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子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林卧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臼中西山药,袖里淮南方。

唯爱隐几时,独游无何乡。

灭胡曲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宿铁关西馆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

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

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

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

“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

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

“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

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

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

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

“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心”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

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

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

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

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蔷。

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心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1-193

题苜蓿峰寄家人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

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春兴戏题赠李侯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作无名氏诗,一作李白诗)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峥嵘丞相府,清切凤凰池。

羡尔瑶台鹤,高栖琼树枝。

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

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

珍禽在罗网,微命若游丝。

愿托周南羽,相衔溪水湄。

高冠谷口招郑鄠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

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

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31-332页
678910 共3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