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碧梧翠竹交加影 文
南歌子·献鲤荣今日 文
水香亭 文
【中吕】红绣鞋_竹衫儿并刀 文
竹衫儿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
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
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衬荷花落魄壮怀宽。
挹风香双袖细,披野色一襟团,满身儿窥豹管。
书所见脸儿嫩难藏酒晕,扇儿薄不隔歌尘,佯整金钗暗窥人。
凉风醒醉眼,明月破诗魂,料今宵怎睡得稳。
泊皋亭山下石骨瘦金珠窟嵌,树身驰璎珞褴襂,秋影秋声绕蓬龛。
青山黄鹤楼,白水黑龙潭,野猿啼碎胆。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文注赏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冉冉:袅袅升动貌。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临鉴:对镜。
绿盘:喻荷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厉鹗词以典丽见长,此词“秋浓人淡”、“绿盘疏粉艳”两句,尤为颖异尖新。
上片是人看景,清远空灵之极;
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绮旎。
全词清雅婉丽,意境幽美。
风味在清真、白石之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寿王苏州 文
维昔高堂讲射蓬,瑞雪吹不散薰风。
十分正满冰轮桂,一叶将飞露井桐。
元老三朝尊相阀,余休几世积阴功。
光芒孕秀星沦昴,神物储祥岳降嵩。
淮水筮灵方裔远,蜀江波与庆源通。
传家自有调元手,许国常输露胆忠。
节劲不凋霜后柏,气豪长吐雨余吐。
金堤护扫河遁道,兰省分曹宿在穹。
铜虎屡扬飞盖皂,木牛多足太仓红。
朝班入簉鵷鸿列,京尹频令狴犴空。
暂缀汉庭安世橐,来临吴国馆娃宫。
民安泰伯封疆外,日在韦侯啸咏中。
赞寿一炉金篆籀,......更多
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文
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
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
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
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
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
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
东内斜将紫禁通,龙池凤苑夹城中。
晓钟声断严妆罢,院院纱窗海日红。
殿名新立号重光,岛上亭台尽改张。
但是一人行幸处,黄金阁子锁牙床。
夹城门与内门通,朝罢巡游到苑中。
每日......更多
酹江月(乙未中元自柳州过白莲) 文
晓风清暑,映湖光如练,山光如染。
十里荷花香满路,飞盖斜_妆面。
一叶扁舟,数声柔橹,陡觉红尘远。
六桥三塔,恍然图画中见。
因念当日三贤,两山佳处,应也经行遍。
琢月吟风无限句,景物随人俱显。
贺监风流,玄真清致,我亦情非浅。
渔蓑投老,利名何用深羡。
子夜吴歌·夏歌 文翻注译赏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镜湖三百里,菡(hàn)萏(dàn)发荷花。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ài)若耶。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镜湖三百里,菡(hàn)萏(dàn)发荷花。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ài)若耶。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
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
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
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
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
”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
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
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
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渌水曲 文翻注译赏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
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
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
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
《关雎》中,哀止于“反侧”;
《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