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文
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
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
微物岂足观,汝独观不倦。
牵牛与葵蓼,采摘入诗卷。
吾闻东山傅,置酒携燕婉。
富贵未能忘,声色聊自遣。
汝今又不然,时节看瓜蔓。
怀宝自足珍,艺兰那计畹。
吾归于汝处,慎勿嗟岁晚。
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
春阳一已敷,妍丑各自矜。
蒲萄虽满架,困倒不能任。
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
葵花虽粲粲,蒂浅不胜簪。
丛蓼晚可喜,轻红随秋深。
物生感时节,此理等废兴。
飘零不自由,盛亦......更多
徐熙杏花 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文翻注译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文翻注译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 一作:断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0-71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245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0-71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245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0-71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245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 一作:断肠)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
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
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
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
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
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
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
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
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
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
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凉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
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
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
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
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
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
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
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
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
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
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
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
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
他说:“孩子们真傻!
”苏夫人说:“你才傻。
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
好了。
我给弄点儿酒喝吧。
”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
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
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
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
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
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
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浴乎沂,风乎舞雩”。
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
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
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
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
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
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
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然而,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声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予了我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
这就是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
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诠释,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祭奠: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
……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
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
……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
……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
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
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
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
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
这样长的等待。
十二年了。
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
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悲伤没有用。
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
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
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
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
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
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93-694 .
前赤壁赋 文翻赏
屈原塔 文翻注译赏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
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
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精魂:精神魂魄。
至今沧(cāng)江上,投饭救饥渴。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就死:赴死。
就,即也。
世俗安得知,眷(juàn)眷不忍决。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 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
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精魂:精神魂魄。
至今沧(cāng)江上,投饭救饥渴。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就死:赴死。
就,即也。
世俗安得知,眷(juàn)眷不忍决。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
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 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
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
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影 文翻注译赏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
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
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
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
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
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
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
“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
“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
“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
“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
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
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文翻注译赏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化用其意。
不用诉离觞(shāng),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duò)泪羊公却姓杨。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化用其意。
不用诉离觞(shāng),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duò)泪羊公却姓杨。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
此词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
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
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
"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
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
“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
”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
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
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
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
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宦海沉浮,身不由己。
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
“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富人之子 文翻注译赏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
”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累:积攒、拥有。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hé)能克其家?”克:胜任。
曷﹕何,怎能。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恃:依靠,指具有。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妄言:乱说,造谣。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以:从。
其父愀(qiǎo)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
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
累:积攒、拥有。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hé)能克其家?”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克:胜任。
曷﹕何,怎能。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恃:依靠,指具有。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
”妄言:乱说,造谣。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以:从。
其父愀(qiǎo)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
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