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
文翻注译赏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停云:凝聚不散的云。罇(zūn):同“樽”,酒杯。湛(chén):没,有盈满之意。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这一句说酒罇之中斟满新酿之醪。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弥(mí):满。襟:指胸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霭(ǎi)霭:云密集貌。濛(méng)濛: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伫(zhù):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平陆:平地。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靡(mǐ):无,不能。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载:始。荣:茂盛。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怡:一作“招”。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说:同“悦”。彼:语助词。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柯:树枝。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翮(hé):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相和(hè):互相唱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停云:凝聚不散的云。罇(zūn):同“樽”,酒杯。湛(chén):没,有盈满之意。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这一句说酒罇之中斟满新酿之醪。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弥(mí):满。襟:指胸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霭(ǎi)霭:云密集貌。濛(méng)濛: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伫(zhù):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平陆:平地。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靡(mǐ):无,不能。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载:始。荣:茂盛。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怡:一作“招”。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说:同“悦”。彼:语助词。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柯:树枝。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翮(hé):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相和(hè):互相唱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此诗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无论是“良朋悠邈,搔首延儜”的烦急,还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无奈,无论是“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的愿望,还是 “岂无他人,念子寔多”的担忧,无不尽显诗人的火热心肠和深情厚意。
正因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一往情深,而使诗人陷入寂寞孤独:“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始发新芽的东园之树,都竞相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这正是因寂寞孤独而生幻觉,或聊以自慰。因为寂寞孤独,诗人才羡慕那“翩翩飞鸟”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过量,显然,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