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

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1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6

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àn)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伫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伫,久立。

危楼,高楼。

望极:极目远望。

黯黯: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会:理解。

阑:同“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与"对"意同。

强乐:勉强欢笑。

强,勉强。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消得:值得。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1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6

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àn)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

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伫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伫,久立。

危楼,高楼。

望极:极目远望。

黯黯: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会:理解。

阑:同“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与"对"意同。

强乐:勉强欢笑。

强,勉强。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消得:值得。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1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6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

“春愁”,又点明了时令。

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

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

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

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

“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

“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

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

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

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28-330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3-194页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3-45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zhòu)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x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3-194页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3-45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zhòu)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x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3-194页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3-45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

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

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

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不得不别的情景。

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别后思念的预想。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

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

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

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

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

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

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

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7-21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93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

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归云:飘逝的云彩。

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

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

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

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

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7-21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93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

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

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归云:飘逝的云彩。

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

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

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

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

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7-21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93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

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

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

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

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

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

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

从这种表现来判断,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

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

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

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

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

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

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

而且秋蝉之嘶鸣更独具一种凄凉之致。

《古诗十九首》云“秋蝉鸣树间”,曹植《赠白马王彪》去“寒蝉鸣我侧”,便都表现有一种时节变易、萧瑟惊秋的哀感。

柳永则更在蝉嘶之上,还加上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心情的缭乱纷纭。

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所以乃弥见其树之“高”也。

  下面的“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夕阳鸟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岛外”,非是。

长安道上不可能有“岛”。

至于作“鸟外”,则足可以表现郊原之寥阔无垠。

昔杜牧有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飞鸟之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故曰“夕阳鸟外”也。

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故又曰“秋风原上”,此景此情,读之如在眼前。

然则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词人,难有所归往之处。

故继之乃曰“目断四天垂”,则天之苍苍,野之茫茫,词人乃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矣。

以上前半阕是词人自写其当时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自外界之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下阕,开始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与欢乐也已经不可复得。

首先“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便已经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象喻。

盖天下之事物其变化无常一逝不返者,实以“云”之形象最为明显。

故陶渊明《咏贫士》第一首便曾以“云”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词,亦有“去似朝云无觅处”之语,而柳永此句“归云一去无踪迹”七字,所表现的长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样的效果。

不过其所托喻的主旨则各有不同。

关于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象喻,此处不暇详论。

至于柳永词此句之喻托,则其口气实与下句之“何处是前期”直接贯注。

所谓“前期”者,可以有两种提示:一则是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则可以指旧日的欢爱约期。

总之”期”字乃是一种愿望和期待,对于柳永而言,他可以说正是一个在两种期待和愿望上,都已经同样落空了的不幸人物。

  于是下面三句乃直写自己当时的寂寥落寞,曰“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早年失意之时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狎玩之意兴,既已经冷落荒疏,而当日与他在一起歌酒流连的“狂朋怪侣”也都已老大凋零。

志意无成,年华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时”的悲哀与叹息。

这一句的“少年时”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时”。

本来“去年时’三字也未尝不好,盖人当老去之时,其意兴与健康之衰损,往往会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

故此句如作“去年时”,其悲慨亦复极深。

不过,如果就此词前面之“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诸句来看,则其所追怀眷念的,似乎原当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则承以“不似少年时”,便似乎更为气脉贯注,也更富于伤今感昔的慨叹。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

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

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

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

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

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

择术不可不慎。

”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345-348 .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小睡之后,就因薄被而被冻醒,突然觉有种难以名状的离别滋味涌上心头。

辗转反侧地细数着寒夜里那敲更声次,起来了又重新睡下,反复折腾终究不能入睡,一夜如同一年那样漫长。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也曾打算勒马再返回,无奈,为了生计功名已动身上路,又怎么能就这样无功而回呢?

千万次的思念,总是想尽多种方法加以开导解释,最后只能就这样寂寞无聊地不了了之。

我将一生一世地把你系在我心上,却辜负了你那流不尽的伤心泪!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柳永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519-520 . 2、 薛瑞生 .柳永词选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35-36 .

