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列传序 文翻注译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更多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
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
”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
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
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
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
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
”这不是假话。
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
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导:引导。
《论语》作“道”,通“导”。
政:政令。
齐:整齐。
此为约束之意。
免:免于死罪。
格:革。
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
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老氏:指老子李耳。
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是以:因此。
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
下德:道德低下的人。
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
无德:没有实际的德。
滋章:越发严酷。
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
信哉:可信啊。
是言:这些话。
具:工具。
制治:管理政治。
清:政治清明。
浊:政治污浊。
昔:从前。
此指秦朝。
网:法网。
奸邪:奸邪欺诈。
萌起:不断产生。
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
遁:欺瞒。
振:振作。
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
按“救火”是负薪救火。
“扬沸”。
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
武健:强健有力。
严酷:指严厉的法令。
恶:何。
溺其职:丧失其职。
听讼:判案。
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
吾:孔丘自称。
犹人:与别人相等。
下士:愚蠢浅陋的人。
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觚(gū,姑):古代有梭角的酒器。
圜(yuán,元):通“圆”。
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
斫(zhuó,浊):砍削。
雕:指雕刻的花纹。
朴(pǔ,仆):本。
此指本来的状态。
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
吞舟之鱼:指大鱼。
此句言汉法宽疏。
吏治:官吏的治绩。
:纯厚盛美。
艾(yì,义)安:太平无事。
艾,通“乂”。
彼:指宽厚。
此:指酷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
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
”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
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
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
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
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
”这不是假话。
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
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导:引导。
《论语》作“道”,通“导”。
政:政令。
齐:整齐。
此为约束之意。
免:免于死罪。
格:革。
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
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老氏:指老子李耳。
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是以:因此。
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
下德:道德低下的人。
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
无德:没有实际的德。
滋章:越发严酷。
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
信哉:可信啊。
是言:这些话。
具:工具。
制治:管理政治。
清:政治清明。
浊:政治污浊。
昔:从前。
此指秦朝。
网:法网。
奸邪:奸邪欺诈。
萌起:不断产生。
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
遁:欺瞒。
振:振作。
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
按“救火”是负薪救火。
“扬沸”。
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
武健:强健有力。
严酷:指严厉的法令。
恶:何。
溺其职:丧失其职。
听讼:判案。
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
吾:孔丘自称。
犹人:与别人相等。
下士:愚蠢浅陋的人。
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觚(gū,姑):古代有梭角的酒器。
圜(yuán,元):通“圆”。
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
斫(zhuó,浊):砍削。
雕:指雕刻的花纹。
朴(pǔ,仆):本。
此指本来的状态。
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
吞舟之鱼:指大鱼。
此句言汉法宽疏。
吏治:官吏的治绩。
:纯厚盛美。
艾(yì,义)安:太平无事。
艾,通“乂”。
彼:指宽厚。
此:指酷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外戚世家序 文翻注译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更多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
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
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
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
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
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
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
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
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
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
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
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
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
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
继体:继位。
守文:遵守成法。
茂:美好。
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
涂山:古国(部落)名。
这里指涂山氏女。
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
放:放逐。
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
娀(sōng,松):远古氏族名。
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
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
嬖:宠爱。
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
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
原,或作“嫄”。
大任:周文王之母。
大,同“太”。
禽:同“擒”。
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
西周亡。
《易》:《易经》。
《乾》《坤》:《易经》六十四封的头两封。
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
所以《乾》《坤》两封是《经》诸封的基础。
《诗》:《诗经》。
《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书》:《书经》,又称《尚书》。
釐降:下嫁。
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
《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
《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
《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
逆,迎接。
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调:和谐。
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
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
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
妃(pèi,配)匹:配偶。
妃,通“配”。
欢合:夫妇的欢爱。
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
子姓:子孙。
要:求,取。
终:结局,归宿。
幽明:阴阳。
恶:哪里,怎么。
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
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
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
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
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
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
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
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
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
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
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
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
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
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
继体:继位。
守文:遵守成法。
茂:美好。
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
涂山:古国(部落)名。
这里指涂山氏女。
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
放:放逐。
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
娀(sōng,松):远古氏族名。
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
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
嬖:宠爱。
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
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
原,或作“嫄”。
大任:周文王之母。
大,同“太”。
禽:同“擒”。
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
西周亡。
《易》:《易经》。
《乾》《坤》:《易经》六十四封的头两封。
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
所以《乾》《坤》两封是《经》诸封的基础。
《诗》:《诗经》。
《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书》:《书经》,又称《尚书》。
釐降:下嫁。
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
《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
《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
《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
逆,迎接。
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调:和谐。
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
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
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
妃(pèi,配)匹:配偶。
妃,通“配”。
欢合:夫妇的欢爱。
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
子姓:子孙。
要:求,取。
终:结局,归宿。
幽明:阴阳。
恶:哪里,怎么。
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史记 文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