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压架年来雪作堆。

珍丛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

多情蜂蝶早飞来。

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脱却儒冠着羽衣。

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

回头只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暮江寒碧萦长路。

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

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

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

情多醉似醒。

满江红(刘知郡生朝)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

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鹧鸪天(江槛)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暮雨朝云不自怜。

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

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水口行舟二首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船篷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扁舟:小船。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试:尝试。卷(juǎn):翻开。绿树多:一作“绿水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层峦:重叠的山岭。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鶗鴃: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扁舟:小船。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船篷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试:尝试。卷(juǎn):翻开。绿树多:一作“绿水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层峦:重叠的山岭。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鶗鴃: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诗,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起笔从未睡前写起。诗人乘着一只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头,观望着夜景。船儿顶风冒雨前进着,天黑,什么也见不着了,他回到船舱睡,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雨一蓑”,很鲜明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行走时诗人的形态,大有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襟怀大度。同时,诗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现出对山水的迷恋,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写满江风浪,换个角度,改用揣测语气。又以“夜如何”之“夜”与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见诗人这时已不在船头,已经进舱睡觉。他在舱中,耳听风浪之声,因而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这一问,又点出入睡后风浪又加大了许多。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看似不接,实际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接写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这一心情,从“依旧”二字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遥呼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   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我们还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   第二首写青山绿水,小舟啼鹃,是第一首的延续。诗人在上首着重表现对青山绿树的赏鉴依恋之情,这首便从两岸青山切入。第一句描绘山的青,峰峦重叠,生机勃勃。“郁郁”二字写树,但只通过树阴的浓郁来表达树的茂密,避免了质直的描写。次句承上句“层峦”而来,引出江水,表明自己是乘舟在水中航行,写得很轻灵。“去无声”三字很值得玩味一番。首先使人想到舟船航行在水中悄无声息,又使人想到江水平静地流淌,悄无声息,还使人想到两岸的群山密林,也都悄无声息,诗人便被这寂静的世界所深深地陶醉了。通过前两句,呈现了一派和穆恬淡的世界,与第一首所写的满江风浪、漫天雨丝成鲜明对比,使人有置身画中的感觉,分外赏心悦目。   下半以问句作过渡,导景入情,接得很密,转得很稳。诗人面对着青山绿水,赏玩不尽,忽然一只小船闯入他的视线,冲破濛濛烟水,飘然远飏,打破了眼前的岑寂。这船引发了他的遐想,他不禁设问:那是谁的船?它要往何方?从这一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已由对景物的热爱,转而羡慕起住在这里的人,从而勾起了他的羁旅情怀。由此,诗在末尾抒情,但竭力荡开,纯用景语作暗示,说两面山中传来了阵阵杜鹃的啼声。这样的表达十分含蓄,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他写杜鹃啼鸣,正是寄托自己离乡背井的愁思,但出语仍是那么的清绝,令人击节。   全诗前后两半的对比色彩很明显,前两句写静,山水寂寞,绿树葱翠;后两句写动,小舟冲破烟波,杜鹃应答酬和。这样描写景色,正隐示了诗人心情从恬静到激动的过程,使诗不是如一般的写景诗单独地停留在写景上。朱熹的诗就是如此,凡要表现一个内容,总要捎带上一些该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说出来。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7-43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2-255

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

好处金章不换。

忆秦娥·云垂幕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云垂幕。

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

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

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

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12345 共6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