薄衾(qīn)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gēng),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薄衾:薄薄的被子。

小枕:稍稍就枕。

乍觉:突然觉得。

展转:同“辗转”,翻来覆去数寒更:因睡不着而数着寒夜的更点。

古时自黄昏至拂晓,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时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

每更又分为五点,更则击鼓,点则击锣,用以报时。

也拟待、却回征辔(pèi);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nèn)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拟待:打算。

征辔:远行之马的缰绳,代指远行的马。

争奈:怎奈。

行计:出行的打算。

只恁:只是这样。

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柳永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519-520 . 2、 薛瑞生 .柳永词选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35-36 .

薄衾(qīn)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gēng),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小睡之后,就因薄被而被冻醒,突然觉有种难以名状的离别滋味涌上心头。

辗转反侧地细数着寒夜里那敲更声次,起来了又重新睡下,反复折腾终究不能入睡,一夜如同一年那样漫长。

薄衾:薄薄的被子。

小枕:稍稍就枕。

乍觉:突然觉得。

展转:同“辗转”,翻来覆去数寒更:因睡不着而数着寒夜的更点。

古时自黄昏至拂晓,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时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

每更又分为五点,更则击鼓,点则击锣,用以报时。

也拟待、却回征辔(pèi);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nèn)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也曾打算勒马再返回,无奈,为了生计功名已动身上路,又怎么能就这样无功而回呢?

千万次的思念,总是想尽多种方法加以开导解释,最后只能就这样寂寞无聊地不了了之。

我将一生一世地把你系在我心上,却辜负了你那流不尽的伤心泪!

拟待:打算。

征辔:远行之马的缰绳,代指远行的马。

争奈:怎奈。

行计:出行的打算。

只恁:只是这样。

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柳永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519-520 . 2、 薛瑞生 .柳永词选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35-36 .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这首《忆帝京》是柳永抒写离别相思的系列词作之一。

这首词纯用口语白描来表现男女双方的内心感受,艺术表现手法新颖别致。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较有特色的一首。

  起句写初秋天气逐渐凉了。

“薄衾”,是由于天气虽凉却还没有冷;

从“小枕”看,词中人此时还拥衾独卧,于是“乍觉别离滋味”。

“乍觉”,是初觉,刚觉,由于被某种事物触动,一下引起了感情的波澜。

接下来作者将“别离滋味”作了具体的描述:“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空床展转,夜不能寐;

希望睡去,是由于梦中也许还可以解愁。

默默地计算着更次,可是仍不能入睡,起床后,又躺下来。

  区区数笔把相思者床头展转腾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了。

“毕竟不成眠”,是对前两句含意的补充。

“毕竟”两字有终于、到底、无论如何等意思。

接着“一夜长如岁”一句巧妙地化用了《诗径·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意,但语句更为凝炼,感情更为深沉。

这几句把“别离滋味”如话家常一样摊现开来,质朴无华的词句里,蕴含着炽烈的生活热情。

  词的下片转而写游子思归,表现了游子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复杂的内心体验。

“也拟待、却回征辔”,至此可以知道,这位薄衾小枕不成眠的人,离开他所爱的人没有多久,可能是早晨才分手,便为“别离滋味”所苦了。

此刻当他无论如何都难遣离情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涌起另一个念头:唉,不如掉转马头回去吧。

“也拟待”,这是万般无奈后的心理活动。

可是,“又争奈、已成行计”意思是说,已经踏上征程,又怎么能再返回原地呢?

归又归不得,行又不愿行,结果仍只好“万种思量,多方开解”,但出路自然找不到,便只能“寂寞厌厌地”,百无聊赖地过下去了。

最后两句“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包含着多么沉挚的感情:我对你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但看来事情只能如此,也只应如此,虽如此,却仍不能相见,那么必然是“负你千行泪”了。

这一句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全词彼此相思的意脉,突出了以“我”为中心的怀人主旨。

  这首词“细密而妥溜”(刘熙载《艺概》),纯用口语,流畅自然,委婉曲折地表达抒情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情爱,思想和艺术都比较成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柳永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519-520 . 2、 曾大兴 .柳永和他的词 .广州市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 :314 . 3、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市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8月第1版 :370-371 .

