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西湖寒食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

艳晨易午。

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

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

散红缕。

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乘盖争避处。

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

恨春太妒。

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

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

峭寒暮。

更萧萧、陇头人去。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

艳晨易午。

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

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

散红缕。

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渡:一本作“沸”,一本作“波”。

蛾:一本作“娥”。

乘盖争避处。

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

恨春太妒。

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

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

峭寒暮。

更萧萧、陇头人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

艳晨易午。

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

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

散红缕。

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乘盖争避处。

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

恨春太妒。

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

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

峭寒暮。

更萧萧、陇头人去。

  《扫花游》,词牌名。

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

此词咏调名本意,与词牌名实相符。

  “冷空”三句,寒食清晨出游西湖所见。

言白云在蓝天中飘荡,阴影不时遮暗了湖边的柳色。

湖中晨雾涌起,像一扇扇护花的屏障。

寒食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证之。

所以词人清晨游湖,天气虽无雨状,却已暗伏雨意。

“艳晨”三句,概绘了当时西湖寒食游人踏青的盛况。

言游人在春日遇到一个少见的艳阳天,所以在心目中觉得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从清晨转为晌午。

是时,湖面上游船如蚁,笙歌阵阵;

岸堤上年青女子摩肩接踵,人群如流,互相争道而行。

词人对西湖繁华晴日的描述,是作为伏笔来与下面的雨境狼藉成强烈对比。

“骤卷”五句,转写雨中情景。

突然间狂风骤起,尘埃翻滚,真是“春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所谓“雨来风领路”,这雨前序曲使游湖女子的秀发散乱,花容失色,纷纷以袖、巾掩面而行。

刹时雨点来临,那些豆大的雨点将许多桃花瓣、杏花瓣一一击落在地,任人践踏。

这时候,连无知的春燕也停止了呢喃声,似在为这场狂风骤雨发愁,默默地在雨中低翔。

西湖春天的特征:桃、杏、燕子等在雨景中的特写镜头,被词人一一摄入。

上片刻画了西湖寒食的晴雨景观。

  “乘盖”三句承上。

“乘盖”,即乘轿。

“旗亭”,即市楼,这里引作酒店。

可参见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

“解佩”,用唐贺知章“金龟换酒”典故。

此言由于下雨,因此乘桥游春的人们也纷纷找寻地方避雨。

词人在湖旁的酒店里与老朋友不期而遇,于是就解下身上的玉佩换酒待友。

“恨春”三句,酒中话题也。

词人说:“这场大雨是‘春姑娘’的嫉妒心在作怪,因此下一场大雨不但使游春女子的罗裙湿透,也使其‘金莲’(即双足)沾满了尘埃,弄得她们狼狈不堪,实在可恨。

”“恨春”句与上片“愁燕”句相同,都用拟人手法描摹物态,更显生动形象。

“酹入”两句,以幻象道之。

言眼前的春雨像醇酒般地浇灌在梅树林中,而绵绵不绝的雨点又如泪帘般地遮暗了那远处的梅林。

西湖边多梅树,故有此语。

词人极富想象,所以能将眼前之雨,忽成醇酒,忽化泪珠,显得变幻莫测,跌宕多姿。

“峭寒暮”两句,言春寒临暮更甚,寒风中有人用笛子吹着《陇头曲》渐渐远去。

这也是说游湖众人在临暮时渐渐散去的情景。

  全词概括出西湖寒食一日游中的天气变化及游人的各种姿态,为后人提供了古代风俗的一些写真材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

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

凉飕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

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

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

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

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

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

凉飕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

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

眼前烟波迷茫,我又来到与她分手的渡口西陵路上,当时的情景让我十年来梦绕魂牵。

重新抚摸着当年折枝相送的古柳,想起那时像鸥鸟分飞般的离别,我独倚高亭栏杆,追寻昔日登临时的陈迹。

一阵凉风飒然而至,浩渺的烟雾弥漫沙洲,船帆似鸟翼飞起,暮色中的远山,横亘着一片翠色。

只有江边的几朵残花,陪伴着我,在秋水如镜的江面上,映照出一样憔悴的面容。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

