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文翻注译赏
芙蓉楼送辛渐 文翻注译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3-9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3-9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3-9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
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
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是高洁的象征。
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
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从军行二首·其一 文注赏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yú)关。
榆关: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塞下曲 文翻注译赏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饮(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饮(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
“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
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
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春宫曲 文翻注译赏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前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
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
“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
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
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
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
“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
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
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全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 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31 2、 方笑一.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10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0-121页
送魏二 文翻译赏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xiāo)湘(xiāng)月,愁听清猿(yuán)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长信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春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
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
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
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
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
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
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
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
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
“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
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
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
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
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
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答武陵太守 文译赏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
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
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
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
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
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
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
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
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
”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
《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
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
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郭司仓 文翻译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5-296 2、 谢枋得.千家诗:黄山书社,2011.07:111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淮(huái)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长江。
留骑(jì):留客的意思。
骑,坐骑。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良掾(yuàn):好官吏,此指郭司仓。
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5-296 2、 谢枋得.千家诗:黄山书社,201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