雪梅香·景萧索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

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在景色萧索的秋天里,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万里晴空。

俯瞰四野,苍凉的大地深深的触动了我悲秋的情怀,这和当年宋玉因悲秋而写《九辩》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吧。

秋天的渔市是那样冷落寂寥碧烟袅袅;

水村残存的叶子在风霜中猎猎发红。

楚天分外辽阔一望无际,江水浸泡着尚未落尽的夕阳,浪打浪波涛翻滚。

临风。

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凭栏临风,我想起来远方的佳人,离别的时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满面,久锁双眉了吧。

可惜当初,我们突然匆匆别离,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

当初种种的美好情态,万般的和睦欢乐如今形同流水落花东飘西散,遥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

难耐此恨无穷无尽,绵绵的相思萦绕在心间,我愿把这份相思托付给远行的大雁。

参考资料: 1、 罗立刚编注 .恋上古诗词书系 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05 :第5页 . 2、 丁华民,孟玉婷主编,文豪书系 范仲淹 柳永 周邦彦 陆游 李清照 第十七卷,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3,第29页

蝶恋花·凤栖梧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蜀锦地衣丝步障。

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

玉砌雕阑新月上。

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

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

鸳鸯绣被翻红浪。

玉女摇仙佩·佳人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关。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双关 一作:双美)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这美丽的人儿是徐飞琼身边的女伴,偶然离开了居住的天宫,流落人间,久久没有返回神仙的行列。

随意的梳妆打扮,寻常的言语,却因为天生难自弃的姝丽,身边的女子都花容失色,无心争艳。

想要把伊人比作珍贵的花朵,又害怕旁人笑话我,如此美丽的女子想要用花来形容,谈何容易?

仔细想想,数不尽的奇花异草,都只是深红浅白的单调颜色而已。

千种娇媚,万种风情,怎么比得上这眼前的女子,集各种世间的美丽于一身,万分宠爱,万分艳羡。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关。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双关 一作:双美)须知在华丽的堂舍,美人的绣阁之中,又有佳人在明月清风中相伴,怎忍把好时光轻易的抛弃。

从古到今,难得才子佳人在盛壮之年双美遇合。

就这样亲热的依偎着,也未抵得爱我材艺之情更深。

愿你心地纯美,我也枕前言下,表达我深深的爱意。

让我俩盟誓,今生永不分开。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柳永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第3-5页 . 2、 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叶嘉莹,母庚才 .柳永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5 :4-8 . 3、 立夏 .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的浅斟低唱 :重庆出版社 ,2013 :137-144 . 4、 张惠民,张进 .柳永词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2-4 .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这美丽的人儿是徐飞琼身边的女伴,偶然离开了居住的天宫,流落人间,久久没有返回神仙的行列。

随意的梳妆打扮,寻常的言语,却因为天生难自弃的姝丽,身边的女子都花容失色,无心争艳。

想要把伊人比作珍贵的花朵,又害怕旁人笑话我,如此美丽的女子想要用花来形容,谈何容易?

仔细想想,数不尽的奇花异草,都只是深红浅白的单调颜色而已。

千种娇媚,万种风情,怎么比得上这眼前的女子,集各种世间的美丽于一身,万分宠爱,万分艳羡。

琼伴侣:与神仙为侣。

飞琼,即许飞琼,传说中的仙女,西王母侍女。

《汉武内传》:“王母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

”故宋词中多以喻歌舞吹奏的女子。

李演《南乡子·夜宴燕子楼》:“天上许飞琼,吹下蓉笙染玉尘。

”珠宫:用珠宝装饰的宫殿。

指仙人之居所。

行缀:指舞队行列。

缀,连结。

宋洪迈《夷坚丙志·桃源图》:“其押案节奏,舞蹈行缀,皆中音会。

”取次梳妆:随意打扮。

取次,犹草草,任意随便。

这里的“取次”与下文之“寻常”对举,都是不刻意的意思。

几多:多少。

姝丽:美丽。

葩:花。

卉:草的总称。

争如:怎如。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争,犹怎也。

”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关。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双关 一作:双美)须知在华丽的堂舍,美人的绣阁之中,又有佳人在明月清风中相伴,怎忍把好时光轻易的抛弃。