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

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

想当年,华堂灯暗,你送走宾客,却独留下我,你回眸顾盼,眼波如清澈馨香的秋水,情长意密。

你天生丽质,你那手腕洁白如冰肌玉骨,你纤纤的手指柔细雪白,我怎能不记得那个神魂颠倒的夜晚,你我分瓜品尝的深意,当年用过的酒樽我至今未洗,我再也梦不见与你同赴阳台,相思爱恋的云雨,只有漫洒零落的泪滴。

可怜这凄凄冷冷的秋夜里,只有蟋蟀的啼鸣和稀稀落落的雨水,伴我度过这孤独的长夜。

参考资料: 1、 陶尔夫著 .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07:231

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

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

凉飕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

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

桃叶:此典出于王献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桃叶,指王献之的妾。

此处借指吴文英所恋歌姬。

西陵:又名西兴,渡口名,在今浙江萧山县西。

十年断魂潮尾:十年来对钱塘一往情深。

十年,指与歌姬相识分别的时间。

潮尾,指钱塘江潮减时。

此句实际是说十年对歌姬的恋情不断。

凉飕(sōu):凉风。

碛(qì):浅水中的沙洲。

秋镜:秋水如镜。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

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

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素骨,指歌姬的手。

柔葱,指歌姬的手指。

冰和雪,形容手和手指的洁白。

秋宵:秋天的夜晚。

蛩(qióng):这里指蛩声。

蛩指蟋蟀、蝗虫。

参考资料: 1、 陶尔夫著 .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07:231

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

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

凉飕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

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

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

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

  这是一首别后思念之情词。

上片写白倚亭时的相思,下片写夜间独处时的怀念。

抚今追昔,无限流连。

  “烟波”二句,化用王献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写十年后重游与情人分手的渡口,不胜伤感。

“断魂潮尾”,不仅说明了别后怀念之殷,相思之苦,也为下片写十年前相见的情形埋下伏笔,使上下片遥相映带,两两相形。

  “古柳”三句,伤今感昔。

在亭上聚首,攀柳话别,是当日情形。

“骤”、“重”二字,写出了当年别离的匆匆和此时故地重游、独倚危亭时的感慨。

  “凉颸”以下五句,则写倚亭时所见。

先是远眺:凉风天末、急送轻舟掠过水中沙洲,黄昏时远山翠影依稀。

“乍”指突然变化,“渺”指烟波浩渺,“烟碛”指朦胧的沙洲,“飞”指轻舟疾速远逝。

“横”字见暮山突出之妙,令人想起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一句中“横”字的使用。

远处山光水色,一片迷蒙。

再看近处,江面如镜,映花照人。

江水映出秋天的花影是憔悴的,人影也同样憔悴。

“但有”二句,怜花惜人,借花托人,更见相思憔悴之苦。

  下片转入回忆。

“华堂”是化用《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kūn)语:“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

”堂上,即此词中的华堂。

烛灭,即烛暗。

乃追忆初见时的情景:送走别的客人,单独留下自己。

回头顾盼,传达出含蓄的柔情蜜意。

“芳艳流水”则是对回盼的眼波更为传神的描绘:“流水”,描写出回盼时眼波的流动,“芳艳”则是回盼时留下的美的感受。

“芳”是从视觉引起嗅觉的能感,“艳”状眼波的光采;

随眼波的传情仿佛感到美人四溢的芳香。

  “素骨”三句,写玉腕纤指分瓜时的情景。

“素骨凝冰”,从《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语意化出,亦即苏轼《洞仙歌》所说“冰肌玉骨”,以状手腕之洁白如玉:“柔葱蘸雪”,即方干《采莲》诗所说的“指剥春葱”,用以描写纤指的洁白,用字凝炼。

