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赤兔:骏马名。

吕布的坐骑。

吕布:勇将名。

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

羁策:驾驭,驱使。

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赤兔:骏马名。

吕布的坐骑。

吕布:勇将名。

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

羁策:驾驭,驱使。

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腊月:农历十二月。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腊月:农历十二月。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来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7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85-286页 . 3、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44-45页 .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

壮士:诗人自称。

衰灯:暗淡的灯光。

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青简:青竹简。

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

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不遣:不让。

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

蠹(dù):蛀蚀。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

书客:诗人自指。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

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7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85-286页 . 3、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44-45页 .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

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

壮士:诗人自称。

衰灯:暗淡的灯光。

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

青简:青竹简。

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

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不遣:不让。

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

蠹(dù):蛀蚀。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

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

书客:诗人自指。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

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

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7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85-286页 . 3、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44-45页 .

蜀国弦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枫香:枫树有脂而香。

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锦水:即锦江。

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

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

坠:一作“堕”。

竹云:一作“行云”。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秋浦:秋日的水滨。

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粼粼:水流清澈貌;

水石闪映貌。

一作“鳞鳞”。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红泪:美女的眼泪。

晋王嘉《拾遗记·魏》:“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

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

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陆游《入蜀记》卷六状其“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

”非常险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枫香:枫树有脂而香。

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锦水:即锦江。

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

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

坠:一作“堕”。

竹云:一作“行云”。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秋浦:秋日的水滨。

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粼粼:水流清澈貌;

水石闪映貌。

一作“鳞鳞”。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红泪:美女的眼泪。

晋王嘉《拾遗记·魏》:“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

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

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陆游《入蜀记》卷六状其“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

”非常险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

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头两句说,傍晚,在微风细浪的濯锦江边,枫树散播着浓郁的芳香。

野花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之中。

碧绿的锦江水,倒映着南山青苍静穆的影子。

这幅自然风景幽雅秀丽,令人悠然神往。

画面上没有声音,但隐约表现出一股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旋律。

诗人在开篇既没有点出演奏者,也没有交待弹拨的是何种乐器,甚至连题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来描写音乐的情调和节奏,把读者一下子就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感受到赏心悦耳,移情动志的音乐魅力。

  三、四句又展现出两幅自然景物画面。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写猿猴跳越山谷,坠落时发出哀啼。

蜀地多猿,盛弘之《荆州记》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

空岫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两句说:弦声由舒缓、轻柔、恬美忽而转为惊骇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慑人魂魄,又似猿猱跃涧,坠谷哀鸣;

听曲者的眼前还展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岭,碧森森的竹林与雾濛濛的烟云在山半腰相绕,好象在互抒愁思。

这一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诗人还用了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惊”、“哀”、“愁”这几个字眼,渲声弦声,使人心惊胆颤、哀愁感伤的巨大艺术力量,暗示出弦乐曲调已发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轻柔婉转到激越紧张的骤变。

  五、六两句,诗人所描写的弦声又由刚转柔,形象地表现出一弯凉月,从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见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

凉月秋浦、清水白沙,弦声多么明净、凄清、幽冷!乐曲的旋律起伏回荡,倏忽变化,如波翻浪涌,姿态横生。

  收尾两句,诗人描绘乐声的手段又有变化,由前三联借自然景色状乐声转为以社会人事表声情。

“红泪客”用了王子年《拾遗记》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

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这两句说: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

前三联用鲜明可视的物象直接描绘弦声,这一联以带着浓烈哀伤情思的事象诱人去联想弦声,表现的素材是不同的。

比较起来,这一联的事象不如前三联的物象那么具体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支蜀国弦乐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峡狂风的呼啸声和涡流的咆哮声,交织着女子呜咽悲哭之声,传达出一股强烈而缠绵的恋乡之情,摇撼着读者的耳鼓,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全诗就在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关于《蜀国弦》的题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清初姚文燮钩稽史实,以史证诗,以比兴之义逐一诠释诗中意象的政治含蕴,推定此诗“为迁客伤”,未免捕风捉影,穿凿附会。

