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春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
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
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
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
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
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
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
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
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
“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
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
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
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
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
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答武陵太守 文译赏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
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
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
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
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
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
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
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
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
”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
《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
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
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听流人水调子 文翻译赏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分付:即发付,安排。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胡笳曲 文
送狄宗亨 文赏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
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
“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
“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
“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
“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
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
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
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
“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
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
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青楼曲二首 文翻译赏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文翻注译赏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鞲(ɡōu)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
鞲,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
鞲(ɡōu)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
鞲,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湖秋夕 文翻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