  以下为秋宵的怀念。

不洗清尊,是想留下残酒消愁。

“梦不湿行云”二句化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话,而语言清雅,多情而不轻佻,表现梦中与情人幽会,未及欢会即风流云散,醒来残泪满沾衣衫的情景。

结句写秋宵雨声和窗下蛩声,伴人度过孤独无眠之夜。

结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冷的心境融合而一,增强了怀人这一主题的感染力量。

  这首词脉络细密,用意尤为绵密。

“但有江花”二句、“清尊未洗”三句的炼句,“渺烟碛飞帆”三句、“素骨凝冰”二句的炼字,尤显功力。

“眼波回盼处”二句、“可惜秋宵”二句的写情,既精炼,又空灵,于缜密中见疏放,在梦窗词中为别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2001-2002页

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

户掩寒宵,屏闲冷梦,灯飐唇似语。

堪怜窗景,都闲刺绣,但续旧愁一缕。

邻歌散,罗襟印粉,袖湿茜桃红露。

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

遗袜尘销,题裙墨黯,天远吹笙路。

吴台直下,缃梅无限,未放野桥香度。

重谋醉,揉香弄影,水清浅处。

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

户掩寒宵,屏闲冷梦,灯飐唇似语。

堪怜窗景,都闲刺绣,但续旧愁一缕。

邻歌散,罗襟印粉,袖湿茜桃红露。

时斋:即沈义父。

次韵:即和韵。

似语:一作“语似”。

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

遗袜尘销,题裙墨黯,天远吹笙路。

吴台直下,缃梅无限,未放野桥香度。

重谋醉,揉香弄影,水清浅处。

梅:一作“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

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

荒亭旋扫。

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

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

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

秋香未老。

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

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

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

荒亭旋扫。

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

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

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

秋香未老。

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

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毗陵”,《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毗陵。

注:季扎所居延陵,汉改之。

《宋史·地理志》两浙常州毗陵郡。

宋置常州毗陵郡,属江苏。

  “竹深”两句,应题。

即席绘出丁园中的主要景色:竹林。

此言园中一大片幽深茂密的竹林拦住了夕阳光,似乎想把夕照美景留住,不肯放它轻易过去。

横放斜插的竹枝、竹叶,形成了庞大的阴影,笼罩了林旁的小池塘。

“断莽”三句,叙园外之景。

此言丁园四周空旷平坦,远处一缕孤烟在地平线上袅袅飘升;

浅浅的河水上浮动着败草残叶,这种景色只有深秋季节才能般配啊。

“断莽平烟”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意境。

“荒亭”三句,复述园景。

言园子里那个荒凉的亭子由于要在那里设宴,所以刚刚才打扫好。

秋深风紧,我们正好借酒暖身。

但是眼前已不再是早春时来过的景色了,所以没有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

从此处可知“丁园”是词人常游之地。

“障锦”两句,写挡风的围屏。

主人用织锦屏风围着“荒亭”,就阻住了西风的肆虐,见那屏风上面一半绘着美人歌舞图,一半书写有龙飞凤舞般的题辞。

从词人对屏风中景致的描述来看,可知“丁园”的主人也是个风雅中人。

上片描述“丁园”的内外景色。

  “独游”三句,从眼前的聚宴联想开去。

此言如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来此的话,那游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

又如果园中的景点太多,也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

并且走马观花般的匆匆游览,又会使人觉得乐趣似乎太短促些了。

三句既照应词题“两别驾招饮”,解决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时间上的短促感;

又赞美了丁园的景点设置恰到好处。

“柳下”三句,述宴中情景。

“交车”(或“停车”),似为下象棋,南宋时象棋已风行。

“云根”,为园中一假山也。

此言在宴饮时,既可以闲适地坐在柳树下,车将、炮跳地下象棋;

又能不时回来亭上帽饰交擦互相敬酒;

