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仙人辞汉歌 文翻注译
李凭箜篌引 文翻注译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3-284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7-669 4、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山:一作“空白”。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kōng)篌(hóu)。
江娥:一作“湘娥”。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一作“坤山”。
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3-284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7-669 4、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山:一作“空白”。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kōng)篌(hóu)。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江娥:一作“湘娥”。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神山:一作“坤山”。
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3-284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7-669 4、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
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
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
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文翻注译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金络(luò)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金络(luò)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
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
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
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
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
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文翻赏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
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
“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
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
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
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
《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
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
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
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
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
“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
“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
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
“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
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
“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
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
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
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16-1017页
竹 文翻注译赏
赠陈商 文翻注译赏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更多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楞(léng)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鉏(chú):同“锄”。
俎(zǔ)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王琦注:“恐是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之意。
”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为”二句: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达。
”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旁古:一作“旁苦”。
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
戛(jiá):触动,碰撞。
斗牛:泛指星宿。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李生”二句:言自己要向陈商学习,宁愿闲坐,也不奔走于富贵之门。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朴樕(sù):木名。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
”毛传:“朴樕,小木也。
”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
这两句自嘲命运不佳:遇艰难则如逢霜之朴樕,遇盛时亦不过像得春气之杨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
这是自嘲之辞。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直:通“值”,值班。
斋坛:祭坛。
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墨组”句:黑丝带穿在铜印上作绶带。
《汉书·百官公卿表》:“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
”而奉礼郎仅从九品,无印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臣妾:犹奴婢。
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
这是激愤之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楞(léng)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鉏(chú):同“锄”。
俎(zǔ)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王琦注:“恐是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之意。
”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学为”二句: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达。