但他指出诗中写“蜀弦之哀”,又认为“诸本仅注弦,觉少清味”,还是中肯的。

诗中交织地描写枫香花静、水影南山之清丽恬美,凉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红泪客不肯过瞿塘之缠绵哀伤,可以说诗人是借写蜀弦之悲喜哀乐,抒写对蜀国的怀恋情绪。

这样理解比较恰当。

  《蜀国弦》描写音乐形象鲜明,变化倏忽,精细入微,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

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采取以声摹声,而是侧重以形写声,并充分调动了视、听、触、味等多种感觉。

诗中的“香”、“静”、“凉”分别从味觉、触觉着笔;

即以视觉来说,就兼写了形、影、光、色、动、静。

更妙的是,诗人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风光、景物、传说,用它们来描状蜀国弦声,更显得丝丝入扣,从而精确地传达出蜀国弦声独特的韵味。

《蜀国弦》又不同于李贺描写音乐的另外两首名作《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那两首诗在意象的光怪陆离和意境的诡幻斑烂方面胜于《蜀国弦》,但它们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演奏的乐器,甚至写出乐器的形质;

《蜀国弦》除标题外,篇中无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蕴藉、诱人寻味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美人梳头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

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

绡帐:丝织的床帐。

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

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

《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

”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辘轳:井上汲水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

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临镜:对镜。

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香丝:指发丝。

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

玉钗:玉制的钗。

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或作“玉梳”。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

翠滑:色黑而润泽。

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

簪(zān):插定发髻。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形容光彩四射。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

”娇慵:柔弱倦怠貌。

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

欹(qī):倾斜之意。

“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

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

客情春小,本分寒轻。

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

”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bèi)人:避开别人。

樱桃:果木名。

落叶乔木。

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

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

核可入药。

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

亦指其果实或花。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

绡帐:丝织的床帐。

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

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

《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

”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辘轳:井上汲水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

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临镜:对镜。

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香丝:指发丝。

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

玉钗:玉制的钗。

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或作“玉梳”。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

翠滑:色黑而润泽。

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

簪(zān):插定发髻。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烂漫:形容光彩四射。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

”娇慵:柔弱倦怠貌。

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

欹(qī):倾斜之意。

“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

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

客情春小,本分寒轻。

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

”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

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背(bèi)人:避开别人。

樱桃:果木名。

落叶乔木。

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

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

核可入药。

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

亦指其果实或花。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李贺以其秾丽的笔触写过一些堪称“艳诗”的诗,如《洛姝真珠》、《恼公》、《夜饮朝眠曲》、《河阳歌》、《花游曲》、《石城晓》、《夜来乐》等等。

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浓艳之外,略带几分轻佻;

另一些是贵妇或名门闺秀,虽然俊俏,但贪图享乐,贵族气相当浓郁。

这首诗属于后者,它咏歌的“美人”娇嗔慷懒,却颇有风韵,显得楚楚动人。

诗人选择的题材不是美人整个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状况,而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梳头。

对于一般人来说梳头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

而于美人,却是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因为头发(包括发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征的方面,梳理头发,关系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丽的姿色和迷人的风韵。

李贺巧妙地选取美人梳头时的情状,以表现她的整体美。

  诗分三个部分,开头四句写梳头前的情状:“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代指所写美人。

此时天色已明,而她还躺在薄薄的罗帐里周游梦乡哩。

句中的“晓”字点明时间,晓而未起,见出其“娇慵”。

而“寒”字除标明节令是早春外,还暗示她是孤眠。

孤枕寒衾,已是无耐,况值春天,尤其难堪。

此处透露了“恼”的直接原因。

“香鬟”句是梳头的伏笔。

睡在床上的她,鬟髻不整,欲坠未坠,散发阵阵清香,就像悬浮在水中的檀香木。

此刻有人从井中汲水,那咿咿哑哑的辘轳声传来,把美人惊醒。

她睁开惺忪的睡眼,容光焕发,恰似出水芙蓉。

  中间八句正面写梳头。

梳头要临镜,不然就无法审视自己。

这位美人下得床来,首先打开饰着双鸾,像秋水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明镜,然后解开鬟髻,让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

