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秋寄远 文翻注译赏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
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
应该有很多白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
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xiān)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
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
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
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
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孤令:即孤零。
云液满,琼(qióng)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
云液满:斟满美酒。
琼杯:玉杯。
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
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
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承别:别样看待。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xiān)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
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
应该有很多白发。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
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
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
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
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孤令:即孤零。
云液满,琼(qióng)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
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
云液满:斟满美酒。
琼杯:玉杯。
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
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
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承别:别样看待。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
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
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
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
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
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
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
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
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
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
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
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
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
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
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
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
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
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
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
“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
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
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
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
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
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
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
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
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 3、 王明辉 .辛弃疾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4 :第68页-第69页 .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文翻赏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
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
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
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
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
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
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
看吧!
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
“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
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
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
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
”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
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
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
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
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
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清平乐(呈昌父,时仆以病止酒,昌父日作诗数遍,末章及之) 文
鹧鸪天·送人 文翻注译赏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yú)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
《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
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今古,古往今来;
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yú)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
《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
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今古,古往今来;
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
《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
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
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
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
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
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
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
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
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
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
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
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文翻注译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
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
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
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梅花的香气从小径那边悠然飘来,雪花纷纷而落。
晚风浮动,晨风轻轻。
这绽放的花朵想要争夺第一分春意呢,于是早早的(先)在寒风中发枝吐蕾。
可是这一年中最早的春天已经结束了(说作者心里的春天),早早的开放,却是已经迟了呢。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
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看那开烦的花朵,也不全是冰雪晶莹的姿态呢。
有的吐蕾(未开)有的含苞(欲开),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我啊,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侮辱了这鲜艳的花朵(见上面)花呀你不要嫉恨我啊,要知道:你这一身的(浑)淡雅,高洁,又有谁相知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
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暗香”三句:写寒梅凌雪开放。
暗香:幽香,代指梅花。
北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垂垂:降落貌。
“花意”句:寒梅岁末开花,意欲争春。
“毕竟”三句:从一年的花时来看,梅花欲早反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
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未应”四句:梅花欲开未开之时,未必全是雪霜丰姿,它白里透红,犹有胭脂红色。
此用苏轼《红梅》诗意:“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脸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醉里”三句:请梅花莫恨我醉后乱语,要知道素雅太过,有谁来欣赏呢?
谤:诽谤,说坏话。
冷淡:清冷淡泊。
知:欣赏,赏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
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梅花的香气从小径那边悠然飘来,雪花纷纷而落。
晚风浮动,晨风轻轻。
这绽放的花朵想要争夺第一分春意呢,于是早早的(先)在寒风中发枝吐蕾。
可是这一年中最早的春天已经结束了(说作者心里的春天),早早的开放,却是已经迟了呢。
“暗香”三句:写寒梅凌雪开放。
暗香:幽香,代指梅花。
北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垂垂:降落貌。
“花意”句:寒梅岁末开花,意欲争春。
“毕竟”三句:从一年的花时来看,梅花欲早反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
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看那开烦的花朵,也不全是冰雪晶莹的姿态呢。
有的吐蕾(未开)有的含苞(欲开),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我啊,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侮辱了这鲜艳的花朵(见上面)花呀你不要嫉恨我啊,要知道:你这一身的(浑)淡雅,高洁,又有谁相知呢?
“未应”四句:梅花欲开未开之时,未必全是雪霜丰姿,它白里透红,犹有胭脂红色。
此用苏轼《红梅》诗意:“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脸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醉里”三句:请梅花莫恨我醉后乱语,要知道素雅太过,有谁来欣赏呢?