”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旁古:一作“旁苦”。
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
戛(jiá):触动,碰撞。
斗牛:泛指星宿。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李生”二句:言自己要向陈商学习,宁愿闲坐,也不奔走于富贵之门。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朴樕(sù):木名。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
”毛传:“朴樕,小木也。
”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
这两句自嘲命运不佳:遇艰难则如逢霜之朴樕,遇盛时亦不过像得春气之杨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
这是自嘲之辞。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直:通“值”,值班。
斋坛:祭坛。
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墨组”句:黑丝带穿在铜印上作绶带。
《汉书·百官公卿表》:“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
”而奉礼郎仅从九品,无印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臣妾:犹奴婢。
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
这是激愤之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此诗开头八句,作者诉说自己政治上“穷拙”的遭际。
在“只今道已塞”的景况下,他日暮饮酒,酷爱诵读《楞伽经》和《楚辞》,以排遣内心的苦闷。
他已看破官场的黑暗内幕,仕进的前途已经被阻塞,所以产生了“心已朽”的心态。
这时他已二十一二岁,诗云“二十”,当为约数。
“人生”两句,表达了很深的人生感叹。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写陈商的景况。
先形容他寒酸落拓,穿着布衣,雅尚礼仪,他不肯追逐时尚,苦学古文辞,不像时人追求委靡的骈偶文风。
次叙他的家很少有人来访,门庭冷落,连车轮的印迹都冻结起来,门前的榆树在夕阳照射下拖着瘦长的影子。
这里,写景凄凉,与前文写人“凄凄”相呼应。
黄昏时节来寻访作者,固守苦节,春气亦为之郁结不畅。
以上八句诗,描述陈商的形貌、品格及其遭际。
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四句,称颂陈商的品格并表示师法陈商的心意。
前四句写华山之高峻,用暗喻手法,比喻陈商人品、才学之崇高。
后四句,说公卿们纵使不看重陈商,作者也不能禁口不称赞,他还要师法陈商,宁愿终日箕踞长坐,也不肯奔走权贵之门。
诗句生动地表达出作者钦佩陈商的心仪和景行仰止的态度。
第二十五句至第三十二句,诗思又回到自己身上。
“朴樕”两句,是自谦之词,承上言,作者才不及陈商,不论何时,都不能成材。
“礼节”以下六句,说到作者官职卑微,身为奉礼郎,专司礼仪,与作者的性格相背悖,形容憔悴,如同祭祀后被人抛在路边的刍狗。
风雪天在斋坛值班,身穿黑色祭服,神气态度犹如承事箕帚的奴婢。
诗句备述作者任职时所受的屈辱。
诗的最后两句,巧妙运用古小说的典故,表达出宏大的志愿。
这层诗意,涵盖陈商和作者两人,说何时天眼张开,他们像古剑那样鸣吼而飞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李贺诗中,“剑飞”“剑吼”之意象屡见,如“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临岐击剑生铜吼”(《开愁歌》),此诗又云“剑吼”,都有自喻之意,期望实现理想,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先分别写李贺、陈商,后写李贺师法陈商,再写李贺直斋坛的情景,各用齐整的八句诗为一个诗段,最后两句,以两人同时收结,形成单起双收的结构特征,自始至终将诗人和陈商交糅起来描写,写李贺,其中有陈商的神骨;
写陈商,其中有李贺的气质,完善地创造出诗篇的结构美。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2-106
昌谷读书示巴童 文翻注赏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
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
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ISBN:9787532525218。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薄:微弱。
宵:宵夜。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君:指巴童。
垂翅客:诗人以斗败垂翅而逃的禽鸟自比。
尚:还。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ISBN:9787532525218。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虫噪灯暗,夜寒药浓。
政治上的失意与贫病交加,令诗人感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诗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给了日夜相随的巴童。
不难发现闪烁其中的,还有诗人横遭委弃的悲情。
此诗可与诗人代巴童作答的诗—《巴童答》对读。
“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
”诗人百般无奈,又借巴童对答来做自我宽慰。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50600157。
蜀国弦 文翻注译赏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枫香:枫树有脂而香。
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锦水:即锦江。
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
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
坠:一作“堕”。
竹云:一作“行云”。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秋浦:秋日的水滨。
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粼粼:水流清澈貌;
水石闪映貌。
一作“鳞鳞”。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红泪:美女的眼泪。
晋王嘉《拾遗记·魏》:“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
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
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陆游《入蜀记》卷六状其“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
”非常险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枫香:枫树有脂而香。
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锦水:即锦江。
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
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
坠:一作“堕”。
竹云:一作“行云”。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秋浦:秋日的水滨。
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粼粼:水流清澈貌;
水石闪映貌。
一作“鳞鳞”。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红泪:美女的眼泪。
晋王嘉《拾遗记·魏》:“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
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
