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1-95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1-95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1-95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

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

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

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

是乐工?

是歌妓?

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更多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向天横:直插天空。

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因:依据。

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

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

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殷岩泉”即“岩泉殷”。

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扉,门扇。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

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

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

摧眉,即低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向天横:直插天空。

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因:依据。

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

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

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殷岩泉”即“岩泉殷”。

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扉,门扇。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

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

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

摧眉,即低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

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

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

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

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

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

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

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

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参考资料: 1、 乔象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6-298

清平调·其一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

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

三句以仙女比贵妃;

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路难三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更多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那不合我心意。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发迹之前被淮阴市井之徒讥笑,贾谊才能超群遭汉朝公卿妒忌。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君不见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为君主效力。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隐于荒草之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行路难,归去来!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箸:筷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lì)。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白狗:一作“白雉”。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yè)裾(jū)王门不称情。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jiǎ)生。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折节:一作“折腰”。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yíng)蔓(màn)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萦:回旋缠绕。蔓草:是一种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行路难,归去来!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自古贤达人: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华亭鹤唳(lì)讵(jù)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君不见吴中张翰(hàn)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箸:筷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lì)。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白狗:一作“白雉”。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yè)裾(jū)王门不称情。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那不合我心意。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jiǎ)生。韩信发迹之前被淮阴市井之徒讥笑,贾谊才能超群遭汉朝公卿妒忌。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君不见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折节:一作“折腰”。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为君主效力。 昭王白骨萦(yíng)蔓(màn)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隐于荒草之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萦:回旋缠绕。蔓草:是一种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行路难,归去来!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自古贤达人: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华亭鹤唳(lì)讵(jù)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君不见吴中张翰(hàn)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时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其三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第1525页 3、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8-231

塞下曲六首·其一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

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3-244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6-139

秋夜独坐怀故山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

天书访江海,云卧起咸京。

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

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

但奉紫霄顾,非邀青史名。

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

拙薄遂疏绝,归闲事耦耕。

顾无苍生望,空爱紫芝荣。

寥落暝霞色,微茫旧壑情。

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

赠别郑判官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

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

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

二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从军行·其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 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 一作:一水)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5-146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江:长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lù)洲。

(二水 一作:一水)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5-146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江:长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lù)洲。

(二水 一作:一水)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5-146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 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

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

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8-340

忆秦娥·箫声咽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

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è)。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

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

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è)。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

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

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

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

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

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

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

”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

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

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

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

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

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

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

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

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

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

《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

”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

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

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

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

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

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

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

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

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

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

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

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

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

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

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

”(《花间集跋》)。

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

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

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

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8页

678910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