谤:诽谤,说坏话。
冷淡:清冷淡泊。
知:欣赏,赏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文翻注
听我尊前醉后歌。
人生亡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
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
居士。
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惯。
相伴。
也应学得老渔蓑。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请听听我在酒杯前说的这番话,离别本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果感情好的话,即使相隔千里,也会感觉很近,只是大江对岸的河山太无情了。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
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告诉建康的山和水,再也没有政治上的风波来纠缠我了。
即使不能称为鸥鸟的同伴,但是习惯了以后也能像老渔翁一样,身穿蓑衣,在江上垂钓。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 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第182页 2、 (宋)李清照著(宋)辛弃疾著. 漱玉词注[M]. 济南:齐鲁书社, 2009.04.第222-223页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等变体。
范廓之:即范开,据稼轩同时所作《醉翁操》题序,知范廓之将去临安应试。
“游建康”,当是预拟之行。
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
“听我”两句:谓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尊:同樽,酒杯。
尊,《说文》:“尊,酒器也。
”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
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suō)。
“寄语”三句:寄语建康山水,我已再无风波之虞。
石头城:《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
吴改为石头。
”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此处稼轩自称。
淳熙八年辛丑(1181),稼轩四十二岁,带湖新居落成,始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
浑:全。
风波:此指政治上的风波。
借使:即使。
鸥鸟伴:以鸥鸟为伴。
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稼轩《水调歌头·盟鸥》:“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经惯:意指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经习惯于隐居生活。
老渔蓑(suō):张志和《渔歌子》:“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蓑:指渔夫。
蓑:蓑衣。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 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第182页 2、 (宋)李清照著(宋)辛弃疾著. 漱玉词注[M]. 济南:齐鲁书社, 2009.04.第222-223页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文翻注赏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
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
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
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
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
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
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44 2、 刘畅,米清清主编.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3:第161页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
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I即雍、塞、翟三国地。
《汉书·高帝纪》:(韩信)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汉王大悦,遂听信策,部署诸将。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
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汉王遂定雍地。
……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今不见: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用抗金爱国人才。
山川满目泪沾衣: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胡尘:金人的军马扬起的尘土。
西风:秋风。
塞马:边马。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编书:《史记·留候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试:略试才能。
征西:指西去帅兴元。
草草离筵(yán):杯盘草草,表示酒席不丰盛。
旌(jīng)旗:指张仲固的随行仪仗。
江涵秋影雁初飞: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涵:沉浸。
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
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盼望车子开不动把行人留下来的意思。
带减腰围:因为思念友人,身体逐渐消瘦,腰围渐细,衣带日宽。
《古诗》“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之意。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44 2、 刘畅,米清清主编.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3:第161页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开篇词人即提到“汉中”,除了因为汉中是张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还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就主张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
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复故土,洗去被金军侵略的耻辱,所以一提到汉中,他便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
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
“追亡事,今不见”词人的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
这段历史趣事和刘邦帝业联系在一起,尽管时移世变,也没有冲淡人们美好的记忆。
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气何在?
这里词人借用唐代李峤《汾阴行》的诗句:“世事回还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借古是为了喻今,当时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
词人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怎能不使他感伤落泪呢!
“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
词人追忆刘邦充满荣光的战斗历程,无奈如今的朝堂却是一派文恬武嬉,国势衰微,萎靡不振。
大好河山看似依旧,其实早已被金军的铁骑踏遍。
看着敌骑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驰骋,像词人这般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的血性男儿,又岂能无动于衷。
下阕开头“一编书是帝王师”,用张良佐汉的故事,与篇首回应。
下句“小试”二字微讽。
既是“帝王师”,为什么不大用,而只“小试”呢?
但又是双解。
小试之后,必有大用。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随着分别时刻的临近而越来越深。
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尽吐纸上,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
“愁满旌旗”一句,言无知的旌旗也会染上他俩的别愁,写离情最独到。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当时也已经接受改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
当张仲固抵达汉中,回首思念今日为他践行的人时,辛弃疾早已离开此地,到达南昌了。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离别在即,词人满腹离愁无法化解,真希望车轮能在一夜之间生出四角,使张仲固因无法离开而多停留几日,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
分别之后,思念定会让作者变得更加消瘦。
以上两句,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成句,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
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以“车轮四角”写留别苦情,“带减腰围”写别后相思。
本篇结构颇为紧凑。
例如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其次,本篇语言也颇为精练(这包括运用古人的现成诗句)。
例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翻出新意,一扫原诗物是人非、富贵易失的消极情绪,用来描绘爱国志士目睹故国山川、热泪纵横的情景,恰到好处,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92页 2、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2页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55页
破阵子(硖石道中有怀吴子似县慰) 文
菩萨蛮·功名饱听儿童说 文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文
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
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
我愧渊明久矣,独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
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
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买山自种云树,山下劚烟莱。
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人世几舆台。
刘郎更堪笑,刚赋看花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