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寒·玉兰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

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

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

□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

千金换。

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

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

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齐天乐·新烟初试花如梦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新烟初试花如梦,疑收楚峰残雨。

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

游情最苦。

早柔绿迷津,乱莎荒圃。

数树梨花,晚风吹堕半汀鹭。

流红江上去远,翠尊曾共醉,云外别墅。

澹月秋千,幽香巷陌,愁结伤春深处。

听歌看舞。

驻不得当时,柳蛮樱素。

睡起恹恹,洞箫谁院宇。

风入松·为友人放琴客赋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春风吴柳几番黄。

欢事小蛮窗。

梅花正结双头梦,被玉龙、吹散幽香。

昨夜灯前歌黛,今朝陌上啼妆。

最怜无侣伴雏莺。

桃叶已春江。

曲屏先暖鸳衾惯,夜寒深、都是思量。

莫道蓝桥路远,行云中隔幽坊。

宴清都(寿秋壑)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翠匝西门柳。

荆州昔,未来时正春瘦。

如今剩舞,西风旧色,胜东风秀。

黄粱露湿秋江,转万里、云樯蔽昼。

正虎落、马静晨嘶,连营夜沈刁斗。

含章换几桐阴,千官邃幄,韶观还奏。

席前夜久,天低宴密,御香盈袖。

星槎信约长在,醉兴渺、银河赋就。

对小弦、月挂南楼,凉浮桂酒。

一翦梅(赠友人)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远目伤心楼上山。

愁里长眉,别后峨鬟。

暮云低压小阑干。

教问孤鸿,因甚先还。

瘦倚溪桥梅夜寒。

雪欲消时,泪不禁弹。

翦成钗胜待归看。

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瑞鹤仙·秋感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泪荷抛碎璧。

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

林声怨秋色。

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

凉欺岸帻。

暮砧催、银屏翦尺。

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

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

西风破屐。

林下路,水边石。

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

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泪荷抛碎璧。

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

林声怨秋色。

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

凉欺岸帻。

暮砧催、银屏翦尺。

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捎:一本作“梢”。

迭:一本作“送”。

行客。

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

西风破屐。

林下路,水边石。

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

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泪荷抛碎璧。

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

林声怨秋色。

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

凉欺岸帻。

暮砧催、银屏翦尺。

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

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

西风破屐。

林下路,水边石。

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

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此词为梦窗再至苏州之作。

上片以景衬情。

“泪荷”三句,状秋天风雨景致。

言风紧雨密,池中荷叶上的水珠像击得粉碎的玉璧碎块似的向四周抛洒。

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隙。

“林声”三句,风雨启愁心。

言风雨侵秋林,使林中发出似怨似泣的声音,正是“秋风秋雨愁煞人”。

因此,词人凝视着对面雨幕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山,山上的草木由碧转黄,不觉兴起人生苦短之感,所以紧锁眉头,愁上心头。

“凉欺”两句,因凉而想到添衣,进而思念起曾为他制衣的亲人。

“帻”,古人包发的头巾。

词人说:“凉风袭人,头上虽然裹着头巾,但仍旧感到阵阵寒意。

由此想起添加衣衫。

但衣衫虽在,那曾经为我漏夜赶制这衣衫的人儿如今却在哪儿呢?

”据陈洵《海绡说词》云:“暮砧催、银屏剪尺”一句,是全词最惊心动魄处。

盖因闻砧而思裁剪之人也。

“最无聊”两句,点出制衣之人已去。

“燕去堂空”句中之“燕”, 在《梦窗词》中多指人, 如《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

《唐多令》“燕辞归、客尚淹留”;

《绛都春·燕亡久矣京口适见似人怅怨有感》“南楼坠燕”。

杨铁夫《梦窗词笺释》说:“燕指去姬”。

但从《夜合花》“似西湖燕去,吴馆巢空”,及《绛都春·燕亡久矣京口适见似人怅怨有感》题中的“燕亡”与词中的“南楼坠燕”来看,应是指杭之亡妾。

总之,是梦窗亲人无疑。

此言最没有意思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词人孤身一人,室中无人打扫,常会身沾灰尘,额触蛛网。

