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咏江南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映着晴翠山峦的云气,两岸的人家画檐连着画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

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

画船仿佛从天边驶来,酒旗高挑随风招展,多么可爱的水乡江南。

参考资料: 1、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35 2、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3 3、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938 4、 李德身,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10 5、 李汉秋.《历代名词千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27 6、 邓绍基.《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117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jì)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zhǎn)。

爱杀江南!

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照:倒映。

岚:山里的雾气。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芰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

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杀:通“煞”,非常、甚。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参考资料: 1、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35 2、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3 3、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938 4、 李德身,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10 5、 李汉秋.《历代名词千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27 6、 邓绍基.《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117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jì)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zhǎn)。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映着晴翠山峦的云气,两岸的人家画檐连着画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

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

画船仿佛从天边驶来,酒旗高挑随风招展,多么可爱的水乡江南。

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照:倒映。

岚:山里的雾气。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芰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

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杀:通“煞”,非常、甚。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参考资料: 1、 李功元.《中华诗词曲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35 2、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3 3、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938 4、 李德身,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10 5、 李汉秋.《历代名词千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27 6、 邓绍基.《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117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

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

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

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两岸人家接画檐”。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

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

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坡羊·骊山怀古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

(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参考资料: 1、 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骊(lí)山四顾,阿房一炬(jù),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yíng),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

《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一炬: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之叹息。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参考资料: 1、 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骊(lí)山四顾,阿房一炬(jù),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yíng),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

(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

《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一炬: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之叹息。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参考资料: 1、 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今西安市的东边),阿房宫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

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第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

杜牧说阿旁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 都 变 做 了 土;

输,都变做了土。

”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它虽不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钱海水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文学出版社,2010 2、 毛佩琦.《元曲三百首》: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参考资料: 1、 陈永梅.初中生文言文全解一点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ú)。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

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què)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

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参考资料: 1、 陈永梅.初中生文言文全解一点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ú)。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

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què)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

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参考资料: 1、 陈永梅.初中生文言文全解一点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

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

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曰:“阿房一炬”。

)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

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

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

名,也不久长!

”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

亡,也任他。

”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

河,空自流。

”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

输,都做了土。

”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

名,也不长。

”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

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参考资料: 1、 文学教育(上) , Literature Education, 2007年04期 2、 伊粟. 历史的真相——读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J]. 石油政工研究. 2003(01)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碑铭:指碑文和铭文。

有韵的碑文,叫铭。

语出《后汉书·翟酺传》:“ 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於学云。

”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

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

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

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

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

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

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

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

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

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

《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

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

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

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

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 1、 钱海水等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文学出版社 ,2010 . 2、 关汉卿 .《元曲三百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 .

【中吕】山坡羊_人生于世,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

便儹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作儿孙累,本分世间为第一。

休使见识,干图甚的!

休图官禄,休求金玉,随缘得过休多欲。

富何如?

贵何如?

没来由惹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

人,皆笑汝;

渠,干受苦!

如何是良贵?

如何是珍味?

所行所做依仁义。

淡黄虀,也似堂食,必能如此方无愧,万事莫教差半米。

天,成就你;

人,钦敬你。

无官何患?

无钱何惮?

休教无德人轻慢。

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更多

【双调】殿前欢_对菊自叹可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登会波楼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

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问,爱江心六月寒。

荷花绽,十里香风散。

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玉香逦花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

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

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

神仙在此,何必扬州。

村居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

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

......更多

【双调】得胜令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四月一日喜雨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

农夫,舞破蓑衣绿。

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越调】天净沙_昨朝杨柳依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

若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年时尚觉平安,今年陡恁衰残,更着十年试看。

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休言咱是谁非,只宜似醉如痴,便得功名待怎的?

无穷天地,那驼儿用你精细?

【中吕】普天乐_水挪蓝,山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水挪蓝,山横黛。

水光山色,掩映书斋。

图画中,嚣尘外。

暮醉朝吟妨何碍?

正黄花三径齐开,家山在眼,田园称意,其乐无涯。

树连村,山为界。

分开烟水,隔断尘埃。

桑柘田,相襟带。

锦里风光春常在,看循环四季花开。

香风拂面,彩云随步,其乐无涯。

折腰惭,迎尘拜。

槐根梦觉,苦尽甘来。

花也喜欢,山也相爱。

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

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

看了些荣枯,经了些成败。

子猷兴尽,元亮归来。

把翠竹栽,......更多

【双调】清江引_咏秋日海棠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咏秋日海棠一岁两回春到来,花也多成败。

只为云庄秋,不避东君怪,因此上向西风特地开。

前日彩云飞上天,又向深秋见。

翠淡遥山眉,红惨春风面,恨燕莺期天样远。

霜重物华摇落秋,惊见春如旧。

一笑疏篱边,更比黄花瘦,刬地殢西风犹带酒。

宋玉每逢秋叹嗟,见此应欢悦。

恰被风只开,莫遣霜摧谢,有他那惜花人来到也。

亭下拒霜花数丛,不与渠同梦。

娇倚秋阴薄,瘦怯霜华重,几时盼得日迟迟春昼永?

见一日绕观十数回,只恐花憔悴。

锦帐......更多

12345 共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