还能够与友人一起出没在假山中间,一笑解千愁。

“秋香”三句,由园景生发,宕开一笔,插叙时令。

此言秋天的菊花还未凋残,而秋风秋雨已经静悄悄地光临西城。

在亭中饮酒的客人(即词人)也被西风不知不觉地吹歪了帽子。

“背月”两句,宴散乘舟回家也。

因丁园地处城西(从“风雨西城”可知),所以词人在一夜欢宴后,背向着西坠的月亮乘舟而归,只听见群鸦已在两岸的树上迎着朝霞聒噪了。

结句呼应词题中“招饮”,词人尽兴而归矣。

且“溪树晓”又与首句“斜阳度”遥接,点明这是作通宵之宴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木兰花慢·送翁五峰游江陵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

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

愁侵。

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

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

离音。

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

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

沾襟。

四弦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

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

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

愁侵。

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

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

卷:一本作“卷舒”。

断:一本作“短”。

离音。

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

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

沾襟。

四弦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

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宴清都·送马林屋赴南宫分韵得动字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柳色春阴重。

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

书檠细雨,吟窗乱雪,井寒笔冻。

家林秀桔霜老,笑分得、蟾边桂种。

应茂苑、斗转苍龙,唯潮献奇吴凤。

玉眉暗隐华年,凌云气压,千载云梦。

名笺淡墨,恩袍翠草,紫骝青鞚。

飞香杏园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纵。

弄喜音、鹊绕庭花,红帘影动。

柳色春阴重。

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

书檠细雨,吟窗乱雪,井寒笔冻。

家林秀桔霜老,笑分得、蟾边桂种。

应茂苑、斗转苍龙,唯潮献奇吴凤。

井:一本作“天”。

唯:一本作“谁”。

玉眉暗隐华年,凌云气压,千载云梦。

名笺淡墨,恩袍翠草,紫骝青鞚。

飞香杏园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纵。

弄喜音、鹊绕庭花,红帘影动。

华年:一本作“年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色春阴重。

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

书檠细雨,吟窗乱雪,井寒笔冻。

家林秀桔霜老,笑分得、蟾边桂种。

应茂苑、斗转苍龙,唯潮献奇吴凤。

玉眉暗隐华年,凌云气压,千载云梦。

名笺淡墨,恩袍翠草,紫骝青鞚。

飞香杏园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纵。

弄喜音、鹊绕庭花,红帘影动。

  “柳色”三句,既点出时在春季,又借喻马林屋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东风力”,也暗示出马林屋是经人援手,才进入南宫的。

“书檠”三句,即景扣题“分韵”填词。

言室外气候多变,因“倒春寒”而下起雨夹雪。

室内的气温很低,使笔砚冻结发硬,但大家分韵填词的兴趣不减,时而笔走龙蛇,书写的词句如那茫茫细雨绵绵不绝;

时而吟诵声起,吟唱声震得窗外的雪花乱舞。

“家林”两句,言马林屋取出家乡寄来的经过霜冻显得格外红润的桔子分给大家尝鲜。

大家高兴地接受赠桔,好像也分享到朋友进入南宫的荣誉一般。

“应茂苑”两句。

言马林屋时来运转,流年大吉。

词人说:天上的北斗斗柄已经指向苍龙星座,象征着你马老兄官运亨通,进入南宫任职。

这种殊荣,好像是获得随潮而来的珍奇的“吴凤”那样幸运。

  “玉眉”三句,状马林屋的外貌、气概。

言马林屋的秀眉之中隐隐透现出一种中年人的英俊风采,他如今豪气凌云,简直能够平吞云梦大泽。

“名笺”三句,“鞚”,马笼头。

言马林屋身穿皇上恩赐的草绿色的官服,骑着大红马,手提青色的马勒丝带,牵着马笼头,去南宫赴仕。

进宫后,他可以随意在名贵的玉版笺上点染上淡淡的墨色作画,或是挥笔书写。

“飞香”两句是说:你可以在那里醉眼朦胧,尽兴游春,空气中飘过来的缕缕杏花香,更激发出你的灵感,新清的诗句由此不断吟诵出来。

“杏园”,孔子曾在杏坛设帐授徒,这里以“杏园”暗指马林屋也是在南宫任教授之职。

“弄喜音”两句,言马林屋进入南宫的喜讯由喜鹊飞到他家的庭院中不断鸣叫报告,马林屋的爱人正焦急地在帘后来回走动,等候他的归去。

马林屋的内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由此也可见两人情深意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八声甘州·和梅津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记行云梦影,步凌波、仙衣翦芙容。

