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再和二首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此心一似篆烟灰,好向君王早乞骸。

何处幽人来问讯,横担竹杖过溪来。

声声慢(赋红木犀·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

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

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

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

枉学丹蕉,叶展偷染妖红。

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

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宋代诗词名作注解析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201-202页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98-199页 3、 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66-168页 4、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6-357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xián)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dì)卢(lú)飞快,弓如霹(pī)雳(lì)弦惊。

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宋代诗词名作注解析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201-202页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98-199页 3、 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66-168页 4、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6-357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xián)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dì)卢(lú)飞快,弓如霹(pī)雳(lì)弦惊。

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宋代诗词名作注解析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201-202页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98-199页 3、 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66-168页 4、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6-357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

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

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

“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

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

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

“八百里”,这里代指牛。

“麾下”,即部下。

“炙”,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

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

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

“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

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

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

蔡瑁去追赶他,当时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

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溺在水中,走不出来。

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当努力!

”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

“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

“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参考资料: 1、 邱俊鹏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579-1581 .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落日雄浑,边境上战争的烟尘涌起,秋高气爽,金兵大举进犯我领地。

看我雄壮的十万大军奋勇迎敌,江面上排列的战舰如高楼耸立。

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想当年昌顿谋杀生父,响箭上染满血迹,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

年轻时我像苏秦一样英姿飒爽,跨着战马身披貂裘为国奔走效力。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如今我一事无成人已渐老,搔着白发又经过这扬州旧地。

我已经厌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间种桔游憩。

你们二位都是东南的名流,胸藏万卷诗书前程无比。

让我尝试着为你们出谋划策:不要学李广在南山闲居射虎,去当个“富民侯”才最为相宜。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5-36 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3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

胡骑:此指金兵。

猎:借指发动战争。

组练:组甲练袍,指装备精良的军队。

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

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

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忆昔”二句: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

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射时发声。

血污:指死于非命。

《史记·匈奴传》谓匈奴头曼单于之太子冒顿作鸣镝,令左右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后从其父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随鸣镝而射头曼。

佛(bì)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借指金主完颜亮。

“季子”二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赵策》: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

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

这里指自己如季子年少时一样有一股锐气,寻求建立功业,到处奔跑貂裘积满灰尘,颜色变黑。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

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橘消愁。

倦游:倦于宦游,即厌于做官。

橘千头:(李)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

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

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襄阳耆旧传》“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

名胜:名流。

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莫射”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又据《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恩养富民也。

”这二句是感叹朝廷偃武修文,做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5-36 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3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落日雄浑,边境上战争的烟尘涌起,秋高气爽,金兵大举进犯我领地。

看我雄壮的十万大军奋勇迎敌,江面上排列的战舰如高楼耸立。

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想当年昌顿谋杀生父,响箭上染满血迹,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

年轻时我像苏秦一样英姿飒爽,跨着战马身披貂裘为国奔走效力。

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

胡骑:此指金兵。

猎:借指发动战争。

组练:组甲练袍,指装备精良的军队。

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

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

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忆昔”二句: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

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射时发声。

血污:指死于非命。

《史记·匈奴传》谓匈奴头曼单于之太子冒顿作鸣镝,令左右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后从其父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随鸣镝而射头曼。

佛(bì)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借指金主完颜亮。

“季子”二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赵策》: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

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

这里指自己如季子年少时一样有一股锐气,寻求建立功业,到处奔跑貂裘积满灰尘,颜色变黑。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如今我一事无成人已渐老,搔着白发又经过这扬州旧地。

我已经厌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间种桔游憩。

你们二位都是东南的名流,胸藏万卷诗书前程无比。

让我尝试着为你们出谋划策:不要学李广在南山闲居射虎,去当个“富民侯”才最为相宜。

“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

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橘消愁。

倦游:倦于宦游,即厌于做官。

橘千头:(李)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

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

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襄阳耆旧传》“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

名胜:名流。

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莫射”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又据《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恩养富民也。

”这二句是感叹朝廷偃武修文,做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5-36 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3

祝英台近·晚春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

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

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

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

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

钗:女子头饰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

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

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

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

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

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

钗:女子头饰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

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

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

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

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

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

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

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

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

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

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

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

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

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

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

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

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

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

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

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

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

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

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

至此,自然一转,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喝酒还未尽兴,宝剑的光芒已冲向秋夜的长空。

这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鲸饮吞海”,如巨鲸吞海似的狂饮,极具夸张力度,有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这旬是化用杜甫诗里“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现力。

  下片,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

过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

上承前面的写景,下启后面叙事抒情。

在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

陶醉只是暂时的,李白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画的美景更能勾起伤心的往事,短暂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绪。

果然,诗人想起了恨事,引发了愁绪:“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

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

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

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浇愁了。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此事一时难以说清,唯有继续饮酒消愁吧。

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

扶头酒是最厉害的酒,是最伤人的酒,也是最误事的酒。

但是酒,却能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的残酷和烦恼。

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词人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中肯,抒情真实感人。

以一种低诉哀迥的语气结尾,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77-78页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归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甘为士人所笑,总是混迹尘埃?

厌倦了官场就该急流勇退,求清闲愈早愈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

你看那秋江上,听到弓弦响,惊雁急忙躲闪,行船回头,是因为骇浪扑来。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东冈上盖起那茅屋书斋,最好是把门窗临湖开。

要划船垂钓,先种下柳树一排排;

插上稀疏的篱笆保护翠竹,但不要妨碍赏梅。

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留给我归来亲手栽。

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参考资料: 1、 刘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1-65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求仲、羊仲从之游。

”皆隐士。

后称退隐的居处为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鹤怨猿惊:表达出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

化用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至於还飈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稼轩:辛弃疾号稼轩。

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在带湖建了一所很宏大的私人别墅,在新居右侧,建了上百间的房子,左侧,开辟了“稻田泱泱”,还余下十弓的空地,“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耜之为者。

”甚:正是。

云山,农村。

意气:神态。

《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这里作志气讲。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终究,毕竟。

意倦须还:这里指退隐回家。

莼羹鲈脍:美味。

《世说新语·识鉴篇》:西晋张翰官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归。

”“秋江上”三句:比喻在官场碰壁,遭人排挤,因此避世。

庾信《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诗:“麋兴丽箭,雁落惊弦。

”骇浪,形容海浪像马受惊时的奔跑。

作者感觉到官场的奸诈险恶。

要作雁避船回的准备。

这就是回带湖的动机。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东冈:东边的小岑。

葺(qì),用茅草修复房子叫葺。

好都把:作必须统统地解。

轩:小房子。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诗:“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

”秋菊:语出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春兰:语出《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兰有春秋二种,都可以佩带。

这里写春兰,是与上边的秋菊相对。

一说这两句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表明作者自己如屈原一般志行高洁,不愿同流合污。

先生:是下人对辛弃疾的称呼。

参考资料: 1、 刘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1-65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

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

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

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

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

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蓴鲈。

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12345 共8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