  下片情中含景。

“行客”两字换头,点明词人是位离井背乡,在外羁旅行役,以度生计的人。

“西园”三句,言此刻即使去园中所见的也无非是残柳败花,而这凄凉的秋景,又与当日词人与苏姬分手时的西园景色极为相似,因此更加引起词人的伤感情绪。

正是因为词人心中先有了离愁别恨,所以景物也变成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句)。

“西园”,即吴文英在苏州的居所旁花园。

在《梦窗词集》中,词人多次提到“西园”,如:《水龙吟》“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

”《风入松·桂》“暮烟疏雨西园路,误秋娘浅约宫黄”。

《莺啼序》“残蝉度曲,唱彻西园。

”《浪淘沙》“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

”可见“西园”并非泛指。

据《莺啼序》词有“横塘棹穿艳锦”,“念省惯吴宫忧愁”等句可知其地在苏州。

近人有直指在阊门之西的。

“西风”三句,“西风”点出秋季,“破屐”刻画“行客”的装束。

“林下路”、水边石”,都是词人旧地重游之处。

“念寒蛩”三句,言在蟋蟀的悲鸣声中,好梦难果。

而词人思念故土,归心似箭,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暮寒中江村里发出的哀笛声。

“看雪飞”两句自叹。

“苹”,蕨类植物,生在浅水中,茎横生在泥中,质柔软,有分枝,叶有长柄,四片小叶生在叶柄顶端,到夏秋时候,叶柄的下部生出小枝,枝上生子囊,里面有孢子。

也叫田字草。

此言空中的飞雪,浮苹背面的茸毛,芦的花絮都是纯白色的,但与词人的双鬓相比,还是头发白。

结句叹己由愁而发白,有感叹老之已至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

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

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

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

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

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

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

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

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

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

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

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

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

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

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逡巡。

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

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

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

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

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

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

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邨民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羞红颦(pín)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

旧堤分燕尾,桂棹(zhào)轻鸥,宝勒倚残云。

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wù)迷津。

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

重茵:芳草地。

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

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

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千丝:柳条。

迷津:迷失津渡;

迷路。

楚腰:《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

借指细腰女子。

逡(qūn)巡。

题门惆怅,堕(duò)履(lǚ)牵萦,数幽期难准。

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山黛暝(míng),尘波澹(dàn)绿无痕。

逡巡:徘徊不进;

滞留。

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题门:《世说新语》载,嵇康与吕安是朋友,安拜访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门让吕安进屋,安未入,在门上题写“凤”字而去,意谓喜是一只“凡鸟”。

此处单作“不遇”解。

堕履:留宿。

牵萦:纠缠;

牵挂。

宽带:衣带宽松。

形容腰变瘦。

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本作“留情缘宽,带眼因春”;

一本作“留情转眼,带减因春”。

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

暝:一本作“映”。

尘:一本作“澄”。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邨民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羞红颦(pín)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

旧堤分燕尾,桂棹(zhào)轻鸥,宝勒倚残云。

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wù)迷津。

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

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

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

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

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

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

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

重茵:芳草地。

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

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

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千丝:柳条。

迷津:迷失津渡;

迷路。

楚腰:《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

借指细腰女子。

逡(qūn)巡。

题门惆怅,堕(duò)履(lǚ)牵萦,数幽期难准。

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山黛暝(míng),尘波澹(dàn)绿无痕。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

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

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

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

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

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逡巡:徘徊不进;

滞留。

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题门:《世说新语》载,嵇康与吕安是朋友,安拜访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门让吕安进屋,安未入,在门上题写“凤”字而去,意谓喜是一只“凡鸟”。

此处单作“不遇”解。

堕履:留宿。

牵萦:纠缠;

牵挂。

宽带:衣带宽松。

形容腰变瘦。

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本作“留情缘宽,带眼因春”;

一本作“留情转眼,带减因春”。

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

暝:一本作“映”。

尘:一本作“澄”。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邨民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