念杯前烛下,十香揾袖,玉暖屏风。

分种寒花旧盎,藓土蚀吴蛩。

人远云槎渺,烟海沈蓬。

重访樊姬邻里,怕等闲易别,那忍相逢。

试潜行幽曲,心荡□匆匆。

井梧凋、铜铺低亚,映小眉、瞥见立惊鸿。

空惆怅,醉秋香畔,往事朦胧。

记行云梦影,步凌波、仙衣翦芙容。

念杯前烛下,十香揾袖,玉暖屏风。

分种寒花旧盎,藓土蚀吴蛩。

人远云槎渺,烟海沈蓬。

重访樊姬邻里,怕等闲易别,那忍相逢。

试潜行幽曲,心荡□匆匆。

井梧凋、铜铺低亚,映小眉、瞥见立惊鸿。

空惆怅,醉秋香畔,往事朦胧。

  “记行云”两句,记梦中景。

记得梦景中她像行云流水似的从水面上慢慢移了过来,身上还穿着荷叶剪成的仙衣。

“念杯前”三句,忆共处时景。

词人说:我(指词人)又回忆起与她曾在夜晚挑灯共饮,她起舞侑酒,纤细的十指按着舞袖翩翩起舞,并随着舞曲散发出阵阵馨香;

屏风内(指室内)荡漾着爱人青春的温暖。

“分种”两句,忆旧日琐事。

词人说:我们也曾拿来几个旧陶罐栽了许多株菊花,又挖来苔藓筑起土穴饲养蟋蟀。

“人远”两句,点出伊人离他而去。

词人说:如今她却已经像扬帆而去的船消失在茫茫烟水之际一样,远离我(指词人)而去。

据词的上片可以推断,该女子就是词人念念不忘的苏州去妾。

  “重访”三句,转入亦真亦幻的追觅中。

“樊姬”,语出白居易诗“杨柳小蛮腰,樱桃樊素口”,即白的两位侍妾。

据此更可以证实,此词系忆苏州去妾,即所谓“樊姬”。

“等闲”,作随便、无端解。

此言词人重又去苏姬的住家附近走动,希望能再与她相见。

但又恐怕无端去见她,容易造成误会,刚一碰面,她就会不辞而别,因此还是硬起心肠强忍住重见她一面的念头吧。

“试潜行”四句,述词人忍不住又去见她的经过。

“凋”,即凋零;

“铜铺”,大门上的衔环动物头形。

据《汉书·哀帝记》:“孝文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

”“低亚”,即低哑声。

“小眉”,指月影。

此言词人不见苏姬终觉心旌荡漾,于是偷偷地又跑到她住处附近的僻巷中焦急地徘徊等候。

她居处门前的桐叶凋零,枝叶砸打在大门铜环上发出了一些响声,她刚开门一瞥,就又像孤雁见到月光那样惊慌似的马上又关上了大门。

“空惆怅”两句,惆怅归家,一醉解千愁。

言词人徒然产生出这种想见又不敢见面的惆怅而矛盾的心理,因此只好郁郁回家,且在秋菊丛畔一醉方休。

这样或许能使那些美好的回忆镜头,透过醉眼在朦胧中一一幻现出来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惜秋华·木芙蓉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