从古到今,难得才子佳人在盛壮之年双美遇合。

就这样亲热的依偎着,也未抵得爱我材艺之情更深。

愿你心地纯美,我也枕前言下,表达我深深的爱意。

让我俩盟誓,今生永不分开。

忍:不忍,怎忍。

此句为问句。

当年:正值盛年。

恁:如此,这样。

未消得:消不得,禁受不起。

消,犹禁也。

怜:爱。

奶奶:古代对女主人的称呼。

兰心蕙性:喻女性幽静高雅的品格。

断不:决不。

孤:辜负。

鸳被:即鸳鸯被,又称合欢被,特指夫妻合用的被子。

唐刘希夷《晚春》:“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柳永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第3-5页 . 2、 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叶嘉莹,母庚才 .柳永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5 :4-8 . 3、 立夏 .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的浅斟低唱 :重庆出版社 ,2013 :137-144 . 4、 张惠民,张进 .柳永词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2-4 .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关。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双关 一作:双美)   此词题作“佳人”,叙写的对象是一美貌女子。

  《玉女摇仙佩·佳人》这首词开篇即凌空飞来一句“飞琼伴侣,偶别珠官,未返神仙行缀”,凝神细思,原来是以“飞琼伴侣”喻指这位女子。

仙女许飞琼曾为西王母“鼓震灵之簧”(《汉武内传》),作为她的女伴,这个女子自然也非同凡响了。

更何况她是“偶别”仙宫,来到人间,再没有回到仙界去。

如果说第一韵写了这位女子的超凡,下面的一韵则写了她的脱俗:随随便便地装束,寻寻常常地言语,便清丽过人,美艳超群。

其超脱凡俗处,真不可以常人之心思之也。

  人们常喜欢用名花喻美女,“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温庭筠《浣溪沙》其三),“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韦庄《女冠子》其二),“腰如纫柳脸如莲“(顾夐《荷叶杯》其七)……但柳永这首词“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几句,真是大畏唐突,尤见温存,又可悟翻旧为新之法。

在词人的眼中,“奇葩艳卉”也不过是或红得浓重、或白得浅淡而已,哪里赶得上她如此多情,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艳娶质。

词句明白如话却凭空出奇,突破了自古以名花喻美人的俗意。

  从叙写的情事看,这首词的女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位风尘女子,但词人将她写得那样脱俗,那样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正体现了柳永创作思想中闪光的一面,那就是把妓女当作人,把妓女当作倾诉衷情的对象。

这种思想,在词的下阕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从内容方面说,下阕主要写“我”与“佳人”的恩爱深情。

就写法而言,下阕多有小的开合,又时而宕开一层,写情一步深似一步。

  过片由“须信”领起,写良宵美景,不忍“把光阴轻弃”,一韵中三句间形成小的开合。

接下来又宕开一层,写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有盛年相依相伴,故以“且恁相偎依”一句收住了这一层意思。

既而笔致又深一层,点出了佳人所看重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我”的“多才多艺”。

最后又有枕下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一个“断不”,语气决绝,以之收煞全词,产生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效果。

  柳永在这首词中提出了一种进步的爱情观,即“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

作为一种新兴的、有进步色彩的社会意识,这种爱情模式冲破了封建的门第观念,冲破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婚姻制度,对后世阐生了很大的影响。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和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所表现出的“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题思想,就是对这种爱情观的进一步阐发。