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

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

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

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

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渡江云三犯》,又名《渡江云》。

双调,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上片追忆与杭妾始遇时的情景。

“羞红颦”三句,描绘出湖边暮春景色。

“重茵”,原指厚席,这里喻厚厚的芳草地。

此言暮春的湖边阵阵晚风吹得落英缤纷,点缀着绿茸茸的芳草地。

这落英恰像那少女们浅颦含羞微怨的娇态。

“旧堤”三句,述湖景。

“旧堤”指西湖苏、白两堤;

“燕尾”言两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

“桂棹”,以桂木为桨的船,这里泛指西湖中游船;

“宝勒”,即用珍宝装饰的马络头,这里指代马儿。

三句言远望湖上苏、白两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众多的游船与鸥鸟一起荡漾在碧波之中。

词人骑着马,背衬着西天的彩云伫立在岸堤上观赏远近景色。

“千丝”两句,游湖思亡妾。

“千丝”指堤岸边的柳枝。

此言眼前这些既青柔又浓密的柳枝却不能为词人挽留住就在这儿相识的亡妾。

词人到了这湖边,像又回到了刘阮入天台而遇仙的地方(即点明词人与杭妾在此初见之事)。

“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词人见柳丝而“怨碧”。

“肠漫回”两句,因思之深而致幻。

“楚腰身”,楚谚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里泛指美人的细腰身。

此言词人对亡妾牵肠挂肚朝夕相思,以致伫立在这两人初识之处,幻觉中向花丛中望去似乎隐约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忆不遇以悼念亡妾。

“逡巡”四句,忆不遇。

“题门”,事见《世说新语》吕安访嵇康不遇,题字其门。

此处借代不遇。

“堕履”,本《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遇黄石公故事。

这是作传艺、钟情解。

此言词人想起从前初识之时曾多次来到她的门前徘徊,终因两人不能见面而心情惆怅,词人像张良盼望黄石公传艺那样希望她能对其钟情,但又因为好几次约会都没有实现而感到牵肠挂肚。

又“堕履”,事见《北史·韦琼传》,有“不弃遗簪堕履”之语。

“还始觉”两句,“缘”,因也;

“宽带”,语出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柳永《蝶恋花》词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词人用柳词意境。

此言词人对亡妾难舍难忘,细想原因,一是因为她有一双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

照现代人的说法,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

而古时作画也有“画龙点晴”之说,所以词人突出了亡妾双眼摄人心魄的魅力。

二是词人值此清明时节,自然引起了对亡妾的怀念,以致因对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渐消瘦。

“明朝”两句,点出悼念。

因为今天正是清明节,是祭奠亡灵之时,所以词人想到如今自己与杭妾早已阴阳异路,两人往日的恩爱情景已似幻梦般的风消烟散,词人对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风风雨雨一样愁煞人啊。

“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结,点明游湖。

此句语出苏轼《次韵促仲殊游西湖》诗:“水光潋滟犹浮碧”,言山色空蒙,湖面浮碧似镜,一切都归结于这平静之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门隔花深梦旧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东风临夜冷于秋。

门隔花深梦旧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

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梦境中我又来到当年的庭院,深深的花丛把院门遮掩住了。

斜阳默默无言地渐渐向西边沉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言,仿佛带着万般忧愁。

一股幽香浮动,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东风临夜冷于秋。

悠悠的柳絮无声坠落,那是老天爷为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滴下的行行热泪。

月光被浮云轻轻地遮掩住,那是因为含羞而挡住了泪眼,料峭的春风吹拂脸面,凄凉冷清的势头简直就像秋天一样。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4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诗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254-255 . 3、 (清)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275-276 .

门隔花深梦旧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

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意。

梦魂牵绕却比“忆”字更深一层。

夕阳:连“燕”,用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诗意。

燕子归来,未必知愁;

但人既含愁,觉燕亦然。

且人有阻隔,而燕没遮拦,与上句连;

就上片结构来说,又只似一句插笔。

玉纤:指女子的纤纤玉手。

小帘钩:指女子用手摘下帘钩,放下帘子。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东风临夜冷于秋。

临夜:夜间来临时。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4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诗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254-255 . 3、 (清)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275-276 .