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

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

相携。

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长记断桥外。

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

昨梦顿醒,依约旧时眉翠。

愁边暮合碧云,倩唱入、六幺声里。

风起。

舞斜阳、阑干十二。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

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

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

相携。

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后:一本作“却”。

锦段:即“锦缎”。

 障:一本作“幢”。

长记断桥外。

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

昨梦顿醒,依约旧时眉翠。

愁边暮合碧云,倩唱入、六幺声里。

风起。

舞斜阳、阑干十二。

六幺:亦写作“六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

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绵,泪满平芜。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

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一丛丛修长的青葱翠竹,宛如盛妆的少女凝神久久地站立。

我穿过竹林来到楼前,把马匹拴在楼前的柳树。

登上高楼凭栏远望,清澈的湖水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图。

这浓墨淡彩不知出自哪家的手笔,楼前斜行飞翔的大雁,就好象画面上题款的楷书。

东风凄凄,仿佛在紧催送夕阳西下,阵阵晚风渗透着凉意,将我们的酒意吹醒消除。

我独自一 个人在哀伤感叹,在花前观赏留连还能有多少机会呢,想到我的衰老竟然是这样的迅速。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绵,泪满平芜。

更令我伤心的时候,并不是在高楼上登临极目远眺,而是在灯前斜倚绣枕,旁边放着熏香铜炉,独自听聆着窗外的雨声潇潇。

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边,怕在清波中看见自已的清瘦的面目。

怎能忍受我的辛酸凄楚?

飘飞的落花若是飞到西湖的波底,就连水中的鱼儿也会感到忧伤愁若,搅得翠波翻覆。

千万不要再到这里来,因为那时无情的春风会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点点杨花点点杨花像人的伤心的眼泪一样落满平芜。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6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263 3、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289-290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

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凝妆:盛妆,浓妆。

王昌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凭阑:倚靠栏杆。

题:题诗。

醒馀:指醒酒后。

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作有《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等赋。

此处作者自指。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绵,泪满平芜。

舣(yǐ):停船靠岸。

清臞(qú):即“清癯”,清瘦。

香绵:指柳絮。

平芜:平远的草地。

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6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263 3、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289-290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

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一丛丛修长的青葱翠竹,宛如盛妆的少女凝神久久地站立。

我穿过竹林来到楼前,把马匹拴在楼前的柳树。

登上高楼凭栏远望,清澈的湖水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图。

这浓墨淡彩不知出自哪家的手笔,楼前斜行飞翔的大雁,就好象画面上题款的楷书。

东风凄凄,仿佛在紧催送夕阳西下,阵阵晚风渗透着凉意,将我们的酒意吹醒消除。

我独自一 个人在哀伤感叹,在花前观赏留连还能有多少机会呢,想到我的衰老竟然是这样的迅速。

凝妆:盛妆,浓妆。

王昌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凭阑:倚靠栏杆。

题:题诗。

醒馀:指醒酒后。

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作有《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等赋。

此处作者自指。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绵,泪满平芜。

更令我伤心的时候,并不是在高楼上登临极目远眺,而是在灯前斜倚绣枕,旁边放着熏香铜炉,独自听聆着窗外的雨声潇潇。

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边,怕在清波中看见自已的清瘦的面目。

怎能忍受我的辛酸凄楚?

飘飞的落花若是飞到西湖的波底,就连水中的鱼儿也会感到忧伤愁若,搅得翠波翻覆。

千万不要再到这里来,因为那时无情的春风会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点点杨花点点杨花像人的伤心的眼泪一样落满平芜。

舣(yǐ):停船靠岸。

清臞(qú):即“清癯”,清瘦。

香绵:指柳絮。

平芜:平远的草地。

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6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263 3、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289-290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

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绵,泪满平芜。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故地重游,将身世之叹融进景色描写中,厚实沉重。

上阕写景。

楼前景色如画,由“东风紧送斜阳”逼出“顿老相如”。

词人炼意炼句,用心精细。

下阕第一句“伤春不在高楼上”,将忆旧伤别之情托出,跌宕起伏。

“怕舣游船”句,实“怕”在水中见到自己清瘦的倒影!