尽管她站立在象床上,那浓密如云、纤细如丝的长发,仍然拖至地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

玉钗从长发上滑落下来,几乎没有声响。

“无声腻”为“腻无声”之倒装,“腻”指长发柔细而滑,是“无声”的缘由。

接着动手梳理,把像乌鸦羽毛那样黑中带碧的长发盘结起来,恢复鬟髻的原择。

由于梳得匀,盘得实,映着光线,如同碧丝一般,滑腻得连宝钗也插不稳。

可见这位美人在梳理上花了不少功夫。

此时她显得既娇美又疲惫:“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功。

”这略带夸张的笔墨,把主人公此时此刻特有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明代的评家丘象升、姚佺激赏此二句。

丘就其中的“恼、娇、慵”发表见解说:“三者美人之恒态也。

”姚对美人梳头后显得“无气力”作了这样的分析:“虽缘鬟多,亦缘恼,亦缘娇,亦缘慵也。

”二人所论极是。

“金屋藏阿娇”,阿娇之所以“娇”,就因生活在“金屋”里,锦衣玉食,给宠坏了。

娇惯了就喜爱生气,养成了懒散的习性。

总而言之,这位美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贵族气。

贵族气固然不好,但美貌的少女或少妇带点娇嗔,却也别有风致。

其中或者含有美的价值的自我评估,通过心理传导,使观赏者于美感快感之外,产生一种仰慕之情。

真正的美理应受到永恒的尊重。

  末四句写梳头完毕后的身姿步态:发式秀美大方,无论是鬟是髻,都不偏不倚。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鬌”,音wǒduǒ,头发美好的样子。

此处,头发梳成后的状貌只一笔带过。

接着描述她如何曳动云裾,缓缓走下台阶。

“踏雁沙”是比喻,形容其步履所至,如大雁行于沙地,显得匀缓从容。

然后默默起走向庭院,采摘繁英如雪的樱桃树枝。

诗歌结尾与杜甫的《佳人》颇有相似之处。

凡是美人都有天生的丽质,这样的“丽质”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不过杜甫写的是落拓的佳人,她摘花、采柏的风姿尽管高雅,却带有清苦的况味;

李贺笔下的这位美人的身姿步态则搀有优美与傲慢。

这些是客观环境影响所致,属于“后天”。

  这首诗主要表述行动过程,按照通常写法,当以赋笔为主,诗人却纯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