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陆游《入蜀记》卷六状其“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
”非常险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
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头两句说,傍晚,在微风细浪的濯锦江边,枫树散播着浓郁的芳香。
野花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之中。
碧绿的锦江水,倒映着南山青苍静穆的影子。
这幅自然风景幽雅秀丽,令人悠然神往。
画面上没有声音,但隐约表现出一股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旋律。
诗人在开篇既没有点出演奏者,也没有交待弹拨的是何种乐器,甚至连题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来描写音乐的情调和节奏,把读者一下子就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感受到赏心悦耳,移情动志的音乐魅力。
三、四句又展现出两幅自然景物画面。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写猿猴跳越山谷,坠落时发出哀啼。
蜀地多猿,盛弘之《荆州记》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
空岫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两句说:弦声由舒缓、轻柔、恬美忽而转为惊骇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慑人魂魄,又似猿猱跃涧,坠谷哀鸣;
听曲者的眼前还展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岭,碧森森的竹林与雾濛濛的烟云在山半腰相绕,好象在互抒愁思。
这一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诗人还用了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惊”、“哀”、“愁”这几个字眼,渲声弦声,使人心惊胆颤、哀愁感伤的巨大艺术力量,暗示出弦乐曲调已发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轻柔婉转到激越紧张的骤变。
五、六两句,诗人所描写的弦声又由刚转柔,形象地表现出一弯凉月,从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见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
凉月秋浦、清水白沙,弦声多么明净、凄清、幽冷!乐曲的旋律起伏回荡,倏忽变化,如波翻浪涌,姿态横生。
收尾两句,诗人描绘乐声的手段又有变化,由前三联借自然景色状乐声转为以社会人事表声情。
“红泪客”用了王子年《拾遗记》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
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这两句说: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
前三联用鲜明可视的物象直接描绘弦声,这一联以带着浓烈哀伤情思的事象诱人去联想弦声,表现的素材是不同的。
比较起来,这一联的事象不如前三联的物象那么具体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支蜀国弦乐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峡狂风的呼啸声和涡流的咆哮声,交织着女子呜咽悲哭之声,传达出一股强烈而缠绵的恋乡之情,摇撼着读者的耳鼓,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全诗就在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关于《蜀国弦》的题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清初姚文燮钩稽史实,以史证诗,以比兴之义逐一诠释诗中意象的政治含蕴,推定此诗“为迁客伤”,未免捕风捉影,穿凿附会。
但他指出诗中写“蜀弦之哀”,又认为“诸本仅注弦,觉少清味”,还是中肯的。
诗中交织地描写枫香花静、水影南山之清丽恬美,凉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红泪客不肯过瞿塘之缠绵哀伤,可以说诗人是借写蜀弦之悲喜哀乐,抒写对蜀国的怀恋情绪。
这样理解比较恰当。
《蜀国弦》描写音乐形象鲜明,变化倏忽,精细入微,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
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采取以声摹声,而是侧重以形写声,并充分调动了视、听、触、味等多种感觉。
诗中的“香”、“静”、“凉”分别从味觉、触觉着笔;
即以视觉来说,就兼写了形、影、光、色、动、静。
更妙的是,诗人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风光、景物、传说,用它们来描状蜀国弦声,更显得丝丝入扣,从而精确地传达出蜀国弦声独特的韵味。
《蜀国弦》又不同于李贺描写音乐的另外两首名作《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那两首诗在意象的光怪陆离和意境的诡幻斑烂方面胜于《蜀国弦》,但它们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演奏的乐器,甚至写出乐器的形质;
《蜀国弦》除标题外,篇中无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蕴藉、诱人寻味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塞下曲 文注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
陆机有《出自蓟北门行》。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
夜刻,夜更也。
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
蕃,众多,《说文》:“蕃,草茂也。
”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
《史记》:"昴曰旄头,胡星也。
"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
马草也,生 北方。
古诗:"千里席箕草。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美人梳头歌 文翻注译赏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
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
绡帐:丝织的床帐。
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
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
《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
”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辘轳:井上汲水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
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临镜:对镜。
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香丝:指发丝。
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
玉钗:玉制的钗。
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或作“玉梳”。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
翠滑:色黑而润泽。
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
簪(zān):插定发髻。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形容光彩四射。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
”娇慵:柔弱倦怠貌。
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
欹(qī):倾斜之意。
