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

“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词人当年已56岁,又久历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说是“衰容”,想来是极为吻合的。

彼此倾谈时,词人还发现,对方“语音犹自带吴依”。

结穴二句写“席上”的情事:“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这里化用杜甫写乱离中与亲人偶然重聚时深微感情的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来表现这次重逢时的迷惘心态,从而深化了与老友间的交谊。

  这首词真实地表露了词人当时“量移”后的心境。

“量移”,虽未能彻底平反昭雪,但已显现出宽赦之君恩。

所以,词人先以李白受谗自喻,后以杜甫乱中幸得生还相譬,其用事贴切,暗与自己实际遭遇相合。

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广阔的内容,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愤。

使人读之浮想联翩,为之凄然。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1-1122页 2、 熊朝东著,明月几时有: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第186页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参考资料: 1、 苏轼.东坡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 2、 李晔 著.唐宋婉约词 常见词牌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495 3、 于培杰 孙言诚 注译.《苏东坡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6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luó)髻(jì)。

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pàn)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真个:真的,的确。

个,助词。

拚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苏轼.东坡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 2、 李晔 著.唐宋婉约词 常见词牌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495 3、 于培杰 孙言诚 注译.《苏东坡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6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luó)髻(jì)。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pàn)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真个:真的,的确。

个,助词。

拚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苏轼.东坡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 2、 李晔 著.唐宋婉约词 常见词牌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495 3、 于培杰 孙言诚 注译.《苏东坡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6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

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

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

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 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

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

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戴俊安 编 .《苏轼诗词选注》:东坡诗社, 2003 5:2

东坡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

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

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

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

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

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

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

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

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

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

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

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

”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

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

”《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

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

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

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

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参考资料: 1、 王步.《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115-116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95-96 .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薰:香草名。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95-96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 ”,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8页

虞美人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持杯摇劝天边月。

愿月圆无缺。

持杯复更劝花枝。

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

休问荣枯事。

此欢能有几人知。

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江城子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巫山:此暗指美人。

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酒新篘:新漉的酒。

,过滤酒。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试问”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

”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上片主要写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写出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

水向东流,云收雾敛,夕阳映柳,风吹帘动。

这意象纷呈又气脉连贯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令人美不胜收,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

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下片转入描写美人。

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吹散了凝结在词人心头的愁云。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句,似乎自己已沉醉于酒色美景,忘怀一切了。

用反问句,流露了他心头的苦闷。

词人固然度过了一个良辰美景,暂时忘掉了一切,但前不久在颍州因久雪百姓饥饿自己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吏胥催租,百姓无以为生,自己无力拯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际,酿成浓浓的愁云,积压于心头。

他只能借酒浇愁。

欢娱吹散春愁只是暂时的,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旷达的笔触,只能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

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

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

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

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

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

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

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

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

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

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

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

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

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

“又”过清明。

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

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

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

天不作美,不如人愿。

“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

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

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杜处士好书画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宝:这里是动词,珍藏。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曝:晾、晒。搐:抽搐,收缩。掉:摇着尾巴。掉,摆动,摇动。然:认为⋯⋯是对的。所宝:所珍藏的画。戴嵩:唐代画家。锦襄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拊掌:拍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宝:这里是动词,珍藏。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曝:晾、晒。搐:抽搐,收缩。掉:摇着尾巴。掉,摆动,摇动。然:认为⋯⋯是对的。所宝:所珍藏的画。戴嵩:唐代画家。锦襄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拊掌:拍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