而柳永的首倡之功,则是不可磨灭的。

至于词中“愿奶奶……”这样的俚俗之语,历代评者多毁疵之,但就全词来看,此乃小瑕,不足以掩大瑜也。

  清人沈谦认为将美女比作鲜花,已是陈腐老套,俗而又俗了。

比喻的生命在新在活,在于出人寻常意想之外。

“翻旧为新”,其实突出的还是一个“活”字。

太白“云”、“花”并举,且反过来说,活了。

屯田则推倒了说:若是以花来比此女,会惹人嗤笑,其实花也无法与她相比,她占尽人间之美,在她面前,“深红浅白”的花免不了也相形见绌了。

词的上片只是写美人之风情万种,“千娇百媚”。

她从仙女的舞队中走了出来,仿佛是来领略人世间的好天良夜,“皓月清风”。

下阕则突出“我”的多才多艺,佳人合该配才子,写得深情款款,温存不尽。

词以鸳梦好合作结,但梦只是梦,故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中,亦含无尽的怅惘。

后世词论家针对“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数句,以为其“轻薄”,甚至是“秽亵”。

其实这里虽写得略嫌刻露,然下阕以“须信”领起,完全是想象之词,况且柳词往往是由歌女们被之以管弦,故不刻意避俗。

倘金圣叹评此词,想来非但不会指责,甚或以为是自然而然,文势之趋也。

更甚或以为病诟者冬烘,头巾气太重亦未可知。

全篇体现出柳词善于铺叙,流利婉转的词风,纡徐取势,迷离缥缈,令人含味不尽。

最是“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数句,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举重若轻,笔墨简约,词家匠意文心,正须从此等细微处观之。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柳永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第3-5页 . 2、 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叶嘉莹,母庚才 .柳永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5 :4-8 .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

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

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

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等人.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第64页

参差烟树灞(bà)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cuì)楚宫腰。

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风物:风俗。

楚宫腰:以楚腰喻柳。

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héng)皋(gāo)。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ráo)。

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蘅即杜蘅。

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等人.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第64页

参差烟树灞(bà)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cuì)楚宫腰。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

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

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风物:风俗。

楚宫腰:以楚腰喻柳。

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héng)皋(gāo)。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ráo)。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

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蘅即杜蘅。

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等人.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第64页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

“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

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

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

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

“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

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

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

“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

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

“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

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

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

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

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

“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

“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

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

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

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

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

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

“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

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

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

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

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

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

“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

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

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

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

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

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

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

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

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

家乡在何处。

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

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

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08 :第93页 . 2、 (清)上彊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 ,2012.05, :第57页 .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稍觉:渐渐感觉到。

拾翠:拾,拾取。

翠,翡翠鸟的羽毛。

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

蒹葭(jiānjiā):芦苇。

画桡(ráo):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

羁(ji)族: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

樯:桅杆。

乡关:故乡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

孤;

少。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08 :第93页 . 2、 (清)上彊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 ,2012.05, :第57页 .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

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

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

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

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

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

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稍觉:渐渐感觉到。

拾翠:拾,拾取。

翠,翡翠鸟的羽毛。

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

蒹葭(jiānjiā):芦苇。

画桡(ráo):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

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

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

家乡在何处。

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

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

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

羁(ji)族: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

樯:桅杆。

乡关:故乡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

孤;

少。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08 :第93页 . 2、 (清)上彊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 ,2012.05, :第57页 .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上片写景。

先从远处着笔。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上阕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发端“远岸收残雨”,句中词序颠倒实即“残雨收”:意谓远远的江岸一带,雨点疏疏稀稀的快停止了。

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则可推断出这场雨下了很长时间。

孤舟因雨不能行驶,词人此时蜗居小舟,孤寂无依更可知,这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和心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了。

紧接着,“雨残稍觉江灭暮”,一幅以江天为背景的寥阔画面,那是淡淡的水墨画,雨快停止,而天空开始黑下来了。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转换了另一个画面,诗人将视线从远岸收向较近的汀洲上。

拾翠佳人,就是指在河边拾香草的女子。

鸥鹭成双,词人却孤独寂寞地处在小舟之中。

这一对照,就更显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汀洲之上,有鸥鹭以之为家,但拾翠者早已归去,虚拟作陪,更以“双双”形容“鸥鹭”,便觉景中有情。

时间在流逝,天渐渐更黑了,随着诗人视线的变动,又展现出另一幅画面。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望几点”句,时间由日暮转向夜晚。

诗人放眼望去,只见芦苇荡里,隐隐约约闪动着渔船上的灯火,一点又一点。

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这是远处所见。

“停画桡”句,就是描绘自己所处之地,附近所闻。

“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

“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又似虚写。

此二句将船家对路途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隐约可见的江村勾勒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这是诗人耳中所闻,船停止了划桨,两个舟子在谈话:他们指着远方的前村烟树朦胧处,说今夜的行程就去那里。