门隔花深梦旧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

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梦境中我又来到当年的庭院,深深的花丛把院门遮掩住了。

斜阳默默无言地渐渐向西边沉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言,仿佛带着万般忧愁。

一股幽香浮动,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

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意。

梦魂牵绕却比“忆”字更深一层。

夕阳:连“燕”,用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诗意。

燕子归来,未必知愁;

但人既含愁,觉燕亦然。

且人有阻隔,而燕没遮拦,与上句连;

就上片结构来说,又只似一句插笔。

玉纤:指女子的纤纤玉手。

小帘钩:指女子用手摘下帘钩,放下帘子。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东风临夜冷于秋。

悠悠的柳絮无声坠落,那是老天爷为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滴下的行行热泪。

月光被浮云轻轻地遮掩住,那是因为含羞而挡住了泪眼,料峭的春风吹拂脸面,凄凉冷清的势头简直就像秋天一样。

临夜:夜间来临时。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4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诗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254-255 . 3、 (清)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275-276 .

门隔花深梦旧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东风临夜冷于秋。

  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

当时花径通幽,春意盎然。

词人说: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

为什么要离别,词中没有说明。

“燕归愁”,仿佛同情人们离别,黯然无语。

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

前结“玉纤香动小帘约,”则已是即将分手的情景了。

伊人纤手分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连,不忍分离。

“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

下片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

“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

这里略去了。

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

“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

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

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

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

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

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

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

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

有所思,故有所梦;

有所梦,更生思绪。

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

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

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

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

语极警策。

    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

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4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诗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254-255 .

望江南·三月暮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朱德才选注,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版,第803页 2、 董自厚主编,宋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第162-163页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恹恹(yān):精神不振貌。

“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朱德才选注,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版,第803页 2、 董自厚主编,宋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第162-163页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恹恹(yān):精神不振貌。

“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朱德才选注,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版,第803页 2、 董自厚主编,宋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第162-163页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开篇“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两句即点明时节,在暮春三月,红花落去,春光将尽,词人对春天的喜爱愈加浓烈。

在这里,词人没有描写对春天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喜爱,而是通过残花飘零来强调自己对春天的不舍。

越是生离死别,感情就越是浓烈,词人深谙其中道理,仅仅“花落更情浓”一句就把春逝心悲刻画得人木三分,比那些光用“愁”、“哀”、“怜”等肤浅字词雕琢词表的词作要深刻、厚重得多。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佳人离去,秋千空挂,唯见一轮明月悬在朗朗星空中。

系在岸边杨柳旁的马儿,可能因为等候主人的时间太长了,不禁迎着缓缓的春风嘶鸣起来。

岸边的画船空寂无人,随着水波上下起伏。

这三句刻画了一幅春夜湖边杨柳图。

  “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

”房中银烛明亮,宿燕径直飞到檐下休息,绿荫中黄莺的啼鸣婉转动听。

这里化用了温庭筠《池塘七夕》诗中“银烛有光妨宿燕”的句意,暗喻佳人盼郎、郎却不归的孤独凄寂。

流莺啼啭,让孤独的人儿更加心伤,这里烘托出佳人孤栖独处、彷徨忧伤的心境。

  最后一句“无处觅残红”,落花流水,残红难觅,对应上阕的“花落”。

也有聚散匆匆、幽期难定的无奈,最后以佳人的无边怅惘哀愁收束全文。

  从整首词来看,词人以写暮春花落开始,以残红难觅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美。

另外,上阕写暮春空景,却暗含男女情事。

下阕写空闺独守,却又穿插春景。

整首词词句虽短,但是暮春景色、男欢女爱两不误,最后,以悲春伤时寓意欢愉易逝,犹有余情未了,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48页

十二郎·垂虹桥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

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

又是宾鸿重来后,猛赋得、归期才定。

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尚庐人境。

幽兴。

争如共载,越娥妆镜。

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

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

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

12345 共4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