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朝天子_携美姬湖上 文
携美姬湖上远山,近山,两意冰弦散。
行云十二拥翠鬟,搀不定春风幔。
锦帐琵琶,司空听惯,险教人唤小蛮。
粉残,黛减,正好向灯前看。
锦筝,玉笙,落日平湖净。
宝花解语不胜情,翠袖金波莹。
苏小堤边,东风一另,怕羞杀林外莺。
方酒醒,梦惊,正好向灯前听。
玉舟,渐收,淡淡双蛾皱。
鸳鸯罗带几多愁,系不定春风瘦。
二八芳年,花开时候,酒添娇月带羞。
醉休,睡休,正好向灯前候。
美哉,美哉,忙解阑胸带。
鸳鸯枕上口揾腮,直恁么腰......更多
雁儿落兼得胜令 文赏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 文
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
守着这良田数顷,看一会雨种烟耕。
倒大来心头不惊,每日家直睡到天明。
见斜川鸡犬乐升平,绕屋桑麻翠烟生。
杖藜无处不堪行,满目云山画难成。
泉声,响时仔细听,转觉柴门静。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
隐隐的如闻管弦,却原来是流水溅溅。
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蒙蒙淡春天。
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
山川,都来杖屦边,早子称了闲居愿。
遂闲堂即事堂名......更多
【中吕】朝天曲 文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
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
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
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自劾,退归,用不着风云气。
疏狂迂阔拙又痴,今日才回味。
玩水游山,身无拘系,这的是三十年落的。
翠微,更奇,知道我闲居意。
玉田,翠烟,鸾鹤声相唤。
青山摇......更多
【双调】沉醉东风_蔬圃莲池药 文
蔬圃莲池药阑,石田茅屋柴关。
俺这里花发的疾,溪流的慢,绰然亭别是人间。
对着这万顷风烟四面山,因此上功名意懒!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
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
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昨日颜如渥丹,今朝鬓发斑斑。
恰才桃李春,又早桑榆晚,断送了古人何限?
只为天地无情乐事悭,因此上功名意懒!
郭子仪功威吐蕃,李太白书骇南蛮。
房玄龄经济才,尉敬德英雄汉,魏徵般敢言直......更多
【双调】雁儿落兼清江引 文
水仙子·咏江南 文翻注译赏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映着晴翠山峦的云气,两岸的人家画檐连着画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
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
画船仿佛从天边驶来,酒旗高挑随风招展,多么可爱的水乡江南。
参考资料: 1、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35 2、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3 3、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938 4、 李德身,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10 5、 李汉秋.《历代名词千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27 6、 邓绍基.《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117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jì)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zhǎn)。
爱杀江南!
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照:倒映。
岚:山里的雾气。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芰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
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杀:通“煞”,非常、甚。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参考资料: 1、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35 2、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3 3、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938 4、 李德身,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10 5、 李汉秋.《历代名词千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27 6、 邓绍基.《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117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jì)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zhǎn)。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映着晴翠山峦的云气,两岸的人家画檐连着画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
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
画船仿佛从天边驶来,酒旗高挑随风招展,多么可爱的水乡江南。
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照:倒映。
岚:山里的雾气。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芰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
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杀:通“煞”,非常、甚。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参考资料: 1、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35 2、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3 3、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938 4、 李德身,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10 5、 李汉秋.《历代名词千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27 6、 邓绍基.《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117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
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
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
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两岸人家接画檐”。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
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
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坡羊·潼关怀古 文翻注译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参考资料: 1、 陈永梅.初中生文言文全解一点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ú)。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
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què)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
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参考资料: 1、 陈永梅.初中生文言文全解一点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ú)。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
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què)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
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参考资料: 1、 陈永梅.初中生文言文全解一点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
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
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曰:“阿房一炬”。
)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
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
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
名,也不久长!
”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
亡,也任他。
”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
河,空自流。
”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
输,都做了土。
”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
名,也不长。
”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
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参考资料: 1、 文学教育(上) , Literature Education, 2007年04期 2、 伊粟. 历史的真相——读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J]. 石油政工研究. 2003(01)
折桂令·中秋 文注赏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冷冷,清凉之貌也。
银汉:天河。
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文注赏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碑铭:指碑文和铭文。
有韵的碑文,叫铭。
语出《后汉书·翟酺传》:“ 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於学云。
”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
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
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
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
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
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
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
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
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
《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
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
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
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
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 1、 钱海水等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文学出版社 ,2010 . 2、 关汉卿 .《元曲三百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