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醴泉杜明府承恩五品宴席上赋诗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凫舄旧称仙,鸿私降自天。

青袍移草色,朱绶夺花然。

邑里雷仍震,台中星欲悬。

吾兄此栖棘,因得贺初筵。

题铁门关楼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相国尹京兆,政成人不欺。

甘露降府庭,上天表无私。

非无他人家,岂少群木枝。

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

团团甜如蜜,皛皛凝若脂。

千柯玉光碎,万叶珠颗垂。

昆仑何时来,庆云相逐飞。

魏宫铜盘贮,汉帝金掌持。

王泽布人和,精心动灵祇.君臣日同德,祯瑞方潜施。

何术令大臣,感通能及兹。

忽惊政化理,暗与神物期。

却笑赵张辈,徒称今古稀。

为君下天酒,麹糵将用时。

题华严寺瑰公禅房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

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

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

东谿草堂路,来往行自熟。

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

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5-196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mǎng)莽黄入天。

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新唐书·封常清传》:“达奚诸部族自黑山西趣(趋)碎叶,有诏还击。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五花:即五花马。

连钱:一种宝马名。

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虏(lǔ)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zhù)献捷。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5-196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mǎng)莽黄入天。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

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新唐书·封常清传》:“达奚诸部族自黑山西趣(趋)碎叶,有诏还击。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五花:即五花马。

连钱:一种宝马名。

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虏(lǔ)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zhù)献捷。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5-196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

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

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

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05-606

逢入京使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7页 . 2、 《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3、 中学教材全解人教版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

故园东望路漫(màn)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píng)君传语报平安。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7页 . 2、 《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3、 中学教材全解人教版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

故园东望路漫(màn)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píng)君传语报平安。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7页 . 2、 《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3、 中学教材全解人教版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7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8 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95-196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pí)琶(pá)。

里:一作“城”。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半解:半数人懂得。

解,懂得,明白。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xiāo)萧兮夜漫漫。

萧萧:象声词。

此处形容风声。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旧交;

老友。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贫贱:贫苦微贱。

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

斗酒,比酒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8 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95-196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pí)琶(pá)。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里:一作“城”。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半解:半数人懂得。

解,懂得,明白。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xiāo)萧兮夜漫漫。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萧萧:象声词。

此处形容风声。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旧交;

老友。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贫贱:贫苦微贱。

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

斗酒,比酒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8 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95-196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

馆,客舍。

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

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

“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

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

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

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

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

“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

“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

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

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

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

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

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

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

“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

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

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

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10-611页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4-195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1 .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角:军中的号角。

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

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

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

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

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

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

平明:一作“小胡”。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伐鼓:一作“戍鼓”。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三军:泛指全军。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

兵气:战斗的气氛。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

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

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青史:史籍。

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4-195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1 .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角:军中的号角。

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

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

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

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

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

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

平明:一作“小胡”。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伐鼓:一作“戍鼓”。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三军:泛指全军。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

兵气:战斗的气氛。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

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

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青史:史籍。

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4-195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1 .

678910 共3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