“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
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
客情春小,本分寒轻。
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
”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bèi)人:避开别人。
樱桃:果木名。
落叶乔木。
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
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
核可入药。
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
亦指其果实或花。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
绡帐:丝织的床帐。
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
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
《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
”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辘轳:井上汲水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
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临镜:对镜。
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香丝:指发丝。
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
玉钗:玉制的钗。
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或作“玉梳”。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
翠滑:色黑而润泽。
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
簪(zān):插定发髻。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烂漫:形容光彩四射。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
”娇慵:柔弱倦怠貌。
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
欹(qī):倾斜之意。
“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
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
客情春小,本分寒轻。
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
”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
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背(bèi)人:避开别人。
樱桃:果木名。
落叶乔木。
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
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
核可入药。
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
亦指其果实或花。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李贺以其秾丽的笔触写过一些堪称“艳诗”的诗,如《洛姝真珠》、《恼公》、《夜饮朝眠曲》、《河阳歌》、《花游曲》、《石城晓》、《夜来乐》等等。
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浓艳之外,略带几分轻佻;
另一些是贵妇或名门闺秀,虽然俊俏,但贪图享乐,贵族气相当浓郁。
这首诗属于后者,它咏歌的“美人”娇嗔慷懒,却颇有风韵,显得楚楚动人。
诗人选择的题材不是美人整个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状况,而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梳头。
对于一般人来说梳头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
而于美人,却是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因为头发(包括发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征的方面,梳理头发,关系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丽的姿色和迷人的风韵。
李贺巧妙地选取美人梳头时的情状,以表现她的整体美。
诗分三个部分,开头四句写梳头前的情状:“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代指所写美人。
此时天色已明,而她还躺在薄薄的罗帐里周游梦乡哩。
句中的“晓”字点明时间,晓而未起,见出其“娇慵”。
而“寒”字除标明节令是早春外,还暗示她是孤眠。
孤枕寒衾,已是无耐,况值春天,尤其难堪。
此处透露了“恼”的直接原因。
“香鬟”句是梳头的伏笔。
睡在床上的她,鬟髻不整,欲坠未坠,散发阵阵清香,就像悬浮在水中的檀香木。
此刻有人从井中汲水,那咿咿哑哑的辘轳声传来,把美人惊醒。
她睁开惺忪的睡眼,容光焕发,恰似出水芙蓉。
中间八句正面写梳头。
梳头要临镜,不然就无法审视自己。
这位美人下得床来,首先打开饰着双鸾,像秋水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明镜,然后解开鬟髻,让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
尽管她站立在象床上,那浓密如云、纤细如丝的长发,仍然拖至地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
玉钗从长发上滑落下来,几乎没有声响。
“无声腻”为“腻无声”之倒装,“腻”指长发柔细而滑,是“无声”的缘由。
接着动手梳理,把像乌鸦羽毛那样黑中带碧的长发盘结起来,恢复鬟髻的原择。
由于梳得匀,盘得实,映着光线,如同碧丝一般,滑腻得连宝钗也插不稳。
可见这位美人在梳理上花了不少功夫。
此时她显得既娇美又疲惫:“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功。
”这略带夸张的笔墨,把主人公此时此刻特有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明代的评家丘象升、姚佺激赏此二句。
丘就其中的“恼、娇、慵”发表见解说:“三者美人之恒态也。
”姚对美人梳头后显得“无气力”作了这样的分析:“虽缘鬟多,亦缘恼,亦缘娇,亦缘慵也。
”二人所论极是。
“金屋藏阿娇”,阿娇之所以“娇”,就因生活在“金屋”里,锦衣玉食,给宠坏了。
娇惯了就喜爱生气,养成了懒散的习性。
总而言之,这位美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贵族气。
贵族气固然不好,但美貌的少女或少妇带点娇嗔,却也别有风致。
其中或者含有美的价值的自我评估,通过心理传导,使观赏者于美感快感之外,产生一种仰慕之情。
真正的美理应受到永恒的尊重。
末四句写梳头完毕后的身姿步态:发式秀美大方,无论是鬟是髻,都不偏不倚。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鬌”,音wǒduǒ,头发美好的样子。
此处,头发梳成后的状貌只一笔带过。
接着描述她如何曳动云裾,缓缓走下台阶。
“踏雁沙”是比喻,形容其步履所至,如大雁行于沙地,显得匀缓从容。
然后默默起走向庭院,采摘繁英如雪的樱桃树枝。
诗歌结尾与杜甫的《佳人》颇有相似之处。
凡是美人都有天生的丽质,这样的“丽质”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不过杜甫写的是落拓的佳人,她摘花、采柏的风姿尽管高雅,却带有清苦的况味;
李贺笔下的这位美人的身姿步态则搀有优美与傲慢。
这些是客观环境影响所致,属于“后天”。
这首诗主要表述行动过程,按照通常写法,当以赋笔为主,诗人却纯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
全诗十六句,句句是画,或者说句句有画,即是像“背人不语向何处”也是一幅无声的画。
这位美人的气质、情绪和心性,通过“不语”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0-5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