全诗十六句,句句是画,或者说句句有画,即是像“背人不语向何处”也是一幅无声的画。

这位美人的气质、情绪和心性,通过“不语”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0-572页

高轩过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6-209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华裾:官服。织翠:翠(绿)色官服,韩愈时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当着此色官服。青如葱:青色官服,皇甫湜时任陆浑尉,当着此色官服。玲:一作“冬”。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隐耳:声音盛多而盈耳。一作“隐隐”。气如虹:典出《昭明文选》卷三十四《七上·七启八首》。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云是:一本无此二字。巨公:有巨大成就的人。一本无“巨”字。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二十八宿:东“苍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各七宿合称。九精照耀:一作“元精耿耿”。九精:九星之精,即天之精气。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笔补造化:以诗文弥补造化的不足。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庞眉书客:作者自称。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华风:犹光风。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冥鸿:空中鸿雁。蛇作龙:喻咸鱼翻身,仕途转起。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6-209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一般说,写应酬诗要受到各种限制,诗人的才情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一部《全唐诗》,这类作品所占比例不小,然而可以称得上杰作的却少得可怜。李贺此诗写来身手不凡,素来受人称道。   全诗共分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二人联骑造访。第一句指二人所穿的官服,唐代制度,六品、七品官服绿,八品、九品官服青。第二句指坐骑装饰的华贵。接着写车轮声、马蹄声由远而近,隆隆盈耳,韩愈、皇甫湜入门下马,神态慷慨轩昂。李贺从屋里迎了出来,原来是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东京才子”,“文章巨公”,指皇甫湜、韩愈。这段实写作者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人物神情俨然可辨,绘声绘色地形容出诗题所规定的内容。   中间四句为第二段,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韩愈及韩门弟子是中唐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艺术上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务求奇险。李贺有意仿效韩体,以雄健的笔力,磅礴的气势,概括韩派诗文宏阔雄奇的艺术境界。四句诗说了他们学识的丰富,思想的奇伟,文名的威大,工力的精深。不说满腹经论,偏说胸中罗列满天星斗;不说光焰万丈,偏说天之精气充塞其中;不说声名卓著,偏说声摩空;不说彩笔生花,偏说天无功。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竭力调动神话世界中瑰奇景物来弥补现实世界的贫乏与不足。从这一点上说,李贺此诗与韩愈《调张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钱锺书认为“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术之大原,艺事之极本,亦一言道著矣。”这里牵涉到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艺术中造境之美,是自然景物所没有的,所谓“天无功”而有待于“补”(详见《谈艺录》十五),从中可以领会到李贺诗歌创作力避平庸凡近的创作心理。这四句诗对韩愈及韩派诗文作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这四句诗有一个共同点,即处处写自己的穷愁失意,如“感秋蓬”、“死草”、“垂翅”,又处处暗示自己不甘没落,向往腾达发迹之日,如“生华风”、“附冥鸿”、“作龙”。其中很大一个愿望是恳请二位名公对自己的困顿援之以手,加以提携,因此,有意识地以自然事物的转折变化,“死草生华风”、“垂翅附冥鸿”、“蛇作龙”,来表达自己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求。《唐摭言》卷六说:“韩文公、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意思说韩愈、皇甫湜具有很高的名望,只要是被他们二人接待和援引的人,也就如同“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李白《与韩荆州书》)。原来,唐代文人想要取得功名,在科举考试中获捷,必须遍诣名公贵人,得到他们的荐引,然后才有成功的可能。韩愈、皇甫湜既有名人的头衔,为人又很热心,二人不待李贺诣见,主动上门看访,李贺在深受感动之后,向他们提出恳求,也就成为本诗一个重要的内容了。   就应酬诗而言,此诗在章句、措辞安排上是十分得体的。全诗十四句,前十句以韩愈、皇甫湜的来访为表现内容,体现了对客人的敬重。第二段四句诗承五、六两句“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加以生发,对来客作出很高又很得当的赞颂。最后四句以“庞眉书客”过渡,眉目十分清楚。在向客人表达自己的愿望时,语辞诚恳,不失身份。诗歌的另一特点,就是句法、音调、气势与朝愈诗歌很相象,比喻奇特,想象丰富,尤其“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议论精辟,千古不易,曾使后人为之击节叹赏(见《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语)。   这首诗虽然是一气呵成的,但经过精心的构思,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4-808

南山田中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

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6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92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

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

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

漻(liáo)漻:水清而深。

啧啧:虫鸣声。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

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

云根:云雾升起之处。

苔藓:青苔。

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

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

荒畦:荒芜的田地。

叉牙:参差不齐。

蛰(zhé)萤:藏起来的萤火虫。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石脉:石缝。

鬼灯:磷火。

如漆:明亮如漆。

点:一作“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6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92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

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

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

令读者读后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

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

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层,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

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

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

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

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

“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

“点松花”三字,又多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0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乌江:一作“江东”。

王琦注:“《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骏马名骓,常骑之。

项王直夜溃围南出,驰走至东城,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项王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乘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自刎而死。

”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君王:一作“吾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这两句,写的是兵败后的项羽把乌骓送与他人,而乌骓马却依恋故主,故而“泣向风。

”这两句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自古以来,一直是骏马配英雄,但项羽此时已经是英雄末路,因而他才要将乌骓马送人。

这就说明了英雄与骏马也始终不能长久相伴。

“泣向风”既写出了乌骓马对故主的眷恋,也写出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境遇的悲怜。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这两句表达了对乌骓马今后状况的同情。