后一句词序颠倒且有省略,意谓(舟子)遥指前村烟树,道今夜去程(是那边):这是词的特殊语言。

行文至此,从拾翠人回、鸥鹭双双立、渔人点点灯火归家、直至两舟子语今夜远村去程,无不触动诗人敏感的心,故下片自然地引出抒情。

  下阕由今夜的去程而思至长年漂泊的艰苦。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

”过片“游宦成羁旅”,正面倾吐出旅愁,点明本词主旨:“短樯吟倚闲凝伫”,又是词序颠倒,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

这句是诗人的立足点,原来上片诗人那些所见所闻,都是从“凝伫”而得。

它起着总上启下的作用。

  “万水千山迷远近。

想乡关何处?

”“万水”两句,由“凝伫”转来,由于长久远眺,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

句渲染出一片万水千山茫茫无际的景色,后句点明诗人的乡愁。

“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

崔颢《黄鹤楼》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句正是语近意通。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而加以发挥。

“风亭”七字,回忆过往,嗟叹今夕。

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现在只有孤舟一人,乡情郁郁,而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意谓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就把它们辜负了。

想到这里,诗人离愁更浓,故接着唱出全词的最强音。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刚断肠”以下,紧接上文。

乡思正浓,归日无期,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

杜宇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

人不能归,而杜宇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

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侧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深意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浸人心腑。

参考资料: 1、 钱鸿英著 .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第176页 . 2、 姜钧编 .宋词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 ,2012.05 :第22页 .

甘草子·秋暮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秋天的一个傍晚,大雨瓢泼.乱打着池塘衰败的荷花,颗颗雨珠如珍珠般晶莹。

雨过风停,明月升空.鸳鸯浦空寂冷彻。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她独自凭栏凝望,忧愁无侣而独宿。

孤眠冷清煎熬着她的心。

她站在鸟笼旁逗弄鹦鹉,向它诉说着对郎君的无限思念。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7 2、 款款编著.词三百:学苑出版社,1995:30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暮:傍晚 将近衰:衰落,衰败。

衰荷:将败的荷花。

真珠雨:像珍珠样的雨珠。

月华:月光,月光照射到云层上,呈现在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

生:产生、出现。

彻:程度极深,透的意思。

鸳鸯浦:地名,水池边。

这里是虚写。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如浦口等。

此指水塘。

鸳鸯浦:鸳鸯栖息的水滨。

比喻美色荟萃之所。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凭阑:靠着栏杆,“阑”通“栏”。

奈:奈何,怎么办。

单栖:孤寂的停留。

独宿。

情绪:情感。

却:表示转折。

傍:靠近。

共:在一起。

念:道白,说。

粉郎:何晏,三国魏玄学家。

字平叔。

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

汉大将军何进之孙。

曹操纳晏母为妾,晏被收养,为操所宠爱。

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美姿仪而绝白”,喜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

在这里指所思之人。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7 2、 款款编著.词三百:学苑出版社,1995:30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这首《甘草子》是一篇绝妙的闺情词,属小令词。

  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

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何况“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紧接着,以顶针格写出“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两句。

词连而境移,可见女主人公池上阑边移时未去,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霁月升。

雨来时池上已无鸳鸯,“冷彻鸳鸯浦”即有冷漠空寂感,不仅是雨后天气转冷而已,这对女主人公之所以愁闷是一有力的暗示。

  过片“池上凭阑愁无侣”一句收束上意,点明愁因。

“奈此个、单栖情绪”则推进一层,写孤眠之苦,场景也由池上转入屋内。

此词妙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仕女图。

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

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因鸟语之戏不过是自我安慰,又岂能真正遗志空虚。

  《金粟词话》云:“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

”是说柳永此词的尾句,类花间派,语辞艳丽,各是异彩,如“真珠”、“月华”、“鸳鸯”、“金笼”、“鹦鹉”等皆具辞彩。

然不同的是环境的华美不能掩盖人物心境的空虚,这样写恰有反衬的妙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