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山抹微云 文翻注译赏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
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
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
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
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
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
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
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
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
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73-83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qiáo)门。
暂停征棹(zhào),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péng)莱(lái)旧事,空回首、烟霭(ǎi)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连:一作“黏”。
谯门:城门。
引:举。
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指云雾。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màn)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徒然。
薄幸:薄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73-83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qiáo)门。
暂停征棹(zhào),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péng)莱(lái)旧事,空回首、烟霭(ǎi)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
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
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
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
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
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连:一作“黏”。
谯门:城门。
引:举。
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指云雾。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màn)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
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
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
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
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徒然。
薄幸:薄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73-83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
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
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
“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
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
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
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
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
”的名句。
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的。
少游这个“抹”字上极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
“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的赞许。
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
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
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
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
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空城”,正写具体时间。
“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
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
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
“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
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
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
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
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
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为“冶游子”。
少游之感慨,又过乎牧之之感慨。
结尾“高城望断”。
“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
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这首词笔法高超还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也。
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6-831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文翻注译赏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
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lài)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晓阴:早晨天阴着。
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幽:意境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丝雨:细雨。
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lài)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
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晓阴:早晨天阴着。
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幽:意境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丝雨:细雨。
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
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
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
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
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
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
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
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
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
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
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
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
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
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
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写倚窗所见,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
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
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
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
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
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
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
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
“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
“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
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
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
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
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
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
《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
”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
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
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词源》卷下)试观此作,正是如此。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
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
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
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
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
“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
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
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赏。
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
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
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
”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对情、意表达的处理常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有理想的表达效果,但秦观在这里的幽情轻吐却有如此的效果,依赖于其善于渲染、语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关键的是内中的那种情致。
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秦观的个人气质与文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
这首词没有一处用重笔,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
只有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
这春愁,既没有涉及政治,又没有涉及爱情、友谊,或者其他什么。
它其实只是写了一种生活的空虚之感。
在一个敏感文人的心里,这种空虚寂寞伴随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鹊桥仙·纤云弄巧 文翻注译赏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20页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tiáo)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语出宋玉《高唐赋》。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20页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tiáo)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语出宋玉《高唐赋》。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20页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
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
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
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
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
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
”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
“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
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
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836-837页 .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文翻注译赏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
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
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
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
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
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明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
”离忧:离别的忧思;
离人的忧伤。
唐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诗:“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多情:指钟情的人。
宋张先《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归舟:返航的船。
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 韶(sháo)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xù)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韶华:美好的时光。
常指春光。
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飞絮:飘飞的柳絮。
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
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
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
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明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
”离忧:离别的忧思;
离人的忧伤。
唐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诗:“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多情:指钟情的人。
宋张先《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归舟:返航的船。
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 韶(sháo)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xù)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
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
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韶华:美好的时光。
常指春光。
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飞絮:飘飞的柳絮。
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
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
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
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
”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
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点绛唇·桃源 文翻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 周航.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 陆林.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如梦令·春景 文翻赏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 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参考资料: 1、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 :128-129 .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
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
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
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
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
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
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
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
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
”是公允之评。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
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参考资料: 1、 惠淇源编注 .婉约词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4-85 .
纳凉 文翻注译赏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携(xié)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pàn)倚胡床。
倚胡床:坐靠胡床。
倚:坐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携(xié)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pàn)倚胡床。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倚胡床:坐靠胡床。
倚:坐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
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实自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
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倚胡床。
”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
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
在诗人看来,这也可算“最是人间佳绝处”(《睡足轩》)了。
胡床,即交椅,可躺卧。
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远离尘俗;
秦观“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处的。
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
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
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
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
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此诗以纳凉为题,诗中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绝离烦热之处。
诗人首先经过寻访,发现了这个处所的秘密,其次进行具体布置,置身其间,与外境融而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个“自清凉无汗”的世界。
宋人吕本中曾在《童蒙诗训》中评论“少游此诗闲雅严重”(《诗林广记》引),“闲雅”当指此诗词语上的特点而言,“严重”则涉及此诗严肃而郑重的内容。
它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纳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
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
但是,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原因。
秦观是一个有用世之志的诗人。
他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
这种把创作念图隐藏在诗句背后的写法,读者应着意体会。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10-611页
好事近·梦中作 文翻注译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一场春雨,给山路上增添了许多鲜花,鲜花在风中摆动,又给满山带来了盎然春色。
我走到小溪深处,无数黄鹂飞跃啼鸣。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天空中飞动的云彩在眼前干变万化宛如奔腾的龙蛇,在碧空中屈伸舒展,十分自如。
这时,我正醉卧古藤阴下,朦胧迷离,全然不知南北东西。
参考资料: 1、 钟雷.《豪放词》: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2、 杨鼎夫.《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一年级 (上册):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年:第40页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lí)千百。
黄鹂:乌名,鸣声婉转。
亦称黄莺、黄鸟。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téng)阴下,了不知南北。
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快速移行的云彩。
夭矫:屈伸自如的样子。
空碧:碧空。
了:完全,全然。
参考资料: 1、 钟雷.《豪放词》: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2、 杨鼎夫.《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一年级 (上册):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年:第40页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lí)千百。
一场春雨,给山路上增添了许多鲜花,鲜花在风中摆动,又给满山带来了盎然春色。
我走到小溪深处,无数黄鹂飞跃啼鸣。
黄鹂:乌名,鸣声婉转。
亦称黄莺、黄鸟。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téng)阴下,了不知南北。
天空中飞动的云彩在眼前干变万化宛如奔腾的龙蛇,在碧空中屈伸舒展,十分自如。
这时,我正醉卧古藤阴下,朦胧迷离,全然不知南北东西。
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快速移行的云彩。
夭矫:屈伸自如的样子。
空碧:碧空。
了:完全,全然。
参考资料: 1、 钟雷.《豪放词》: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2、 杨鼎夫.《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一年级 (上册):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年:第40页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文翻注译赏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
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
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唐宋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256 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214-215 3、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14-316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碧桃:一种观赏桃花。
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数:辈。
萦(yíng)回:盘转回旋。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不道:不奈,不堪。
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君:指花,也指双方。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唐宋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256 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214-215 3、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14-316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yíng)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
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
碧桃:一种观赏桃花。
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数:辈。
萦回:盘转回旋。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
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
不道:不奈,不堪。
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君:指花,也指双方。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唐宋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256 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214-215 3、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14-316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这首词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秦少游寓京师,有贵官延饮,出宠妓碧桃侑觞,劝酒惓惓。
少游领其意,复举觞劝碧桃。
贵官云:‘碧桃素不善饮。
’意不欲少游强之。
碧桃曰:‘今日为学士拼了一醉!
