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杂诗六首 文
八月十三日观长星 文
题陈宰戏彩亭 文
依韵和吴正仲屯田重台梅花诗 文
依韵和乌程子著作四首其三早春游南园 文
送少卿张学士知洪州 文
考试毕登铨楼 文翻注译赏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天上有一点淡淡的白云,春日的阳光轻轻地照在不远处高耸的楼宇上。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才几天不上楼来,想不到满城的柳树枝头,就吐出了无数淡黄色的嫩芽。
参考资料: 1、 晓光选编.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7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què)重门耸建章。
铨(quán)楼:铨楼,即考场的楼上,铨,有考选之意。
阙:古代皇宫前面的高大建筑物,建成高台,台上起楼,左右各一,故为双阙。
重门:一重又一重的门。
建章:汉武帝时的宫殿名称,这里借指宋代的宫殿。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无算:无数。
柳梢黄:柳梢上的嫩芽。
参考资料: 1、 晓光选编.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7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què)重门耸建章。
天上有一点淡淡的白云,春日的阳光轻轻地照在不远处高耸的楼宇上。
铨(quán)楼:铨楼,即考场的楼上,铨,有考选之意。
阙:古代皇宫前面的高大建筑物,建成高台,台上起楼,左右各一,故为双阙。
重门:一重又一重的门。
建章:汉武帝时的宫殿名称,这里借指宋代的宫殿。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才几天不上楼来,想不到满城的柳树枝头,就吐出了无数淡黄色的嫩芽。
无算:无数。
柳梢黄:柳梢上的嫩芽。
参考资料: 1、 晓光选编.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7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一、二句是写诗人试后登楼所见。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诗人登上开封府内的考选楼,只见春云浓淡,不一变幻,然“浓妆淡抹总相宜”,更兼日曜微光,以至日光和谐,衬作宫殿的背景,使“双阙重门耸建章”有广袤的空间背景。
从外观到内景,写得凝重,而又背景浑厚。
一、二两句,不无“大宋威武,天下太平”之意。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楼后内心所感。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不上宫殿中的铨楼没几天,只见满城无数柳梢黄,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登此铨楼,诗人若有所思。
科举考试,至宋臻于极盛,朝廷有“选举法’’,诗人身为朝臣,亲自与事,登临考楼,得无思乎?
“无算”一词,却于全句通俗中见古雅。
诗人考试毕登临,他的心态,似慰勉,似忻喜,似览观盛世,似不无忧世。
从宏观背景,到满城柳梢,从外观“双阙”,到内景宋宫,从院楼群落,到铨楼一处,从春云浓淡,到柳梢泛黄,无不全收诗人眼底,作了层次分明,色调丰富的反映,全诗以自然美为主调,由于诗人素主行文简淡,写自然美也不浓妆而工淡抹,于简淡中见多样,更需识力和功力。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958 2、 胡光舟等.古诗类编.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383
春寒 文翻译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一片迷茫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
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
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一片迷茫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
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
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
青帘:指酒旗。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书哀 文注译赏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拊膺(fǔ yīng):捶胸,表示哀痛。
膺,胸膛。
鉴:镜子。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2、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宋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3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
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拊膺(fǔ yīng):捶胸,表示哀痛。
膺,胸膛。
鉴:镜子。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2、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宋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3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
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
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
“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
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说:“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
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
”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
这与杜甫《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相似,而意味更深。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
”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既美且贤的妻子、活蹦乱跳的儿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
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
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连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
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复得,反衬人的不可复生。
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悲痛。
他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弥补的。
同时句下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诗人非常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
故以下紧接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
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
“附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
“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
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楞,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书哀》一诗主要用赋法,间以独特的比喻。
诗人将一己的深哀巨痛,用最朴素凝炼的语句表现出来,颇能传神写照,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