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人 文翻注译赏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yú)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
《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
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今古,古往今来;
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yú)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
《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
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今古,古往今来;
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
《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
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
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
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
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
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
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
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
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
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
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
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满江红·中秋寄远 文翻注译赏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
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
应该有很多白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
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xiān)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
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
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
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
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孤令:即孤零。
云液满,琼(qióng)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
云液满:斟满美酒。
琼杯:玉杯。
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
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
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承别:别样看待。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xiān)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
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
应该有很多白发。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
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
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
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
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孤令:即孤零。
云液满,琼(qióng)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
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
云液满:斟满美酒。
琼杯:玉杯。
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
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
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承别:别样看待。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
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
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
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
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
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
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
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
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
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
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
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
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
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
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
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
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
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
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
“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
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
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
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
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
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
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
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
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 3、 王明辉 .辛弃疾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4 :第68页-第69页 .
卜算子(荷花) 文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文翻赏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
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
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
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
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
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
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
看吧!
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
“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
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
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
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
”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
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
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
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
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
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菩萨蛮·功名饱听儿童说 文
清平乐(呈昌父,时仆以病止酒,昌父日作诗数遍,末章及之) 文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文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文翻注
听我尊前醉后歌。
人生亡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
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
居士。
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惯。
相伴。
也应学得老渔蓑。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请听听我在酒杯前说的这番话,离别本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果感情好的话,即使相隔千里,也会感觉很近,只是大江对岸的河山太无情了。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
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告诉建康的山和水,再也没有政治上的风波来纠缠我了。
即使不能称为鸥鸟的同伴,但是习惯了以后也能像老渔翁一样,身穿蓑衣,在江上垂钓。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 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第182页 2、 (宋)李清照著(宋)辛弃疾著. 漱玉词注[M]. 济南:齐鲁书社, 2009.04.第222-223页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等变体。
范廓之:即范开,据稼轩同时所作《醉翁操》题序,知范廓之将去临安应试。
“游建康”,当是预拟之行。
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
“听我”两句:谓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尊:同樽,酒杯。
尊,《说文》:“尊,酒器也。
”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
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suō)。
“寄语”三句:寄语建康山水,我已再无风波之虞。
石头城:《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
吴改为石头。
”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此处稼轩自称。
淳熙八年辛丑(1181),稼轩四十二岁,带湖新居落成,始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
浑:全。
风波:此指政治上的风波。
借使:即使。
鸥鸟伴:以鸥鸟为伴。
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稼轩《水调歌头·盟鸥》:“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经惯:意指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经习惯于隐居生活。
老渔蓑(suō):张志和《渔歌子》:“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蓑:指渔夫。
蓑:蓑衣。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 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第182页 2、 (宋)李清照著(宋)辛弃疾著. 漱玉词注[M]. 济南:齐鲁书社, 2009.04.第222-223页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文
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
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
我愧渊明久矣,独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
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
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买山自种云树,山下劚烟莱。
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人世几舆台。
刘郎更堪笑,刚赋看花回。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文翻注译赏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
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
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
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
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
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
你生来就志在四方。
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
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
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参考资料: 1、 邓广铬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145页 .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lún)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fǔ)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rú)事、君知否。
(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渡江天马:原指晋王室南渡,建立东晋,因晋代皇帝姓司马,故云天马,此指南宋王朝的建立。
经纶:原意为整理乱丝,引伸为处理政事,治理国家。
新亭风景: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所建。
东晋初渡江南来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饮宴。
一次,周于座中感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大家都相视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
此指南宋人们对河山废异的感慨。
夷甫:西晋宰相王衍的字。
他专尚清淡,不论政事,终致亡国。
沉陆:也说陆沉,指中原沦丧。
平戎万里:指平定中原,统一国家。
戎,指金兵。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zhòu)。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qián)坤事了,为先生寿。
山斗:泰山、北斗。
《新唐书·韩愈传》曾说韩的文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此句赞扬韩元吉的文章。
桐阴:韩元吉京师旧宅多种梧桐树,世称桐木韩家。
元吉有《桐阴旧话》记其事。
此句写其家世、生活。
绿野: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其别墅曰绿野堂。
平泉: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名平泉庄。
东山:在今浙江省上虞县。
东晋谢安寓居东山,常游赏山水,纵情歌酒。
这三句是预想韩元吉将来功成身退后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邓广铬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145页 .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lún)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fǔ)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rú)事、君知否。
(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
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
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
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
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
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渡江天马:原指晋王室南渡,建立东晋,因晋代皇帝姓司马,故云天马,此指南宋王朝的建立。
经纶:原意为整理乱丝,引伸为处理政事,治理国家。
新亭风景: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所建。
东晋初渡江南来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饮宴。
一次,周于座中感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大家都相视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
此指南宋人们对河山废异的感慨。
夷甫:西晋宰相王衍的字。
他专尚清淡,不论政事,终致亡国。
沉陆:也说陆沉,指中原沦丧。
平戎万里:指平定中原,统一国家。
戎,指金兵。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zhòu)。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qián)坤事了,为先生寿。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
你生来就志在四方。
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
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
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山斗:泰山、北斗。
《新唐书·韩愈传》曾说韩的文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此句赞扬韩元吉的文章。
桐阴:韩元吉京师旧宅多种梧桐树,世称桐木韩家。
元吉有《桐阴旧话》记其事。
此句写其家世、生活。
绿野: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其别墅曰绿野堂。
平泉: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名平泉庄。
东山:在今浙江省上虞县。
东晋谢安寓居东山,常游赏山水,纵情歌酒。
这三句是预想韩元吉将来功成身退后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邓广铬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145页 .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
《晋书》卷六《元帝纪》载: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做了皇帝。
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此借指宋高宗南渡。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缕。
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
王安石《祭范颍州文》:“盖公之才,犹不尽试。
肆其经纶,功孰与计?
”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整顿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政腐败。
此二句为全篇之冒,后面的议论抒情全由此而发。
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
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
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
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
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
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
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
继指责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谈误国:“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曾任宰相。
“衍将死,顾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王衍)。
后桓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
这里借桓温对王夷甫的批评,斥责南宋当权者使中原沦陷,不思恢复。
通过上述种种有力的议论,于是指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泛称之一。
这里指金人。
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提出“平戎万里”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对国事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鲁金波 .治国诗词殷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