”引巨觞长饮。
少游即席赠《虞美人》词曰(略)。
合座悉恨。
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
’满座大笑。
”(《绿窗新话》卷上) 是否真有此“本事”,不得而知。
但它对理解此词的蕴意、寄托却颇有启发。
生于非地的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那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首句化用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语。
先声夺人,高雅富丽。
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啊!
又况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
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
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
“不是”二字颇耐人玩味。
诗歌理论家们常常强调中国诗词在不用系词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就,并认为这种成就正是得益于系词的缺失。
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
系词的出现,从语法角度看,它表示的只是两个词之间的等同,但当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时,它却传达出某些与这种等同相抵触的言外之意,换言之,“是”暗含了“不是”或“也许不是”,“不是”又暗含着“已经是”或“然而却是”,以其内在的歧义达到一种反讽的陈述。
“不是凡花数”越是说得斩钉截铁,越是让人感到隐含有不愿接受的现实在。
事实正是如此:“乱山深处水萦回。
”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
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
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
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
杜甫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陆游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意蕴与此略似,而此篇吟咏之深沉过之。
杜诗、陆词皆正面点出花之“无主”,而秦词只以“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妥婉出之,音情更显得低徊摇荡。
上片以花象征美人,然着笔在花。
高贵不凡之身无奈托于荒山野岭,盈盈如画只是孤独自开,洁爱自好也难禁凄凄含愁,款款妙笔传其形神兼备。
下片始转写美人。
前二句见其惜春之心。
微微春寒,细雨霏霏,这如画一枝桃花更显出脉脉含情。
然而也许女主人公的忧虑太深重了,春天宜人的风物也很快从她忧伤的目光底下滑过去,终于发出了“不道春难管”的一声伤叹。
是啊,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
它已经是“寂寞开无主”了,有何人来怜爱它呢?
到了明年此时,它是否还是“依旧笑春风”呢?
叹之、怜之、伤之。
伤春也是自伤。
即如此般芳洁光艳,终是青春难驻,年华易往!
尾末两句写惜别。
“为君沉醉又何妨。
”难得知音怜爱,却又要匆匆行别,为报所欢,拼却一醉,应是理所为然,何况更是欲借以排遣愁绪。
醉意恍惚中也许能减却几分离索的凄凉吧!
可是转念一想:“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如今一醉颜红,自然是容易的,然而,酒醒之后呢?
心爱的人儿不见了,不是更令人肠断?
不,不能沉醉,哪怕只是一起度过这短暂的离别时分也是好的啊!
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只怕”二字委婉出之。
“何妨”是为了他,“只怕”也是因为他,惜别之情深自见。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
词情亦进亦退,亦退亦进地委婉曲折地前进,每一份情感,都紧紧地跟随着它的否定:“不是凡花数”却是凡花命;
乱山深处“一枝如画”,依然无人赏识;
“轻寒细雨”,风物宜人,又恨留春不住;
为君不惜一醉颜红,又怕酒醒时候更添愁,只好任凭愁来折磨她了。
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收到了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词作在艺术表现上运用的是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花,为美人之象征,在美人身上,我们又不难看出词人自身的影子,亦花亦美人亦词人。
词人本是一位“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宋史·秦观传》)的才俊之士,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自然是满腹怀才不遇的不平。
然而在那埋没人才的社会里,这不平,向谁去诉说?
诉说又有何用?
只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
于是当词人为美人的命运深情叹咏的时候,他其实正是在寄寓身世,抒自身怀抱。
也正是词人身世之感的打入,使得此词的意义大大超越于这则“本事”。
词心所系,寄托遥深,乃是香草美人手法极其成功的运用。
全词处处紧扣,而又不着痕迹,极尽含蓄委婉之致,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读者可知,骚赋之法,“衣被辞人,非一代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香子·树绕村庄 文翻注译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
倚东风、豪兴徜(cháng)徉(yáng)。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陂塘:池塘。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yáng)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飚: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
倚东风、豪兴徜(cháng)徉(yáng)。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陂塘:池塘。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yáng)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飚: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
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
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
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
“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
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
结构方面上节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
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