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作者: 程垓 朝代: 宋代

月挂霜林寒欲坠。

正门外、催人起。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欲住也、留无计。

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

各自个、供憔悴。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

春到也、须频寄。

人到也、须频寄。

月挂霜林寒欲坠。

正门外、催人起。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欲住也、留无计。

欲去也、来无计。

经霜的树林里充满寒意,月儿挂在树梢似乎飘飘欲坠。

分别的人早起身来到正门之外,多么无可奈何,这伤心的别离。

我真想留住你,但只是留你无计;

你不得不离开,又担心归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

各自个、供憔悴。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

春到也、须频寄。

人到也、须频寄。

你骑马而去,离愁聚积在心底;

我伫立凝望,襟袖沾满了眼泪。

这一别双双憔悴情难言呵,不知那江路旁的梅花,是否已经吐蕊?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一定折梅频寄,当你到江南的时候,也请你折梅频寄。

参考资料: 1、 王寅生,张福海选注.问世间情是何物:爱情词品珍:东方出版社,1995.08 第1版:第122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156页

月挂霜林寒欲坠。

正门外、催人起。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欲住也、留无计。

欲去也、来无计。

欲坠:指天上月轮西垂,黎明将至。

奈离别:意思是说无法对付离别,不得不就此分手。

奈:奈何,无奈。

真个是:即真是,真的是。

无计:没有办法。

马上离魂衣上泪。

各自个、供憔悴。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

春到也、须频寄。

人到也、须频寄。

供憔悴:指双方因离别都呈现出一副憔悴的面容。

供:供奉,词中引申为“呈现”。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

春到也、须频寄 :化用陆凯寄范哗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及《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一类诗句,描写女子的临别叮咛,意思是提醒对方别将自己遗忘,希望他看到梅开而想到自己,春天到来时要折梅相寄,人到目的地后也受折梅相寄。

频寄:频繁地折梅相寄。

参考资料: 1、 王寅生,张福海选注.问世间情是何物:爱情词品珍:东方出版社,1995.08 第1版:第122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156页

月挂霜林寒欲坠。

正门外、催人起。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欲住也、留无计。

欲去也、来无计。

经霜的树林里充满寒意,月儿挂在树梢似乎飘飘欲坠。

分别的人早起身来到正门之外,多么无可奈何,这伤心的别离。

我真想留住你,但只是留你无计;

你不得不离开,又担心归来无计。

欲坠:指天上月轮西垂,黎明将至。

奈离别:意思是说无法对付离别,不得不就此分手。

奈:奈何,无奈。

真个是:即真是,真的是。

无计:没有办法。

马上离魂衣上泪。

各自个、供憔悴。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

春到也、须频寄。

人到也、须频寄。

你骑马而去,离愁聚积在心底;

我伫立凝望,襟袖沾满了眼泪。

这一别双双憔悴情难言呵,不知那江路旁的梅花,是否已经吐蕊?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一定折梅频寄,当你到江南的时候,也请你折梅频寄。

供憔悴:指双方因离别都呈现出一副憔悴的面容。

供:供奉,词中引申为“呈现”。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

春到也、须频寄 :化用陆凯寄范哗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及《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一类诗句,描写女子的临别叮咛,意思是提醒对方别将自己遗忘,希望他看到梅开而想到自己,春天到来时要折梅相寄,人到目的地后也受折梅相寄。

频寄:频繁地折梅相寄。

参考资料: 1、 王寅生,张福海选注.问世间情是何物:爱情词品珍:东方出版社,1995.08 第1版:第122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156页

长相思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劝一杯。

复一杯。

短锸相随死便埋。

英雄安在哉。

眉不开。

怀不开。

幸有江边旧钓台。

拂衣归去来。

相思令·苹满溪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苹满溪。

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

风凄凄。

重倚朱门听马嘶。

寒鸥相对飞 。

苹满溪。

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

风凄凄。

重倚朱门听马嘶。

寒鸥相对飞 。

  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

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

词中选取满溪之苹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

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此词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送别词中别具一格。

  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

“苹满溪。

柳绕堤。

”青苹满溪,其含意无异于芳草萋萋,亦是关别情。

垂柳绕堤,则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远。

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蕴包孕很丰富,语言却极简练,只六个字。

“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点明送行之事,也点明全词的词旨。

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终于别去之处。

无限凄惘,见于言外,因为水西一别,行人已经渐行渐远,则送者不得不返。

歇拍即写送者归来所见景象:“回时陇月低。

”陇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则天将拂晓。

可见,送行之时是拂晓之前。

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

“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

方才顺此路送行,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

“陇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

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

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

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

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凄迷怅惘之中,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

这两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声情吻合词情之妙。

这两句共六字,字字皆阴平,构成凄凉之调,读来愈觉其凄楚。

“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 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

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

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

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

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行人为男性。

温庭筠《河传》词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可与此词参看。

抒情主人公送行归家,闻路上马嘶声,犹倚门倾耳而听。

一个“听”字,写出其心动神驰之状,而一个“重”字,则其念兹兹之情亦可想。

骑马去者必为情郎,则“倚朱门”者自是怨女。

对此作者偏不于明处交代,只从“听马嘶”一幕曲折透出。

  此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是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

全词用平声,其音低抑,如诉如泣,而且句句押韵,韵脚既极密,声情便紧促。

特别是过片二句,全用阴平声,尤见低抑。

低抑的韵脚、字声与急密的韵位构成一部声情悱恻的凄调,与词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古相思

作者: 施肩吾 朝代: 唐代

十访九不见,甚于菖蒲花。

可怜云中月,今夜堕我家。

长相思令

作者: 张元干 朝代: 宋代

花下愁。

月下愁。

花落月明人在楼。

断肠春复秋。

从他休。

任他休。

如今青鸾不自由。

看看天尽头。

长相思

作者: 蔡伸 朝代: 宋代

我心坚。

你心坚。

各自心坚石也穿。

谁言相见难。

小窗前。

月婵娟。

玉困花柔并枕眠。

今宵人月圆。

极相思

作者: 蔡伸 朝代: 宋代

碧檐鸣玉玎珰。

金锁小兰房。

楼高夜永,飞霜满院,璧月沈缸。

云雨不成巫峡梦,望仙乡、烟水茫茫。

风前月底,登高念远,无限凄凉。

极相思

作者: 蔡伸 朝代: 宋代

相思情味堪伤。

谁与话衷肠。

明朝见也,桃花人面,碧藓回廊。

别后相逢唯有梦,梦回时、展转思量。

不如早睡,今宵魂梦,先到伊行。

相思引

作者: 袁去华 朝代: 宋代

晓监燕脂拂紫绵。

未忺梳掠髻云偏。

日高人静,沈水袅残烟。

春老菖蒲花未著,路长鱼雁信难传。

无端风絮,飞到绣床边。

长相思(秋怀)

作者: 黄升 朝代: 宋代

天悠悠。

水悠悠。

月印金枢晓未收。

笛声人倚楼。

芦花秋。

蓼花秋。

催得吴霜点鬓稠。

香笺莫寄愁。

12345 共2304条