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竹(墨梅) 文
菩萨蛮 文
踏莎行·雪似梅花 文翻注译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都是一样的绝美。
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我的愁思。
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
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我的见证。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我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我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
我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
唉,直到现在,我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2010.5重印):1223-1224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ā)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阿谁:谁,何人。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去年:往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2010.5重印):1223-1224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ā)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都是一样的绝美。
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我的愁思。
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
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我的见证。
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阿谁:谁,何人。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我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我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
我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
唉,直到现在,我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去年:往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2010.5重印):1223-1224
采桑子 文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文翻注译赏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13-314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
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
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
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
满,此指月圆;
亏,此指月缺。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13-314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
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
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
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
满,此指月圆;
亏,此指月缺。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13-314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
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
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个“江楼月”的比喻,在艺术上具有特色。
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
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
像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
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
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
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
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
……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
月亦可喻目,洞瞩明察之意,如苏轼《吊李台卿》,‘看书眼如月’。
”(《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比明亮,比明察,这是比喻的多边。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
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
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
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
命意不同。
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
像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
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
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
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
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
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
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
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
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
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
风格和婉,含蕴无限。
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
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文翻译赏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
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
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捱。
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参考资料: 1、 杨光治.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01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shuāng)。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
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
晓霜: 早晨的霜。
旅枕(zhěn)元无梦,寒更(gēng)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捱。
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元:同“原”。
寒更:寒夜的更声。
江左:江东,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参考资料: 1、 杨光治.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01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
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
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
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
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
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
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
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
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
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这两句说的是路旁农舍外词人看到矮篱围成的小园中,一枝残菊正寂寞地开着黄花。
看到此景,词人想起当天是应该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又感慨到这年这节日,竟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
上句是旅途所见,下句是由此触发的联想与感慨。
佳节思亲怀乡,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对于有家难归(吕本中是寿州人)的词人来说,由此引起的家国沦亡之痛便更为深沉了。
但词人这里并未点破这种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一语轻轻带过,留待下片集中抒发感慨。
两句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想到眼前的处境和沦亡的故乡。
词人思绪曲折感慨万千,而出语却自然爽利。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下片的头两句,由早行所见所感想到夜间他乡客宿情景。
旅途中住宿,词人因为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觉,所以说“元无梦”;
正因为深夜不能入睡,就更加感到秋夜的漫长,所以说“寒更每自长”。
句中着一“每”字,可见这种情形已非一日,而是羁旅中常有的。
“元”、“每”二字,着意而不着力,言外更令人凄然。
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这种难掩的寂寞和忧伤,但词人之所以有此感,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心头。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
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
词人此时身在江东了,却并未感到喜悦。
原因是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
两句用“只言”虚提,以“不道”与“转”反接,抑扬顿挫之间,正蕴含无穷忧伤时事的感叹。
词写到这里,感情达到高潮,主题也就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和一般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这首词着力表现词人的中原归思,同时感情又有一个由隐至显的过程。
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地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
词的感情基调虽比较凄凉伤感,但格调却清新流畅。
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