是作者代替马说出辛酸的话,充满着无限悲情。

英雄已逝,乌骓马失去了知己,充满无处依托的迷茫。

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呢。

李贺一直自诩为“唐诸王孙”,觉得自己应当担当起护国安民的重任,而且,他十分聪慧,少年得志,自负甚高,但科举和仕途却十分坎坷,得不到重用。

这是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实际也是写他自己。

作者有如乌骓马的才华,但却苦于没有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来发现自己,重用自己。

作者是英雄,却找不到能重用自己的明主,表达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野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

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鸦翎(líng)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xián)芦鸿。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chēn)天公。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屈:不伸。

穷:困。

枯荣: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嗔:生气发怒。

天公:老天。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看即:随即,转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鸦翎(líng)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xián)芦鸿。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chēn)天公。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屈:不伸。

穷:困。

枯荣: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嗔:生气发怒。

天公:老天。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

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看即:随即,转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

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

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

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

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

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

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

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

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

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

“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

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

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

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

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

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

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

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

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秦王饮酒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酒,请来了酒星,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黄鹅跌舞千年觥。

一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酒杯祝寿歌颂。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嫔妃们心满意足,一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6-287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

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

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秦王”二句:写秦王威慑八方,他的剑光把天空都映照成碧色。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

”注释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

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

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

劫分大、中、小三种。

每一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坏劫,坏劫期间,有水、风、火三大灾。

劫灰飞尽时,古无遗迹,这样一来无古无今,所以称之为“古今平”。

王琦认为这里是借指“自朱泚、李怀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

据《北堂书钞》载:唐太极宫正殿前有铜龙,长二丈。

又有铜樽,容积四十斛。

大宴群臣时,将酒从龙腹装进,由龙口倒入樽中。

酒星:一名酒旗星。

《晋书·天文志》说天上下班酒旗星,主管宴饮。

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

枨枨:琵琶声。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雨脚:密集的雨点。

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

瑶殿:瑶是玉石。

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

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

一更:一作“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花楼玉凤:指歌女。

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

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

海绡:鲛绡纱。

《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

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

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黄鹅跌舞千年觥。

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

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

⒁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

这里指宫女。

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6-287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

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

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秦王”二句:写秦王威慑八方,他的剑光把天空都映照成碧色。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

”注释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

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

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

劫分大、中、小三种。

每一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坏劫,坏劫期间,有水、风、火三大灾。

劫灰飞尽时,古无遗迹,这样一来无古无今,所以称之为“古今平”。

王琦认为这里是借指“自朱泚、李怀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酒,请来了酒星,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

据《北堂书钞》载:唐太极宫正殿前有铜龙,长二丈。

又有铜樽,容积四十斛。

大宴群臣时,将酒从龙腹装进,由龙口倒入樽中。

酒星:一名酒旗星。

《晋书·天文志》说天上下班酒旗星,主管宴饮。

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

枨枨:琵琶声。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雨脚:密集的雨点。

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一更。

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

瑶殿:瑶是玉石。

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

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

一更:一作“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花楼玉凤:指歌女。

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

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

海绡:鲛绡纱。

《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

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

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黄鹅跌舞千年觥。

一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酒杯祝寿歌颂。

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

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嫔妃们心满意足,一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

⒁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

这里指宫女。

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6-287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

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他的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

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

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

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重点放在饮酒上。

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

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

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

这首诗是借写秦王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

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

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严,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

这样的词语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更具有直观性。

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

“剑光照天天自碧”,运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称。

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

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

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

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

由于秦王勇武绝伦,威力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荡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的笔墨。

“龙头泻酒邀酒星”极言酒喝得多。

一个“泻”字,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

一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

“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

“洞庭雨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

“酒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

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满足。

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

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

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一更。

过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代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义丰富深刻,具有讽刺意味。

尽管天已大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驱使了。

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

“青琴醉眼泪泓泓”,诗歌以冷语作结,气氛为之一变,显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惋惜、哀怨、讥诮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余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06-1008

678910 共2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