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对白菊

作者: 朱翌 朝代: 宋代

诗人月下见梅花,著力形容极口夸。

若使月明中见菊,欲将何语为褒嘉。

月下对白菊

作者: 朱翌 朝代: 宋代

饮冰啮雪傅延年,要比蟾宫桂子妍。

忽遇嫦娥蒙一盼,桂花未敢著鞭先。

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作者: 高明 朝代: 元代
第一出(末上白)【水调歌头】秋灯明翠巾莫,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举螯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双亲俱......更多

兰亭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兰亭绝境擅吾州,病起身闲得纵游。

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

酒酣起舞风前袖,兴尽回桡月下舟。

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

诗三百三首

作者: 寒山 朝代: 唐代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更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400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00-302页 .

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白乐天同外扮贾浪仙、孟浩然上)(白诗云)宴游饮食渐无味,杯酒管弦徒绕身。

宾客欢从童仆喜,始知官职为他人。

小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

太原人氏。

现任吏部侍郎。

这二位老兄,一位是贾浪仙,一位是孟浩然。

他都是翰林院编修。

方今大唐天下,宪宗即位。

时遇春三月,在公廨中闷倦,待往街市上私行一遭。

更了衣衫,只作白衣秀士。

听的人说,这教坊司有个裴妈妈家一个女儿,小字兴奴。

好生聪明,尤善琵琶是这京师出名的......更多

渡荆门送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

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

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作者: 关汉卿 朝代: 元代
楔子(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更多

长相思令/长相思

作者: 张元干 朝代: 宋代

花下愁。

月下愁。

花落月明人在楼。

断肠春复秋。

从他休。

任他休。

如今青鸾不自由。

看看天尽头。

1112131415 共7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