“飞红”三句伤春。

“吹尽”、“泪满”一联凄凉萧瑟,触动词人无限哀情。

这哀情,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家国的。

  起首“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三句写丰乐楼内外所见景色,由酒楼边的修竹,写到楼下的垂杨,再写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如诗如画。

这三句,如杨铁夫在《吴梦窗词笺释》中所分析,“‘凝妆’,远见;

‘驻马’则是从近处观察;

‘凭阑’,已登楼。

层次井然。

”“山色谁题?

楼前有雁斜书”二句紧承第三句。

凭阑一望,展现在眼底的湖山既宛如天开图画;

而天际适有雁阵掠过。

又恰似这幅画图上题写的诗句。

到此,写足瞭望中所见之美景,也点出了分韵题之事。

接下去,作者跳过了铺叙宴饮尽醉的一般写法在“东风紧送斜阳上,弄旧寒、晚酒醒馀”两句中,所写的已是酒醒之后。

句中以“东风”点明季节,以“斜阳下”点明时间。

其“旧寒”二字则暗示此次是旧地重游,从而引出过拍“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三句。

这时,酒已醒,日已暮,晚风送寒,一天的欢会已是场终人散。

词人抚今思昔,楼犹是旧楼,景犹是故景,春花依然如前,而看花之人已老。

其怅惘之情,近似苏轼《东阑梨花》诗所写的“惆怅东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里,巧用“顿”老,以见岁月流逝之疾和人事变化之速。

  下片换头三句,既紧承上片最后已流露出的花前“伤春”之感,而又把词意推开,另辟新境,可以说既达到了“藉断丝连”、又达到了“异军突起”的要求。

上片,句句不离丰乐楼;

下片却一开头就以“不在高楼上”五字撇开此楼,而把“伤春”之地由“楼上”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灯前”、“雨外”。

可是,词笔刚转换,随即又推开。

下面“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琱”两句,又把想象跳跃到游湖与“临流”。

句中的“清琱二字是回应上片”顿老相如“句。

接着,词人临湖展开想象,在”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阑、总是愁鱼“两句中,在空间上把词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并推已及物。

寄情于景,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

结拍”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三句,更把词思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想象此次重来故地,点点落红已令人百感交集,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

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

  吴文英生活于南宋末期,国势垂危,因而他后期的词句常为感时哀世之作。

这首词写于酒楼会饮、即席分韵的场合,而词人竟悲从中来,从而以咽抑凝回的词语表达了这种深切的感慨。

其所触发的花前“伤春”之情,近似杜甫在一首《登楼》诗中所说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词中的“斜阳下”、“飞红”、“吹尽香绵”,都不仅是描写景物,而是因物兴悲,托景寄意,所寄托的正是对当时暗淡衰落的国运的无限忧思。

正因词人作此词之时,万念潮生,忧思丛集,因而其词情也是感触多端、百转千回的,其词笔就也是跳动变换、忽彼忽此的。

词中既有空间的跳跃,也有时间的跳跃,特别是下片,步步换景,句句转意,每转愈深。

但是,尽管词句的跳动大,转换多,而整首词又是浑然一体,脉络分明的。

梦窗词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深曲丽密,属于质实一派;

而其成功之作又往往于密中见疏,实中见虚,重而不滞。

这首词就是在丽密厚重中仍自具有空灵回荡之美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289-290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263 3、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2030-2032页

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绛雪生凉,碧霞笼夜,小立中庭芜地。

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

叹游荡,暂赏、吟花酌露尊俎,冷玉红香罍洗。

眼眩魂迷,古陶洲十里。

翠参差、澹月平芳砌。

砖花滉、小浪鱼鳞起。

雾盎浅障青罗,洗湘娥春腻。

荡兰烟、麝馥浓侵醉。

吹不散、绣屋重门闭。

又怕便、绿减西风,泣秋檠烛外。

1112131415 共4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