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露珠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秋日的荷叶上凝着一滴晶莹的露珠,那是暗夜里从玄天之上坠下的。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摇晃着仿佛要掉下去一样,看着它滚来滚去的而不是停着不动,才知道原来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杨氏女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永日:整天。

戚戚:悲伤忧愁。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行:出嫁。

悠悠:遥远。

溯: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

无恃:指幼时无母。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

”阙:通“缺”。

内训:母亲的训导。

事姑:侍奉婆婆。

贻:带来。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

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任恤:信任体恤。

庶:希望。

尤: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尚:崇尚。

资从:指嫁妆。

待:一作“在”。

周:周全,完备。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猷:规矩礼节。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尔:你,指大女儿。

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居闲:闲暇时日。

自遣:自我排遣。

临感:临别感伤。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零泪:落泪。

缘:通“沿”。

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永日:整天。

戚戚:悲伤忧愁。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行:出嫁。

悠悠:遥远。

溯: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

无恃:指幼时无母。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

”阙:通“缺”。

内训:母亲的训导。

事姑:侍奉婆婆。

贻:带来。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

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任恤:信任体恤。

庶:希望。

尤: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尚:崇尚。

资从:指嫁妆。

待:一作“在”。

周:周全,完备。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猷:规矩礼节。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尔:你,指大女儿。

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居闲:闲暇时日。

自遣:自我排遣。

临感:临别感伤。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零泪:落泪。

缘:通“沿”。

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

此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读来感伤不已。

  女儿即将远行,父亲心有不舍,却情难敌义。

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

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

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

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

送女出行,万千叮咛;

怜其无恃,反复诫训。

诗人早年丧妻,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幼女自然更加怜爱。

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

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

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

慈父之爱,骨肉深情,令人感动。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7-18 .

新秋夜寄诸弟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 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星河:银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空斋:萧条的居室。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用:因为。

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

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

微疴:小病。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颜鬓:容颜,鬓发。

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 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

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

“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

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

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

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

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

“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

“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

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

”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

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

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886页 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5-386页

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

这首诗第一句诗人叙写自己的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三四句诗人宕开诗笔;

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

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

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登楼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登楼寄王卿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

“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

“攀林”,即攀林登山。

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

“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

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

“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

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

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

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

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

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韦应物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

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

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打开《韦苏州集》,到处听得钟声。

诗人这样爱钟声,显然是着意于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大概,钟声震响诗行,能取得悠远无穷的音乐效果,有无限深沉的韵致,它能给诗句抹上一层苍凉幽寂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也正由于声声暮钟,使全诗荡漾着缥缈的思家念远的感情。

  从诗意判断,这首诗应作于淮阴。

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亲友都还留在广陵。

到了渡口,天色已晚,又不见渡船,看来当天是无法再走了。

他一个人踟蹰在河边,天正下着雨。

淮阴地属楚州,东滨大海,极目望去,这雨幕一直延伸到大海边。

晚风凄劲,淮河里波涛起伏。

诗人的思绪也正象波涛一样翻滚。

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这首律诗。

  诗人只身北去,对广陵的亲故怀着极为深沉的感情。

但这种感情,表现得颇为含蓄。

我们从诗中感觉到的,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摄取了眼前景物,淡墨点染,构成一种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一种执着的情感。

  诗的首联画出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的情态,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

接下去,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寂寞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为深重。

有了这样浓郁饱满的感情积蓄,五六两句才轻轻点出“离思”二字,象凄风偶然吹开帷幕的一角,露出了诗人憔悴的面容。

按说诗写到这里,应直接抒写离思之情了,然而没有。

诗人还是隐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飞的伶仃小鸟。

这小鸟,从“独”字看,是失群的;

从“下”字看,是归巢的;

从“东南”二字看,是飞往广陵方向去的。

既是失群的小鸟,你能睹物而不及人吗?

既是归巢的小鸟,你能不想到它尚且有一个温暖的窠巢,而为诗人兴“断肠人在天涯”之叹吗?

既是飞往广陵方向的小鸟,你能不感到诗人的心也在跟着它飞翔吗?

而且,鸟归东南,离巢愈近;

人往西北,去亲愈远。

此情此境,岂止诗人难堪,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与诗人同时发出深沉的一问:“广陵何处在?

”这一问,怅然长呼,四野回响,传出了期望回答而显然得不到回答的曲曲苦情,写出了想再一次看见亲故而终于无法看见的心理状态。

而正在此时,声声暮钟,不断地、更深沉更晌亮地传到耳边,敲到心里;

迷蒙雨雾,更浓密更凄迷地笼罩大地,笼罩心头。

于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夏日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水边沙地树少人稀,满腹离愁又被晚钟勾起。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不遇山僧谁解我心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4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