧伤、苦闷的情怀。

凤楼:指女子居住的小楼。

芳草:散发出香气的草。

也指春天刚出土的青草。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82-184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39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东坡才大如海,其词堂庑亦大。

如“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固然极富创新之局面,而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深具传统之神理。

此首《点绛唇》亦然。

此词所写,乃是词人对于所爱女子无法如愿以偿之一片深情怀想。

  上片悬想伊人之情境。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

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

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杏花之香,别具一种清芬,写出飘香,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

此写翠柳,状之以含烟,又状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亦足见词人感受之美好。

这番美好的春色,本是大自然赐予人类之造化,词人则以之赋予对伊人之钟情。

这是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

下边二句,遂由境及人。

“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

朱户、临水,皆暗示伊人之美、之秀气。

笔意与起二句同一旨趣。

“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

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

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

句首之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此情融于一片黄昏雨景,隐秀之至。

  下片写自己相思情境。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

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愁绪满怀,相思成疾矣。

此句又正与尽卷黄昏雨相映照。

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

挽合之精妙,有如两镜交辉,启示着双方心灵相向、灵犀相通但是无法如愿以偿之人生命运。

“归不去”,遂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凤楼朱户归不去。

唯有长存于词人心灵中之瞩望而已。

“何处”二字,问得凄然,其情毕见。

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亘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

词人以芳草萋萋之归路象喻之。

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

句中“迷”之一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意余言外。

  东坡此词艺术造诣之妙,在于结构之回环婉转。

歇拍、过片,两人情境,一样相思,无计团圆,前后映照。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则相反相成,愈神往,愈凄迷。

其结构回环婉转如此。

此词造诣之妙,又在于意境之凄美空灵。

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

芳草归路,象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

  此词结构、意境,皆深得唐五代宋初令词传统之神理。

若论其造语,则和婉莹秀,如“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置于晏欧集中,真可乱其楮叶。

东坡才大,其词作之佳胜,不止横放杰出之一途而已。

  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若无有一份真情实感,恐难有如此艺术造诣。

东坡一生,如天马行空,似无所挂碍。

然而,东坡亦是性情中人,此词有以见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45-747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82-184

浣溪沙·忆旧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长记鸣琴子溅堂。

朱颜绿发映垂杨。

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

仲卿终不避桐乡。

长记鸣琴子溅堂。

朱颜绿发映垂杨。

如今秋鬓数茎霜。

常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

过往红润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柳。

如今已有数根鬓发白得就像霜雪一般。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

仲卿终不避桐乡。

结交朋友的离离合合就如同身在梦中。

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它了。

朱仲卿终也没离开人民爱戴他的桐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记鸣琴子溅堂。

朱颜绿发映垂杨。

如今秋鬓数茎霜。

常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

过往红润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柳。

如今已有数根鬓发白得就像霜雪一般。

鸣琴子贱堂:「子贱」即孔子宓不齐(字子贱),「鸣琴子贱堂」即「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的典故(见《吕氏春秋?论部》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

(也作「鸣琴化洽」、「鸣琴单父」)朱颜:红润美好的颜容,借指青春年少。

绿发:「绿」指乌黑,「绿发」即乌黑的头发。

秋鬓:苍白的鬓发。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

仲卿终不避桐乡。

结交朋友的离离合合就如同身在梦中。

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它了。

朱仲卿终也没离开人民爱戴他的桐乡。

聚散:相聚和分离。

交游:交际、结交朋友。

梦寐:睡梦。

升沉:即「升降」,旧时指仕途得失进退。

仲卿终不避桐乡:「仲卿」即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官至大司农),「避」指离开,「仲卿终不避桐乡」即「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见《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另附相关原文节录如下)。

(相关原文节录:「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

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

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嘱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

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4142434445 共949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