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liú)马新跨白玉鞍(ān),战罢沙场月色寒。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沙场:指战场。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震: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liú)马新跨白玉鞍(ān),战罢沙场月色寒。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沙场:指战场。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震: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张迎胜.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精华和艺术造境[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1)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3-9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3-9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3-9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

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

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是高洁的象征。

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

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从军行二首·其一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yú)关。

榆关: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塞下曲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饮(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饮(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

“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

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

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春宫曲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前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

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

“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

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

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

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

“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

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

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全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 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31 2、 方笑一.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10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0-121页

送魏二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xiāo)湘(xiāng)月,愁听清猿(yuán)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长信怨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9-91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熏(xūn)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lòu)长。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玉枕:即枕头。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高殿秋砧(zhēn)响夜阑(lán),霜深犹忆御衣寒。秋砧:秋日捣衣的声音。夜阑:夜残;夜将尽时。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 银灯青琐(suǒ)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明主:贤明的君主。 奉帚(zhǒu)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pái)徊(huái)。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平明:指天亮。金殿:指宫殿。一作“秋殿”。团扇:即圆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暂:一作“且”。共:一作“暂”。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zhāo)阳日影来。玉颜:指姣美如玉的容颜,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暗指掩袖工谄、心狠手辣的赵飞燕姐妹。昭阳:汉代宫殿名,代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寻思:思索;考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西宫:皇帝宴饮的地方。复道:两层阁楼间的通道。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dǎo)衣声。昭阳殿: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宫殿。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白露堂:指失宠妃子或宫女所住之处。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9-91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熏(xūn)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玉枕:即枕头。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南朝宋鲍照《望孤石》诗:“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秋砧(zhēn):秋日捣衣的声音。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夜阑:夜残;夜将尽时。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唐李峤《春日游苑喜雨应诏》诗:“密雨迎仙步,低雨拂御衣。”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明主: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平明:指天亮。金殿:指宫殿。一作“秋殿”。团扇:即圆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暂:一作“且”。共:一作“暂”。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玉颜:指姣美如玉的容颜,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暗指掩袖工谄、心狠手辣的赵飞燕姐妹。昭阳:汉代宫殿名,代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寻思:思索;考虑。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诗:“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西宫:皇帝宴饮的地方。复道:两层阁楼间的通道。《墨子·号令》:“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昭阳殿: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宫殿。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白露堂:指失宠妃子或宫女所住之处。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9-91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其一   这首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像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后还是失望而终。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夜深霜重,木石敲击秋砧的声音响彻寒夜。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深夜,深宫中那个失宠的女子依旧牵挂着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银灯下,独自裁剪缝补,明知道君主不会眷顾,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着深切的期盼。 这首诗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写见长,抒情直接,寥寥数语将一个深宫失宠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顾,挂念君主寒暖又间杂着对君主弃自己于不顾,对自己的一厢深情视而不见的怨愤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宫失宠女子难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第三首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增强了表达效果。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其四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第四首诗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其五   这是一首抒发宫怨的诗歌。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失宠嫔妃。   后两句运用对比描写出失宠于得宠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清冷,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   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惬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   王昌龄从女性角度出发,运用对比,生动形象刻画了失宠嫔妃与得宠嫔妃的天壤之别,是宫怨诗中难得的题材。对那些嫔妃寄予深深的同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2、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83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126

西宫春怨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

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

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

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

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

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

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

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

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

“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

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

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

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

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

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答武陵太守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

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

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

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

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

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

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

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

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

”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

《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

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

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郭司仓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5-296 2、 谢枋得.千家诗:黄山书社,2011.07:111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淮(huái)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长江。

留骑(jì):留客的意思。

骑,坐骑。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良掾(yuàn):好官吏,此指郭司仓。

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5-296 2、 谢枋得.千家诗:黄山书社,2011.07:111

678910 共2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